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 > 第十七章(第3页)

第十七章(第3页)

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划,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安。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

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曹操的表文。自认为自己没有战功,就把表文压下。曹操又写信给他《与荀彧书》:

「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已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

意思是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

不仅如此,曹操也关心世间教育,因为洛阳太学已经不在了,为了鼓励世人修习学问,以司空身分命天下各郡国修明文教,五百户以上的郡县都要设置学校,地方选拔优秀子弟入学受教,让先王传下的道理不致废失,造福天下。为此颁布《建学令》:

「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八月,为了完成郭嘉计策中的『佯攻荆州』计划,曹操决定率领大军,带上荀攸、郭嘉两位谋士从许都南下,如果说没有幻想化佯攻为实战,一举攻下襄阳是骗人的。抵达南阳郡东北四百余里的西平县境的时候,看到牢牢的被刘表掌握在手上,与当初张绣守宛城,自己顺风顺水一路南下的时候,完全是不同的情况。当下曹操知道自己的美梦该醒了,西平应该是这次南征的终点。

在曹军南征荆州的时候,彷佛一切都按照郭嘉设定的剧本上演似的,邺城的袁尚点起大军,一路攻向南皮,即使路上有设下城寨防守,也是无济于事,很快的南皮就遭受围攻,大败亏输的袁谭逃向南方将近三百里远,刘备驻扎过、也是自己被父亲封为青州刺史,上任时唯一的地盘平原,逃进城后下令紧闭城门,企图作困兽之斗。

当然袁尚不会轻易放过大哥,继续尾随追击到平原,下令围城猛攻。在袁尚到达之前,接受心腹谋士辛评的意见,派出先后投效韩馥、袁绍的辛毗,去见曹操表达请降诚意,并请求发兵支持驱逐袁尚。身负使命的辛毗兼程赶到还没有离开西平的曹操大帐。

拜见曹操后,辛毗转达袁谭求救的请求。随军官员大多认为此时刘表势力渐大,现在又是在西平,当前应该是优先消灭刘表,袁谭、袁尚两兄弟在河北自相残杀,不足以形成威胁。以尚书随军参赞军事的荀攸反对:「目前正是天下英雄争霸之时,刘表坐守江、汉之间,这样就知道他没有占有四方的大志企图。袁氏家族占据河北四州之地,拥有兵马数十万,袁绍素以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父亲留下的基业,这样天下灾难就会很难平息。如今他们兄弟相争、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袁家的力量就会集中起来,这局面一旦形成,想再有这种机会进攻就困难了。应该乘兄弟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这个机会千万不能失去。」曹操点头同意,向辛毗表示会发兵去平原救袁谭。

过了几天,曹操的想法又有所动摇,打算先平定荆州,企图让袁谭、袁尚兄弟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善于观察的辛毗发觉曹操脸色有异,推测可能改变支持袁谭的想法,赶紧和郭嘉商量。

郭嘉知道后报告曹操,就找来辛毗:「袁谭是否一定可信?你认为袁尚是否一定能被攻克?」辛毗回答:「您不要问是否能够,应该从整个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袁谭、袁尚兄弟相争,并未考虑到别人会乘机利用,只是认为天下可由自己平定。如今袁谭向您求救,表明他已走投无路;袁尚看到他陷入困境,却不能一举攻破,说明袁尚也智穷力竭。他们的形势是军队在外战败,谋士在内被杀,兄弟内讧、土地割裂、连年征战,将士的甲胄都长出虱子。加上旱灾与蝗灾,造成饥荒,天灾人祸、上下交应,百姓无论智愚,对于袁氏统治将要土崩瓦解的事实,早就心知肚明,这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如今您率军攻打邺城,袁尚如果不撤军回救就不能自守;袁尚返回救援,袁谭就会在后予以痛击。以您的军威对付穷困之敌,进击疲惫之军,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上天把袁尚赏赐给您,您却不去夺下,反而想要讨伐荆州。荆州富裕安乐,没有机会可供您利用。」

