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杜甫眼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 第二十七章(第4页)

第二十七章(第4页)

这天五官中郎将曹丕哀伤满面,也是为了阮瑀英年早逝,他的妻子将要孤寡而担忧,为作《寡妇诗》: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候鴈叫兮云中,归燕翩兮徘徊。

妾心感兮惆怅,白日急兮西颓。守长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

怅延伫兮仰视,星月随兮天回。徒引领兮入房,窃自怜兮孤栖。

愿从君兮终没,愁何可兮久怀。」

曹丕心中想要安慰好友寡妻:

「秋霜秋露相继降纷纷,树叶雕零凄声不堪闻。大雁南征已在云中叫,小燕飞出却又返回门。

秋景观半日我心惆怅,太阳不忍看急忙西沈。愁得我只能扬脖远望,直到星月出天黑地昏。

空望一场无奈回屋里,独守长夜痛苦我思君。一个晚上九次惊魂走,最后偷自劝莫怪独身。

既然想与他白头到老,怎能将忧愁久放在心?」

隔了几日又做了《寡妇赋》:

「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命王粲并作之。

惟生民兮艰危,于孤寡兮常悲。人皆处兮欢乐,我独怨兮无依。抚遗孤兮太息,俛哀伤兮告谁。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历夏日兮苦长,涉秋夜兮漫漫。微霜陨兮集庭,燕雀飞兮吾前。去秋兮就冬,改节兮时寒。水凝兮成冰,雪落兮翻翻。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

留守的官员们甚至想起今年去世前曾经为曹操操刀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自从离绝以来,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没有一天忘记以前的情谊。也是因为我们之间联姻的恩情深厚,而不快的经历很浅。我心中是这样想的,你也应该是一样的吧!每当想到古往今来那些弃好成仇乃至于刀兵相见的例子,有不少只是起源于一点小的嫌隙,而当事者心怀怨恨,终于铤而走险引发惨剧。像韩信伤心于失去楚国的封地,彭宠自视太高而不满待遇,卢绾惧怕自己做错的事被揭露,英布担忧被人告发,这都是事变的起因。我与将军恩同骨肉,把江南割给你而不置于扬州的辖下,岂同于淮阴侯失去旧领地的仇恨。扬州刺史刘馥数次公开上奏像朱浮弹劾彭宠一样弹劾你,我都把这事压下去了,反而待你更加亲厚。你既无隐匿优待张胜这样的间谍,我这里也没有像贲赫这样告发谋反的检举,完全不是燕王、淮南王的情形。而你竟然违抗朝廷命令、捐弃我这友邦,实在是被奸佞所陷害的缘故。像这种似是而非的话莫不动听,顺应形象做的比喻最容易误导人。以祸难示人、以耻辱激人,大丈夫的雄心能不愤发吗?当初苏秦就是这样游说韩王,韩王按剑而怒,虽然后来兵败地割也不后悔,这也是人之常情。你年轻气盛,相信自己亲信的话,既怕大祸临头,又兼心怀忿恨,远不能明白我对你的心意,近不能看清局势,于是凭一时浅见短识的计较做出了推翻一向老成持重的决定。加上刘备在里面煽风点火,不由自主使事态急转直下。我想你的本意未必愿意使局势演变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吧!

往年在谯,新造战船,于是自载军队,顺流下至九江,是想观巢湖的地形,安定江滨的人民罢了,并没有深入江南的计划举措。就怕你身边的人还把这当作自己的功绩,自以为得计,认为再也没有西向之患,你更因为如此,不肯回心转意。然而智谋之士的思虑,正是思虑于形迹未显之时,通达之士的规划,正是规划于预兆未露之时。所以伍子胥预见到姑苏台会成为麋鹿出没的荒丘,辅果看出智伯将做赵襄子的阶下囚。穆生借口生病辞去,免罹于楚王戊之难,邹阳北游于梁国,不卷入吴王濞之祸。这四个人难道是圣人吗?也不过是通达变数思虑深远,以微知着而已。以你的聪明,看看我的本事,掂量一下你我所控制的土地、物力,难道是我势力寡弱,不能远征,就任人割据江表,晏然茍安而已吗?那就大错特错了!若自恃水战之利,临江据守地形险要之处,想要始终阻止王师渡江,也未必一定能做得到。水战经常转战千里,战场局势变化万千,越国分为三军使用疑兵之计,吴国无法抵御,汉军从夏阳潜渡,大出魏豹意料之外。江河虽然宽广,但战线太长难以处处防卫。

