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在草堂的杜甫心想:如果说到东吴继周郎之后,谁最称得上少年英雄、雄姿英发的话,应该舍陆逊没有第二人。光是面对刘备倾益州之力而来,对内还要制止气血方刚的武将想决一胜负的心态,就不比周瑜面对的情况来的好,难怪好友高适会在《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称赞:
「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我立于高阁,倚靠着栏杆,眼望着大军主力部队集结于军旗之下;
因感叹时事,常常激动得难以自已,早已忘我地抒发、慨叹情怀;
黄河和华山两地有敌军出现,河南境内又闻金鼓之声;
因没有御敌良策而羞愧,而此次,多谢让我师出有名;
让我掌握兵权方知此恩重于山,临阵杀敌之前才觉得人的生命轻如鸿毛;
群山就像人的胳膊和大腿一般起重要作用,而长城和守地的关系就像是唇亡齿寒;
敌人军力很锋锐,攻势很猛,但我军也是屡战屡胜,是我这当主帅的很光荣;
战国鲁仲连是个真义士,三国陆逊也不是一个无知书生;
难道堂堂正正做人也需什么特殊的智慧,也需要先于别人不坚持看重自己的高尚情操吗?
楚地的云随马离去而远走,淮地的月却还照着相连的营寨;
唉,只有剑与我心意相通,悲歌也在为我打抱不平!」
这样的陆逊,如果以书生来形容他,也未免太小看他,毕竟之前还有讨伐山越叛乱等功绩在,不比东吴那些只会拿着武器冲锋的武将差到哪去不是吗?自己如果不是年老体衰,这样的情景也是够让人热血沸腾了!
元月,作为登基以来第一个春天,文帝作《春分拜日诏》:
「觐礼,天子拜日东门之外,反礼方明。朝事议曰:『天子冕而执镇圭,率诸侯朝日于东郊。』以此言之,盖诸侯朝天子,祀方明,因率朝日也。汉改周法,群公无四朝之事,故不覆朝于东郊,得礼之变矣,然旦夕常于殿下东向拜日。其礼太烦。亵似家人之事,非事天交神之道也。今采周春分之礼,损汉日拜之仪,又无诸侯之事,无所出东郊,今正殿即亦朝会行礼之庭也。宜常以春分于正殿之庭拜日;其「夕月」文不分明,其议奏。」
接着下令命各郡国人口满十万者,每年可以察举孝廉一人;如果有特别优异的情况,可以不受户口拘限,超额上报。再下令分三公所享有的封邑,分封子弟一人为列侯。
接着又下《以孔羡为宗圣侯置吏修庙诏》:
「昔仲尼姿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而无受命之运,在乎鲁、卫之朝,教化乎汶、泗之上,栖栖焉,皇皇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采其文以述作,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已。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化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石吏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
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享有百户封邑,负责祭祀事宜,命令鲁郡太守修葺孔庙、让吏卒守卫,在庙外建筑学宫提供学生居住,种种作法等于向天下宣告恢复官方祭祀庙宇的地位。这番举动同时代表曹操生前冷落世家大族的作法结束,毕竟大家都知道,还有比孔家更悠久、更最具代表性的世家吗?也呼应去年答应陈群实行的九品中正法,将世家大族的权益与统治权力绑在一起的承诺,此后地方大族的发言权就更大。
父亲死后屡屡遭到大哥压制的临淄侯曹植,听到文帝修葺孔庙后,高兴之余作《孔子庙颂》,隔日又写下《学宫颂》:
「自五帝典绝,三王礼废,应期命世,齐贤等圣者,莫高于孔子也。故有若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诚所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矣。由也务学,名在前志;宰予画寝,粪土作戒。过庭子弟,诗礼明记。歌以咏言,文以骋志。予今不述,后贤曷识。
于铄尼父,生民之杰。性与天成,该圣备艺。德伦三五,配皇作烈。玄镜作鉴,神明昭晰。仁寒宇宙,志陵云霓。学者三千,莫不俊。唯仁可凭,唯道足恃。赞仰弥高,请教不已。」
十一日,文帝以许都是父亲真正掌握天下的发祥之地,下令改许县为许昌县,以示荣耀。
三月,辽东这个鞭长莫及的偏远之地,文帝其实不太愿意去管,但是又不能放任,决定维持父亲生前的羁縻方针,派使者去封公孙康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这顶帽子算是让他乖乖待在辽东那鸟不生蛋地方的代价,只要求他不要生事作乱就好。
过了几天,文帝下令恢复五铢钱使用。从汉武帝元鼎四年五铢钱成为全国统一流通的标准后,成为天下通行钱币,怎么还要下令恢复?这个祸根就要来追究董卓。初平年间,董卓在长安独专朝政。由于黄巾农民起义与连年饥荒,造成物价飞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汉朝统治在世人眼中更是摇摇欲坠。
为了躲避反对势力的军事进攻,将国都从当时还称为雒阳迁往长安。迁都过程耗资巨大,董卓首先想到的办法不是铸钱,而是抢掠。迁都时先对洛阳城中富豪加以罪名,逮捕处死并没收财物。再派步兵和骑兵在后驱逐百姓迁往长安,迁徙中马踏人踩,发生饥饿和抢掠,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又让部下将二百里内的宫殿、官府及民宅焚烧殆尽,令人发指的是命吕布率兵挖坟掘墓,搜罗陪葬珍宝,上至皇陵、下至普通官员的墓葬无一幸免。经此浩劫,不管是朝廷或者是百姓全都失去生活必需物资,劫掠的军队中饱私囊。再怎么抢劫总有过去的时候,随之生活问题接踵而来。面对这情况就下令铸造钱币,才有能力前往各地收购生活物资,解决长安军民的生活问题。
但是铸钱需要铜,面对所需极大一时难以采炼的情况,他又发挥强梁本色,下令尽收长安及雒阳所有铜器作为使用,更熔毁行之以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下令所铸的小钱,一无轮廓,二无纹饰,重量在一铢七左右。
这种小钱铸多了,随后发生严重的价值下跌情况,一石榖物价格飙涨至数万钱。两年后向来凶狠残暴的董卓被部将吕布杀死,死后部将李傕、郭汜、樊稠以替他报仇为名,率兵攻入长安,这些人也不会带来和平,随即李傕、郭汜两人之间发生火并,将长安化作战场,小钱价值跌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斛榖物的价格竟然需要五十万钱。自此以后不再使用钱币进行商品交换,取而代之是用榖物,等于是董卓小钱完全遭到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