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在入蜀前,杜甫就耳闻肃宗籍田,这是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只是在那个兵荒马乱、人民朝不保夕,加上身边只有几个大臣的情况下,实行籍田除了令人感伤之外,好像也没有多大意义?这时想起柳宗元的《闻籍田有感》: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宣室无由问厘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诗中提及唐朝盛世时的籍田,与他自己境遇的感慨:
「皇帝不久就要率领百官去东郊祭典,而我就像被贬长沙的贾谊又过了一年。
汉帝刘恒曾经在宣室向贾谊请教过鬼神的事,我即使写成典籍,滞留周南却无法送达皇帝面前。」
想着想着又想起因为公开支持曹丕继承、加上多次直言谏征惹得曹操大怒而死的崔琰,前宰相张九龄也曾在诗文《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中提及:
「贵贱虽殊等,平生窃下风。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畴昔尝论礼,兴言每匪躬。人思崔琰议,朝掩祭遵公。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天文虚北斗,人事罢南宫。上幸既伤旧,下流弥感衷。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
难道忠直谏臣不管在何时都是不被欢迎,只有小人才得以当道吗?
开春元月,从汉中回到邺城的路上,曹操先到许都一趟。这是有什么目的吗?的确是有,他想要举行一项朝廷祭祀『甲午眷祠』,这是国家祭典等级,按规定是要在国都也就是许都举行,也就是为什么要特地在回邺城前到此的原因。献祭对象是汉朝刘姓宗庙,非魏国曹姓宗庙,按照礼制不能由皇帝主持,当前只能由他来主祭。
本想在举行饮至大典后,接着主持眷祠大典,由于朝臣对此次的春祠仪节有不同意见,屡次商议总是无法决定,无奈之下只得推迟举行时间。什么不同意见呢?针对曹操所谓『改革祭礼』之举的疑惑,让群臣频频讨论仪式中礼仪与仪节等细节。经过一波三折,总算顺利完成,让魏公顺利离开许都回去邺城。
二月,回到熟悉邺城家的曹操,对于上个月的『甲午眷祠』,写了一篇《春祠令》,抒发自己的感想:
「议者以为祠庙上殿当解履,吾受锡命,带剑不解履上殿,今有事于庙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简君王,故吾不敢解履上殿也。又临祭就洗,以手拟水而不盥。夫盥以洁为敬,未闻拟而不盥之礼,且『祭神而神在』,故吾亲受水而盥也。又降神礼讫,下阶就幕而立,须奏乐毕,竟似不衎烈祖,迟祭不速讫也,故吾坐俟乐阕送神乃起也。受胙纳袖,以授侍中,此为敬恭不终实也。古者亲执祭事,故吾亲纳于袖,终抱而归也。仲尼曰:『虽违众,吾从下』,诚哉斯言也。」
说到自己虽然有带剑不解履上殿的特权,但是在祭祀大典为了尊重先皇也不敢违制,临祭就洗也是尊重古礼受水而盥。最后提到孔子说的是出自:「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意思是:「祭祀时戴着帽子,这是礼貌,现在因节俭用较粗点的白布,这我跟从大家,改变礼节要动机在那里?拜下这是礼也,今改为拜上,这就是骄泰、傲慢,虽然违背大家的意思,我跟从拜下。」
他的意思就是虽然有可能违背众人的意思,我选择从礼的意思。
三月,曹操行亲耕籍田之礼。亦称『藉田』。吉礼的一种,在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源自古时候,春初部落长带头耕种,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的古俗。是祈求丰收的礼俗之一。又称『亲耕』。有重视农耕之意涵。这项仪式并非是每年举行,也有废而不举行的时候。
举行亲耕籍田时,先以太牢祀先神农,就是曹操祭拜桥玄僭越使用的礼节,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三推三返,群臣接着行礼,王公诸侯五推五返,孤卿大夫七推七返,士大夫九推九返,然后籍田令率领部属宣布耕播完毕,礼成后诏命天下州县及时春耕。
儿子曹植为了这件亲耕籍田,写下《籍田赋》:
「营畴万亩,厥田上上。奇柳夹路,名果被园。司农实掌,是谓公田。」
「经营方圆万亩的土地,那片良田是上上之选。
珍奇的柳树夹道而生,名贵的果实满覆田园。
司农凭他的职权来掌握,那就是世所称说的公田。」
文中没有提到礼仪的内容,只有期望藉由这项仪式,让世间能够丰收满满。
那么曹操是用什么等级的籍田礼呢?如果按照规定是五推五返,不过他会这么按照规定吗?
五月,在董昭等人的努力之下,无奈的献帝还是让曹操更进一步《进魏公爵为魏王诏》:
「自古帝王,诏虽号称相变,爵等不同,至乎褒崇元勋,建立功德,光启氏姓,延于子孙,庶姓之与亲,岂有殊焉。昔我圣祖受命,创业肇基,造我区夏,鉴古今之制,通爵等之差,尽封山川,以立藩屏,使异姓亲戚,并列土地,据国而王,所以保天命之天命,安固万嗣。历世承平,臣主无事。世祖中兴,而时有难易,是以旷年数百,无异姓诸侯王之位。朕以不德,继序弘业,遭率土分崩,群凶纵毒,自西徂东,辛苦卑约。当此之际,唯恐溺入于难,以羞先帝之圣德。赖皇天之灵,俾君秉义奋身,震迅神武,捍朕于艰难,获保宗庙,华夏遗民,含气之伦,莫不蒙焉。君勤过稷、禹,忠侔伊、周,而掩之以谦让,守之以弥恭,是以往者初开魏国,锡君土宇,惧君之违命之事虑君之固辞,故且怀志屈意,封君为上公,欲以钦顺高义,须俟勋绩。韩遂、宋建,南结巴、蜀,群逆合从,图危社稷,君复命将,龙骧虎奋,枭其元首,屠其窟栖。暨至西征,阳平之役,亲擐甲胄,深入险阻,芟夷蝥贼,殄其凶丑,**定西陲,悬旌万里,声教远振,宁我区夏。盖唐、虞之盛,三后树功,文、武之兴,旦、作辅,二祖成业,英豪佐命。夫以圣哲之君,事为己任,犹锡土班瑞,以报功臣,岂有如朕寡德,仗君以济,而赏典不丰,将何以答神慰万民哉!今进君爵为魏王,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其上魏公玺绶符策。敬服朕命,简恤尔众,克绥庶绩,以扬我祖宗之休命。」
诏书里面提到忠诚可比伊、周,这两人是谁?
伊尹,名挚,商朝名臣。本来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到商汤那里当厨师。抱有远大抱负,不甘心一生作为奴隶,藉向商汤献食的机会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对他很欣赏,取消奴隶身份,提拔为「阿衡」,也就是宰相。辅助商汤灭夏朝,建立商朝。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继位的太甲初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将他流放到桐地,更为他建宫居住在当地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确定他悔过自新,才将他迎回复辟执政,成为一位圣君。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文公、周公。辅助周武王克殷军事行动。灭亡商殷之后,分商都城地区为邶、墉、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克殷四年后周武王暴毙,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等人辅佐其子周成王继位。
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是为鲁国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