辛毗继续说:「从前仲虺说:『敌人有内乱则夺取,敌人如果有覆亡迹象则侵入。』如今袁氏兄弟不顾长远大局,自相攻击,可称为内乱;居民饥饿,行人无粮,可称为覆亡的迹象。黄河以北的百姓朝不虑夕,性命全无保障,您不立即去安抚,却想等到以后。日后河北赶上丰收,袁氏兄弟醒悟到已濒于危亡而痛改前非携手合作,您就将失去用兵的机会。现在利用袁谭求救而去援助,对您是最有利的。您的敌人没有比占据黄河以北的袁氏更强大的了。您平定黄河以北,就可将军威传遍、震动天下。」曹操醒悟:「你说的对!」答应出兵救援。

辛毗提到的仲虺,又叫莱朱,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国家动乱就应该取下,自取灭亡之道者就应该攻下,推翻乱亡之国,巩固已存之邦,这就是治国之道。」这里讲的「治国之道」就是「兼并弱国,讨伐昏聩胡涂的君主,推翻乱亡之国。」

辛毗向曹操分析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个中缘由,建议趁机出兵河北。虽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却对他精辟的分析却心悦诚服。说出这些建议的辛毗,心态已经从袁谭使者,转变为站在曹操立场思考。久闻阳翟名士辛毗的名气,喜爱人才的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乘机将他留在自己帐下。

十月,从西平撤回许都,曹操途中回到家乡谯县。在许都休息整军之后,再度率领大军出发的曹操,先渡过黄河到贾信驻守的黎阳,打算视袁尚的反应再做决定。没想到曹军才刚准备渡河,就得知袁尚撤除对平原的包围,一股脑的直接回邺城去了。这个情况也在郭嘉等人的预料之中,本来就没打算在平原损兵折将,把袁尚吓回邺城后完成对辛毗的承诺。

江夏的黄祖,对于孙家来说比起刘表,更是优先要对付的目标。原因无他,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大哥没完成的,做弟弟的人当然要接手完成。从去年接手江东六郡后,一直在储蓄力量的孙权,自觉江东的控制已经稳固,心想该是时候就下令兵发江夏。

这次出兵是基于鲁肃在见面时提出过的战略,将之付诸行动。这个计划中,孙权占有刘表的荆州并控制整个江南地区,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抵御北方的曹操入侵。控制荆州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荆州沿长江的东面门户,刘表大将黄祖镇守的江夏郡。

第一次作为全军主帅出征的孙权,命破贼校尉凌操率领先锋舰队先行,自己带领大船缓缓前进。判断江东军队的动向的黄祖,率领部队由江夏赶到夏口布置防御阵地。

令人好奇的是,第一次出征的孙权,手下有许多从孙坚时代就跟随的老将,也有大哥孙策收纳的年轻猛将如太史慈等人,为何选择名气相对不盛的凌操作为先锋?其实错了。凌操是吴郡当地余杭县人,为人侠义勇敢、骁勇善战。孙策当初脱离袁术起兵时,最先前往跟随中就有他的身影;每次孙策出战,都是担任前锋、所向无前,战绩卓越。担任永平县长时,辖区内的山越民经常侵扰、侮辱平地百姓,得知这情况的他,率兵讨伐山越、整顿吏治诛戮奸党。因为政绩杰出改任现今的破贼校尉。有先前辉煌的战功作为保证,他作为先锋出击,诸将都没有话可说。

进军江夏途中,他在夏口河岸遭遇判断战况来此阻拦的黄祖水军大船。作为先锋的凌操不论在人数或是船只数量上,相对于有所准备的黄祖军,明显处于劣势,考虑到自己身为先锋应该为孙权扫清前方阻碍。勇敢地身先士卒,率领船只冲向黄祖舰队的中心。面对不怕死的凌操迎面冲杀过来,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大军会遭到小股部队的袭击,加上大船的机动力远不及凌操的小船,猝不及防之下,在黄祖回神过来的时候,凌操在他船队中央杀出一条路。为了保命不得已放弃大船,换乘小船逃走。主帅一走,荆州水军瞬间大乱。当荆州水军看到黄祖向他们的方向逃走时,争着放弃岗位撤退,庞大的水面船队直接崩溃,瞬间变成杀戮战场。

来到荆州一段时日后,甘宁等人发觉刘表对于军事已经不能说是不熟稔,根本就是不善军事,在天下不宁、群雄纷争的形势下,势必一事无成。心知这个情形的众人,某日得知孙策死亡后的江东由孙权接任,在江东广为招聘俊秀、名士,如鲁肃、诸葛瑾等成为宾客,讨论之后决定前去投效。路经夏口时,遭到黄祖部队阻拦无法前进,不得已只好暂且栖身在黄祖手下。

