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影像速读的目的就是对整本书的整体框架有个印象,对内容中可能出现过的核心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这些模糊的、不成形的印象在大脑中留下的信息会对我们后面几遍的阅读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然这个辅助作用是隐性的,无法直接体会到。如果大家真的想证明这样到底有没有用,方法也很简单。
找两本同等难度的书,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阅读。
第一本在正式阅读前先用上述方法进行一遍影像速读,第二本直接开始全文正式阅读。全文正式阅读的时候,要保证两本书的阅读速度基本保持一致。等两本书都阅读完了,自己比较一下对两本书的理解程度有没有区别。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在全文阅读的时候,速度都不能太慢,如果以每分钟300~500字的速度进行全文阅读的话,那可能阅读完之后两本书的理解效果差别不大。但是如果我们都用每分钟3000字,至少是每分钟2000字的速度去读,那阅读完成后,可能理解的程度就会有明显的区别了。
我们按一本书300页计算,那进行第一遍影像速读的时间是600~900秒,也就是10~15分钟。
不要小看这10~15分钟。如果是难度非常低,而且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的书籍,可能只需要用这10~15分钟翻一遍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后面的两遍阅读。
比如我自己也出版了十几本有关快速记忆方面的书,当然在写这些书之前的几年时间,我也翻阅了很多其他前辈和老师的类似的书,对整个快速记忆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尽管每个人写的书的风格不同,内容上略有差别,但是整个的知识框架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这几年我再拿到其他老师最新出版的有关快速记忆方面的书,也就花个三五分钟的时间翻看一下目录、写作的风格、知识框架的设计等,甚至连影像速读这个步骤都省略了,因为我对这些内容太熟悉了。
所以,10~15分钟的影像速读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有了这十几分钟,后面的阅读效率就会变得更高,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大。
在完成第一遍影像速读后,不要急于去做第二遍阅读。我们需要稍稍休息。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在5~10分钟的影像速读过程中,大脑在不断地接受一些零散的看上去没有关联的而且无趣的内容。这个过程不像正常阅读一样可以享受阅读的过程,而是强制性地给大脑硬塞一堆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这时候大脑是非常累的,或者说潜意识是很累的。前文我们曾经讲过,潜意识遵循快乐原则,所以我们必须满足潜意识的快乐需求。
怎么满足呢?
我个人有以下建议。
拿1~2分钟时间站起来,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风景,呼吸一下窗外的空气。或者去倒杯水,上个卫生间,伸个懒腰,做几分钟运动,也可以逗逗你家的狗啊猫啊,喂喂你家的鱼啊鸟啊……
只要让你的注意力暂时从这本书离开1~2分钟就可以。
然后回到这本书上来,继续下面的工作。
回来后,不急于开始第二遍阅读,还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重新翻看这本书的目录,复习大脑中的思维导图。
这次看目录的时候,我们一边看一边回忆。
每看到一个标题,就回忆在刚才的影像速读的过程中,是否在正文中看到过这一章节的内容,大概描述了些什么内容。这个可能比较难,没关系。我们在看目录的时候,如果还记得正文中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章节,大概在哪个页面的哪个位置看到过,这就够了。具体的细节留给下一个过程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