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 > 第四十四章(第2页)

第四十四章(第2页)

郭淮基于雍州兵力也不是太多的情况,希望引诱陈式来攻,趁机予以痛击。没想到屡次派出轻骑挑衅,蜀汉军队彷佛视若无睹般的,继续埋头攻击,一点都不把挑衅放在心上。就让曹魏守军摸不着头绪,到底蜀汉在玩什么把戏,还是另有目的?

经过散在各地探查回报,得知蜀汉大军已经出现在建威,他立刻反应过来,诸葛亮打的主意是围点打援,假使自己真的出动全军去救援武都,阴平,肯定会遭到前后夹击,到时候必然会是全军覆没的情况无疑,想到这边不禁冷汗直流,感叹诸葛亮的计谋真的有够深沈。

但也不能坐视两郡落入蜀汉之手,却没有任何作为,到时别说一世英名不保,震怒的明帝该会如何处罚?为了避免被包夹,决定先攻击诸葛亮率领的本队,打破围点打援的计划。先是试探性的向诸葛亮发起进攻,没想到遭到大军反击战败,仓皇撤退后选择退守上邽,无奈让二郡落入蜀汉手中。

顺利攻取二郡的消息传回成都,后主刘禅立即褒扬在前次北伐中击败王双,与此次夺取武都、阴平之功,下《复诸葛亮丞相诏策》恢复丞相之职:

「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所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表中把初次出征的问题。归于马谡任意行事所成,丞相您也因此引咎自贬三级。这回斩杀王双与攻拔二郡,功劳不小,不要推辞回复丞相之位。

四月十三,全江东、甚至全天下都知道该来的这天还是到了,整整六年前陆逊建议的事情终于成为事实:吴王孙权发布《告天文》,正式登基帝位:

「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名乱制。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干秉戎,志在平世。奉时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一如刘备即位诏文一般,极尽陈述曹魏是多么凶恶、残暴的篡夺大汉四百三十四年、历经二十四位皇帝的基业。再说自己是天选之人,志向是平定天下等冠冕堂皇的辞令,假使曹操、曹丕地下有灵,看到这篇不知该做何感想?

登基帝位的孙权,自然要大赦天下,改年号为黄龙,让文武百官都来朝会。吴王当着众人的面把吴国能成立的功劳归于过世的周瑜。在朝列中的重臣绥远将军张昭,举起笏板打算发表歌功颂德的场面话,还没开口说话,吴王就说:「如果当初听了张公的计议,现在我们都已经是要饭的人。」这个讥讽让张昭极为羞愧,伏在地上直流冷汗。随后吴王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再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封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很明显的让天下人知道没有亏待兄长儿子的意思。

为了教育太子,任用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谢景、范慎、羊衜等都作为宾客,一时间东宫号称人才济济。太子孙登让侍中胡综作《宾友目》说:「英才卓越,出类拔萃,是诸葛恪;精识时势,见解深刻,是顾谭;雄辩明达,言能释疑,是谢景;学问深邃,可与子游、子夏等同,是范慎。」羊衜私下反驳胡综说:「诸葛恪才大然而粗疏,顾谭精明然而残忍,谢景善辩然而浮浅,范慎精深然而狭窄。」羊衜因为这句话被诸葛恪等四人所厌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论呢?

顾谭,字子默,吴郡吴县人,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在孙登的僚友中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看重,甚至在范慎、谢景、羊衟之上,这时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

范慎,字孝敬,徐州广陵郡人。

魏黄初二年,文帝封孙权为吴王,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为他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他与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谢景、刁玄、羊衜被选入侍奉太子,侍讲诗书,出从骑射。当时名闻天下的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最受器重,号为『太子四友』,而名望略逊的谢景、范慎、刁玄、羊衜号为『小四友』,于是江东东宫被世人称为多贤士。他那时只是太子宾客。

张休,字叔嗣,徐州彭城国人,吴国重臣张昭的次子。成年不久后与诸葛恪、顾谭和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僚友,以《汉书》传授太子,这时从中庶子转为右弼都尉。吴王时常狩猎,每每到黄昏才回来,他上疏劝谏,对此很满意的吴王,向他父亲张昭表示赞许。

陈表,字文奥,庐江松滋人,偏将军陈武庶子、解烦督陈修异母弟。

年少时有名声,太子孙登的僚友之一,相互间友好和睦。友好往来的尚书暨艳犯罪后,人人设法保护自己,许诺帮助的人很多,真的有所行动的屈指可数,他就是其中之一,士子们因此都很敬重。现在从太子中庶子,转任为翼正都尉。

父亲陈武随孙权攻打合肥的战役中阵亡。之后他以父亲战死沙场为由,请求被任用为将领,率领一支由五百人组成的队伍。对于兵士无不倾心善待,麾下皆对他爱戴、服从,乐于效力。

当时有人偷盗官家的财物,众人怀疑是江东精锐『无难军』中的兵士施明所为。施明一向强壮剽悍,拘捕后受到极为惨毒的拷打,却宁死不说一句,廷尉将此事上报朝廷。孙权考虑到陈表能得军中将士们的信任,诏令将施明交给陈表处理,让他随自己的方便去获取事情真相。除了陈表广得信任外,无难军大多数是父亲陈武的部下,由他出面比较能够得到真相。

陈表得到命令后,命人打开施明的枷锁并让他洗澡,换上衣服,厚办酒席,在酒席间劝诱说出实情。他于是自首服罪,一一交代同党,随后将真相上表汇报。吴王认为施明非同常人,特地赦免他以保全他的名声,同党全部遭到斩首。为了感激陈表,自此转变良好品行,终于成为军中健将,官至将军。

之后吴王让陈表升任为无难军右部督,封爵都亭侯,继承他父亲陈武生前的爵位。没想到上书全部辞让,请求将这些封赐转给已故的哥哥陈修之子陈延,遭到吴王驳回。

羊衜不仅对太子四友等人不客气,连带与自己同为小四友也嘴上不饶人,不知道该说是无惧还是无畏?

