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是成功的人生。有了人生目标,你才会成为强者。
如果没有人生目标,你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一个地方。草原上的狼之所以始终处于一种奔跑状态,原因就在于他们相信,只要奔跑着,前面就一定有猎物。
一个不敢挑战自我的人,只能是懦弱地活着。而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面临人生考验,如果经受不住考验,很难干出一番大事业。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关键就在于无法激起挑战生存困境的勇气和决心,不善于在现实中寻找答案。
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谱写怎样的人生篇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又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评估,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人在其成长道路上,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难免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惟其如此,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一个人能吃苦看作是其成才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摔打锤炼,赛前的刻苦拼搏,吃尽苦头、流尽汗水才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古语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有些极端片面之处,但是不无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
“邓亚萍”这个名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如此,有的人在谈及她时还绘声绘色地将其描绘一番:矮矮的个儿,胖胖的脸,打起乒乓球来简直像只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势凌厉,左推右挡,勇不可挡,往往只几板就把对方制服住了。
的确,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已是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短短的11年间,她一共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拿到153个冠军,其中尤其从1989年入选国家队到1997年的第十届乒乓球锦标赛这9年的历史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就独自一人获得18块含金量最高的金牌,并且还是国际体坛上惟一一个曾三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亲自授奖的运动员。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坛史上都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邓亚萍的成长之路,也是坎坎坷坷,历尽磨难。她4岁多时便表现了一个“铁娃”的本色,平时拼拼打打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这被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定这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养自己的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为使她能得到更好的培养,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在少年的邓亚萍心灵上第二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练得更加刻苦,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人样来。
机遇终于来了。1986年是邓亚萍人生中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年仅13岁的她,临时顶替河南省代表队一名生病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前教练们对她并不抱有什么期望,要她顶替上场纯粹是为了不使该队“弃权”。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姑娘竟然接连击败了耿丽娟、陈静等在内的当时很有名气的国手,一举登得了冠军宝座,爆出了此届乒乓球赛的最大冷门,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赛后,这位被判为“无发展前途”死刑的小姑娘,成了当时国家乒乓球队副教练、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手下的又一位女弟子。从此,邓亚萍在中国体坛的圣殿里将她那股在逆境中练就的“铁娃”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水平大大提高,经过各次大赛的历练,最终登上国际乒坛女霸主的宝座。
从邓亚萍人生发展的崎岖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成才之路都是崎岖坎坷且布满荆棘的。虽然有成功的光环在前方召唤,但追求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好比在波涛中前行的航船,前方虽有光明的灯塔,但通往灯塔之路却随时会出现漩涡、暗礁,会有抛锚停船也会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险,但既然已认定目标,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只能勇往直前,丝毫不能退缩、动摇。
面对命运的挑战,只有选择做生活的强者,才能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位置。
邓亚萍有一段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话感人肺腑。她说:“我并不相信命。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人说我命好,为世界乒坛创造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奇迹。我觉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会将冠军的桂冠戴在一个未真诚付出汗水、泪水、心血和智慧的运动员身亡,我自己满身的伤病就是证明。体育运动之所以魅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展示人类不屈服命运,永不停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邓亚萍熟悉乒乓球事业,认定自己就是“打乒乓球的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未来就在这小小银球上,所以她坚韧不拔地去追寻,去拼搏,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放下包袱,打消顾虑,一往无前地去拼、去闯,找到属于自我的位置吧!
狼言狼语
当你处于困境时,只有你能够使自己摆脱困境,只有你能够救自己,你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5。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
狼非常重视对小狼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狼通过嬉戏学会生活规则和捕猎的本领,通过嬉戏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所以,狼从小就养成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
那么,在这方面我们人类做得怎么样呢?
现在的孩子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不体谅父母,已成为一种通病。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虽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些受过良好家教的孩子甚至完全克服了这种缺陷,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孩子在我们身边确实大量存在。
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中之宝,千疼百爱都不够,好东西先尽孩子享用,孩子怎会想得到别人?家长只考虑孩子吃好我们一再要求孩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但又能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多少呢?真抓实干的力度远远不够,医治这种心理疾病必须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抓起,从一点一滴的日常小事做起。在这方面,家长、老师的责任异常重大。
在当前这个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如果缺乏与他人友好合作的精神,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必将寸步难行。因此,医治自私这种心理疾病,使孩子学会关怀他人,学会与大家愉快地合作,已显得刻不容缓。
尽管有人说:“孩子当然要为自己着想了,要不然不就成了‘傻冒儿’了吗?”但当孩子从家长嘴里夺走糕点时,他的心里会很愉快吗?还没等家长坐到桌旁,孩子已把满桌饭菜吃得一片狼藉,他还能笑得起来吗?当走了很远的路,口渴难耐时,孩子却把仅有的一瓶水统统喝光,而不给家长留下一口时,他还会兴高采烈地宣扬“自私有理”吗?
有了好吃的,先要自己吃;有了好玩的,先要自己玩,这在独生子女中表现得相当普遍。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好东西理应是自己的,别人都无权享用。
在一家“肯德基”快餐店,一个小女孩吃一口又香又酥的鸡块,喝一口可乐,吃得津津有味。在她的对面,她的父母眼巴巴地看着她吃,而她却丝毫没有让父母也一块分享的意思,不知她的父母心里会怎么想。
类似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太多了。家长宁肯自己不吃,也要把好东西买给孩子享用,看着孩子吃得眉开眼笑,家长心里也乐开了花。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现在自己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将来一定会体谅自己的苦心,对自己感恩戴德,孝敬自己。
家长从来都不曾料到,让孩子从小一个人“吃独食”,就会使孩子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了。分享与独吞,这两种不同的育子观,可以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习惯于分享的孩子心中装着父母,能与父母同甘共苦,推而广之,也能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心理极其健康;而习惯于独吞的孩子则只考虑自己,全不顾及父母、他人,极其自私,心理疾病非常严重,前途危机重重。
习惯独吞的孩子在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同样显得极其自私。别人的玩具拿来就玩,不知道表示谢意;而自己的玩具则坚持不许别的孩子沾手,如果父母将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孩玩上片刻,他们定会哭闹半天。
他们的自私使他们失去了朋友,变得异常孤立。心中只有自己,最终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自己的。由自私到孤立,再到患上孤独症,有相当一些独生子女就是走着这样的路。
可见,改掉孩子独吞的习惯就显得异常重要。家长千万不要溺爱孩子,不要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孩子独享美食,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独吞是不正常的,可耻的。”
如果我们从小训练孩子养成与人分享好东西的习惯,就会让孩子彻底改掉自私的通病,而变得心胸开阔,心地善良,为今后的漫长人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自私的孩子是不会考虑别人的,而这种恶习也必将酿就人生的苦酒。我们必须教育孩子,要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难处,以自己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为他人着想,就比“与大家分享好东西”的习惯更进一步,是分享的好习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把自己看得过重,就会对别人的甘苦不屑一顾,熟视无睹,甚至连父母的身体不适都不在意,家长们要时刻牢记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父母有了难处,孩子要懂得体谅,父母身体不适,孩子要给予照顾。推而广之,在学校里同学遇到困难时,孩子要伸手相助,在街道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孩子要给予真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