凡是事情对你有好处的,无法一一说完,我想要与你重修旧好而使形势益张,更不会以军事威胁把你逼成我的敌人。然而有所担忧,担忧写了这封信于事无益。为什么呢?以前引大军进逼却最终退还,现在远在中原而写来安慰笼络之信,言辞谦逊而用意委婉,只怕议者以为我是力有未逮,不但不足以打动人心,反而徒增了他们骄狂自大的气焰,请你明察古往今来的事例,然后自己取舍决断该怎么做。当年淮南王安相信左吴的策划,东汉初隗嚣听从王元的话,彭宠接受亲近吏从的计谋,三个匹夫始终不醒悟,最后沦为世人的笑柄。梁孝王不敢藏匿公孙诡、羊胜,窦融斥退张玄,二位贤者既然觉悟,福报也随之而来。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显示你的一片赤心,和我恢覆以前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则长江之外,可以长相托付,高位重爵,可以安心等待。上令圣朝无东征之劳苦,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祉,你安享荣华富贵,我也乐得落个清闲,岂不快哉!若忽视我至诚的提议,抱着侥幸的心理,因为亲近这两个人,就不忍加罪,那正是所谓小人之仁、大仁之贼,大雅之人,是不肯做这种事的。如果怜悯子布,愿意和他同生共死,如果他也能回心转意泯释旧恨,顺从你的主张,那么再给他个机会,以观后效也可以。只用擒获刘备,也足以验证你的忠诚。开设两条道路,你可以仔细选择其一执行。

这封信主要就是要孙权「内去张昭,外击刘备」。要孙权攻打刘备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他正在夺取益州,假设益州落入他之手,那将成为足以威胁到自己的存在,问题在于「内去张昭」。

赤壁之战时虽然主降,并不是让孙权单纯放弃抵抗的张昭,他的主张是隐忍、待积蓄实力后再反抗不迟,张昭无疑是心向江东。何况是孙策临终托孤大臣,能力出众,是江东与孙权的左膀右臂,失去周瑜后,更是尽心辅佐,看在曹操眼中,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是很自然的。不过这封信就像是石沈大海,一点音讯都没有。

另外还有一人也在不久前死去,与曹丕关系密切,就是每当曹操出征,在邺城留守时,与邴原一同辅佐的张范,甚至曾经嘱咐:「若有所举动必须向这两个人咨询。」他性格恬静乐道,不爱荣华、名利,他不追求官职,喜欢扶危济困,乃至家无余财,邻人们对他十分敬重。对于外来所赠始终不用,当他去世前,遗命将全部归还。

十二月,人在建业,每日接到各种曹军南下战报的孙权,逐渐感受到曹操亲自出征的压力,首先面对号称四十万大军,身边已经没有运筹帷幄的周瑜;其次也没有当初相对于曹军初次到达荆州所面临水土不服,自己位于江东的在地优势;五年来驻军在合肥与襄阳等地的曹军,也适应异于北方的气候,想要利用陌生气候打败对方的可能已经消失,可以说现在只剩下以实力、计谋决胜负的可能。

单以江东的军力,很清楚是想要独力面对,会是相当吃力的事情的孙权,想到如果。。。。如果刘备从西边牵制,让曹操无法专心面对自己,那么获胜的机会就大多了。只是去年因为前进四川,自己擅自接回妹妹之后,两方的关系就不如之前那般密切,如果发信求援,他会答应吗?

刘备信中的内容刘璋也给当初建议迎刘备入益州的张松看,责备他胡乱向他建议,才会有今天的情况。看完信后心中大为讶异,心想如果刘备真的撤回荆州,岂不是前功尽弃?离开州府后回家写信给在葭萌的刘备和法正:「现在,大事马上就可完成,怎么能放弃这里离去呢?」由此可见,张松并没有看透刘备的真正意图。

他的举动,早在大哥、广汉郡太守张肃眼里,知道他的密谋后,恐怕将来东窗事发将会连累自己,赶紧向刘璋告发了弟弟的阴谋。本来就怒不可抑的刘璋,这下找到罪魁祸首,马上下令逮捕张松,不需下狱直接斩首示众,以此警告有同样想法的人,更向益州内所有关口要塞守将发布文书,命令他们都不许再与刘备往来,如有发现以谋逆罪论处。