既然即位,当然基于礼节吴王派遣使者前往蜀汉,告知他已即皇帝位的消息,提议两国并尊二帝。蜀汉朝廷内某些人认为与吴国结交没有益处,加上名号体制不顺,为了显明正义应该断绝友好盟约。诸葛亮心想这些人真是腐儒:「孙权有僭号篡逆之心已经很久了,我们国家所以不追究他的薄义寡情,是有求于他的犄角之援。现在如果公开断绝关系,吴国对我们仇恨必定加深,我们必然需要转移兵力去加强东方防卫。假使与吴国对抗,必须兼并吴国国土,才能谈论进取中原。现在吴国贤能人才还很多,文武将相,团结和睦,不可能一朝平定。要是布兵防守,师老兵疲,使得最重要目标曹魏坐收渔翁之利,这绝非好主意。以前孝文帝对匈奴出以谦卑之辞,先帝宽容大度与吴国结盟,都是权衡形势,随时变通,深思长远的利益,绝非出于一时忿恨行事。现在议论的人都认为孙权的利益在于鼎足之势,不可能与我们合作,已经踌躇满志,断绝北伐的愿望,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判断。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东吴的智谋和实力不够与曹魏对抗,才会以长江为界保全自己;孙权不能越江北上,就像魏贼不能渡过汉水南下一样,不是力量有余地,有利也不去夺取。假使我们大军伐魏,孙权的上策应该是先是分占魏的土地再作打算,下策是劫掠扬州民众开拓疆境,在国内炫耀武力,绝不会没有作为的。即使真的没有动作但是与我们和睦相处,我们北伐就没有东顾之忧,曹魏为了防备吴国,无法抽调黄河以南的部队西进,光是这一点利益,也够深远、对我方有足够益处了。孙权僭号篡逆之罪,不宜公开表明。」任命陈震为卫尉,派他前往祝贺孙权登基。

诸葛亮话中提到汉文帝对匈奴以谦卑之辞是怎么回事呢?

汉文帝在位时延续高祖以来对匈奴和亲的政策。前元三年,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缔结的和约,率领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进袭上郡,不仅杀汉民更威胁京师长安的安全。

前元六年,冒顿单于死后儿子稽粥即位,自称老上单于。前元十四年冬,亲率十四万大军入侵北地郡,进占朝那、萧关、彭阳等地,更烧毁中宫,兵锋直指岐州雍、甘泉,离长安只有两百里之遥,直接威胁前汉王朝的统治中心,以危在旦夕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得到消息的文帝,马上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屯驻长安附近以护卫京师;更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征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地的军队迎击匈奴,经过一个多月的血战与苦战,匈奴遭到击败退出塞外,至于汉朝军队保证关中地区安全后就返回,没有多杀一人。自此匈奴日骄,几乎每年都侵扰边境,杀伤百姓牲畜甚多,其中以云中、辽东两地最为严重。前汉深以匈奴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和亲。

陈震,字孝起。荆州南阳郡人。在刘备领荆州牧时期出任从事一职。进入益州后任蜀郡北部都尉,后来因为郡名更改,任汶山太守,又转任犍为太守。算的上是蜀汉老臣了。

建兴三年,入朝任尚书。前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时,升任尚书令奉命出使吴国,诸葛亮应该是看中他对孙权应当很熟悉这点,才会在这个情况下派他出使。

五月,吴王孙权派使者出使辽东,为什么要派使者走海路去辽东呢?原来是去年把叔叔赶下台关进监狱的公孙渊,除了继续割据辽东与接受曹魏的扬烈将军封号外,有心在三分势力之外,另辟天地,多次派遣使者从海路与东吴来往,这时就是为了回礼,也为了从辽东购买东吴最欠缺的良马。

六月,抵达东吴边境的陈震,对守关的官吏随即献上自己的出使文告《入吴移关候》:

「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东尊应保圣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响应,各有所归。于此时也,以同心讨贼,则何寇不灭哉!西朝君臣,引领欣赖。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叙好,践界踊跃,入则如归。献子适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望必启告,使行人睦焉。即日张旍诰众,各自约誓。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

意思是:「吴、蜀两国,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结盟续好,友谊日深。尊敬的吴国皇帝应保持皇统,焚祭上天接受符命,开疆辟土,使天下响应,各有所归。在今日天下形势下,大家共心协力讨伐国贼,如此什么样的敌人不可以消灭呢?我国君臣,伸首瞻望,欣慰有所依赖。陈震以无才之人,得以充当使节,奉命重叙友好,踏上贵国边界就十分欢欣,到这里如同到家。献子前往鲁国,触犯人家忌讳,受到《春秋》的讥讽。如果我有不到之处,希望诸位务必提醒,使我能适应贵国风情。今天我就要张开使臣的旌节昭告于众,各自遵守盟言誓辞。顺水而下船行疾快,各国典章制度又各有不同,害怕有所违犯贵国尊制,希望一定适当提醒,指示我该如何行动。」

热门小说推荐

纵目
黄石翁纵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