第194章为了太子,为了陛下,我愿意接下这个担子。
更谈不上引导和制约了。
派他去,很可能的结果是,太子表面恭敬,实则将其言论视为老生常谈,置之不理。
一个无法被太子从内心尊崇和畏惧的太傅,其作用便大打折扣。
“难……难啊!”
李世民内心感叹。
这三个候选人,各有优势,却也各有明显的短板。
更重要的是,他审视着他们,再对比如今东宫那个跛足却挺直脊背、眼神日益沉静锐利的儿子,一种无力感悄然蔓延。
“如今的承乾……已非寻常太傅所能驾驭了。”
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经过这一连串的风波,李承乾不仅在朝堂上建立了声望,展示了非凡的实务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近乎独立的认知体系和处事逻辑。
这套东西,甚至让他这个皇帝和一干重臣都感到陌生和被动。
此刻强行安排一个太傅过去,与其说是去教导太子,不如说更像是他这个皇帝为了维系平衡、彰显掌控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姿态。
太子会如何对待这位太傅?
是虚与委蛇?
是借力打力?
还是……干脆将其架空?
“然,不能不安排。”
李世民的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即便明知效果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微妙博弈,这一步也必须走。
太子太傅之位空悬,本身就是一种失序。
任命太傅,至少可以向朝野表明,皇帝依然关注着东宫的成长,依然掌握着储君教育的最终主导权。
这本身,就是对东宫日益强劲势头的一种无形制衡。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殿外沉沉的夜色,心中反复权衡着三个名字背后的利弊得失。
翌日常朝,殿内气氛庄重。
李世民端坐御榻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丹墀下的臣工,最终在李承乾身上停留了一瞬。
李承乾姿态恭谨,脊背挺直。
几项常规政务奏对完毕后,殿内稍显安静。
李世民知道,时机到了。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
“众卿,”他开口,语气平稳。
“储君乃国本,教导不可一日废弛。前有魏征,朕常咨以太子事,惜乎天不假年。”
提到魏征,他语气略显低沉,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怀,随即转为肃然。
“如今东宫虽勉力向学,仍需宿儒重臣加以引导。太子太傅一职,空悬已久,朕心难安。”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长孙无忌、房玄龄、王珪等人所在的位置,并未直接点名,而是将问题抛给了整个朝堂。
“今日,朕欲与诸公议一议,这太子太傅之位,当由何人出任,最为妥当?”
话音落下,殿内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寂静。
官员们神色各异,有人垂眸思索,有人悄悄抬眼观察前排几位重臣的反应。
李世民耐心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