葭萌关内,按理来说擅自决定回荆州,这情况即使刘璋一兵一卒都不给,都在情理之中。但是以刘璋不肯支持为借口,企图激怒部下的刘备说:「我们远道而来替益州讨伐强敌,士卒劳苦,今天刘璋却爱惜财物,如此吝啬,怎么能使士大夫为他死战呢!」这句话说的脸不红气不喘,丝毫没有觉得收了益州这么多礼物与馈赠,一场仗都没打的情况下就想拍拍屁股走人,临走还要索要士兵与粮秣,有何不妥?反倒咬主人一口,藉此激起部队反益州的心态,刘备内心其实并不像去年对庞统所说那样重视信义,而是时候未到,不宜下手的掩饰啊!

刘备找来庞统商议当下该怎么办?提出上中下三策供他挑选:

上策:「立即秘密挑选精兵强将,昼夜兼程不停赶路,突袭都城成都;刘璋不懂军事,平时又没有准备,大军突至,一举可定,这就是上策。」

中策:「白水关是通往成都之咽喉,又是返回荆州必经之路,此关隘由杨怀、高沛二人镇守,杨怀、高沛是刘璋手下名将,各持强兵,据守关隘、山谷,听闻他们曾数次上书劝谏刘璋,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可派人去向他们问候,说荆州有紧急军务,要还军救助,假装收拾行装要离开川蜀;此二人既忌惮你的英名,又为你的离去而高兴,推想他们必定乘轻骑来求见,就趁这个机会捉拿他们,夺取他们的士兵,向成都进攻,这就是中策。」

最后还说:「若是还沈吟不做行动,大军即将受困,不可再等了。」听完后认为上策过急,下策又太缓,刘备决定采取中策行动。

该怎么处理杨怀、高沛呢?庞统建议借口荆州有事要撤退,高沛、杨怀平日对荆州众人不满,知道这消息后一定会大喜过望、轻装前来,可以趁机将二人擒获,这次刘备果断的接受建议。次日高沛、杨怀果然来前来拜见,趁他们不备之时,刘备安排的伏兵一拥而上将两人斩杀,以两人祭旗后,算是正式跟刘璋断绝关系,先派黄忠、卓膺作为先锋,率军南下进攻涪城,自己率领本队,正式挥军向成都宣战。

正当刘备用江东给的好借口回军荆州,杀了守将进军成都之时,建业的孙权还没等到援军,先等到噩耗:谋士张纮过世。

迁都秣陵改名建业后,孙权让建议迁移根据地的张纮,回去吴郡接来家眷,没想到在半路上不堪路途劳顿而病逝,享年六十。临死前,让儿子张靖把他留下的书笺交给孙权:

「自古以来有国有家之人,都想修治德政来兴隆盛世,至于他们的治理,大多没有理想的结果。并非没有忠臣良将相辅佐,不是不明白治国的根本,是由于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恶情感,不善于听取意见。人之常情是畏难趋易,喜好相同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意见,这与治世法则正好相反。《易传》有言『从善如登山,学坏如崩山』,是说学好不容易。君主继承数代相传的基业,凭借自然的趋势,掌握着驾御群臣的八柄权威,乐于做好做的事、听好听的话,无须向他人索求什么,忠臣心怀难于进用的治国之术,说出逆耳的忠言,两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当然吗?不合就会产生隔阂,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虚而入,君主会被假忠迷惑眼睛,贪恋小人的恩爱,于是贤愚混杂,长幼失序,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人情关系扰乱正常的统治秩序。圣明的君主醒悟到这一点,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克制感情、减抑情欲,为了道义而割舍恩爱,在上者无偏颇错误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绝了非分之念。您应当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锋芒,以成就仁义泽被天下的大业。』

孙权想起张纮跟他提过在许都的往事:他与写《为袁绍檄豫州文》痛骂曹操的陈琳见过一面,张纮称赞文章写得好,他却说:「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意思就是我的文章比起你的来,就好比小巫见到大巫一样。

热门小说推荐

大王饶命
会说话的肘子大王饶命
...
大豪门
不信天上掉馅饼大豪门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