黄祖因为甘宁这一箭,不仅捡回一条命,得以率领残部平安撤回江夏。不管江东军如何挑衅围攻江夏,都没有再率军迎战孙军主力,靠着江夏城墙与之对峙。自知无法动摇城墙的孙权,得知后方的山越部落又有叛乱,赶紧下令撤回江东应战。山越是指居住在山谷间,不同于平地农耕的当地住民。

没有直接撤回吴郡的孙权,选择先到豫章郡部署应对山越叛乱。鄱阳、会稽方面由深受孙策信赖、向来与张昭合作守护吴郡的征虏中郎将吕范前往平定,乐安则由三代老臣**寇中郎将程普进讨,海昏县还是交给管辖的建昌都尉太史慈负责,再派出分别代表江东老中青将领代表的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人,出任有山越聚集叛乱所在的县令和县长,率军讨伐,没有多久完全平定反抗的山越民。

正当孙权在豫章享受各地传来的捷报时,会稽郡南部建安、汉兴、南平等地的大族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起兵反抗,各率万余人在汉兴一带形成多梯队、多层次的纵深布防,更让吴五率六千人屯大潭防守,加派邹临率本部六千人屯驻大潭南面的盖竹,用意是保护东冶地的政治中心建安。在孙权还没有动作的时候,山越兵决定先发制人。屯驻盖竹、大潭的人马,翻越武夷山杀向余汗,洪明、洪进则率军攻打汉兴,来势汹汹,堪称是孙权接任以来最大的江东内部叛乱,知道情形后命令南部都尉贺齐往讨。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会稽士族贺氏的家主。本为「庆」姓,贺齐的伯父庆纯,在儒学界有很大的声望。汉安帝在位时担任侍中、江夏太守。不过庆纯辞去官职,曾经与江夏黄琼、广汉的杨厚同被征任为「公交车」署。后来避安帝的父亲殇帝的名讳,改为「贺」姓。贺家也是江东大族,势力没有顾、陆、朱、张等四家大而已。

建安元年,遭到孙策攻击的会稽太守王朗逃跑到东治,侯官县长商升起兵响应。孙策就以永宁长韩晏为南部都尉前去征讨,任命贺齐为永宁县长。韩晏遭到商升击败后,取代韩晏领都尉事,代替镇守永宁县。由于畏惧他过往的威名,商升派遣使者乞讨结盟。他对使者陈说利害祸福,使者回去后商升随即送上印绶,出城门向他投降。

侯官城内并不是商升说了算,张雅、詹强等人对于商升举侯官全城投降,极为不悦,合谋将商升杀死,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称会稽太守。贼众因而气势高涨,贺齐自知兵力过少不足以讨伐,选择暂时屯军休战,避免正面冲突。张雅与詹强因为争夺领地,愤而各自为政,知道后他派越人从中挑拨两方、加深猜疑。双方出兵相互吞并时,他相准时机出兵前往讨伐,一战大破张雅,詹强党众遭到震吓,心生畏惧率众出城投降。

孙权选择贺齐,正是看上过往讨伐山越的成绩。他进兵建安后设立都尉府,传命各县出兵五千兵卒,由县令、县长率领,统归指挥。他认为山越人兵多,自己兵少,在部队到达余汗与山越军对峙之时不再前进,担心是过于深入进军,会遭到山越民把退路断绝,成为孤军。

随后命令松杨县长丁蕃率领部下留在余汗守护。认为自己是与贺齐平起平坐的将领,必须受到指挥成为部属,心中激起不服的情绪的丁蕃,表示不愿意留下。向来对于不服从都是一律执行军法,丁蕃当然也不能例外,当即下令斩首。全军无不震惊,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就此消失,同心协力拼死力战。

按照先前布置,分兵留余汗防备,贺齐自己率军讨伐洪明,连战连胜大破敌军,还亲自临阵斩杀洪明,其余四人见到洪明死亡,赶紧丢下兵器投降。随后进军转攻盖竹、大潭,吴五、邹临不敌投降。这次讨伐惩治山越民,斩杀逾六千首级,贼军中的将领全部被擒获、斩首。整顿县邑后从降兵中选出精锐劲卒万人的贺齐,回到吴郡拜为平东校尉。

热门小说推荐

纵目
黄石翁纵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