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所云“三寸不烂之舌”,就是赞誉这些能言善辩之人的。比如,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和“骂死王朗”就是两件著名的以口才争辩所获得的辉煌战果。
有一副好口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当你拥有这种才能时,你的能力也将使你备受瞩目,鹤立鸡群。相反,一个有学问而没有口才的人,和人讨论时就有点难于应付,这样会在无形中损失很多有利条件。
在这里,我们虽不可能去做辩士或说客,但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言语”和“动作”,即说话和办事。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人情世故,大多掌控在说话当中。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坏事。所以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当然,思维是口才的基础,口才是思维的表达,能说会道的人一般都头脑聪慧、思维敏捷。少数人的口才可以说是出于天生,但多数人的口才却是出自勤于训练的结果。口才与思维的训练是相互促进的,要使自己更聪明,使自己成为一个活跃的人,使自己能获得成功,应多多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个当众不敢说话的人,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心理作祟”的缘故。
当然,一个胸无点墨的人,也不可能在说话中都能做到应对如流。因为“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个利器,一切才有可能迎刃而解。你虽不能对各种专门学问皆作精湛的研究,但那些所谓的常识却是必须具备的。有了一般的常识,倘若能巧妙地运用起来,足以应付与任何人作十分钟的兴趣谈话。这就需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关注世界的动向,比如国内的建设情形、科学界的新发明新发现、世界各地的地方特点或人物的特性以及艺术新作、时髦服饰、电影戏剧作品等,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的力量能够沟通世界上最复杂的信息网络——人的心灵。在职场上、商场上有“先声夺人”、“一诺千金”的说法;在政界有“金口玉言”、“一言定升迁”之语;在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妙语”之论;在生活中也常有“生死荣辱系于一言”之说……可见,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对于一个有实力的人而言,是否能说、是否会说,都会直接影响着我们事业的成与败。
好口才,赢天下
成大事一定要有好口才,好口才是事业成功的阶梯,好口才是一种卓越的人生资本,好口才更是一种用之不尽的财富。好口才已经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口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口才好,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可以提高自我的生存发展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更有效地影响别人,可以化解人生危机,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可以让你成功零障碍。所以说,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好口才,好口才助人成功,好口才成就辉煌人生。
好口才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各行各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口才。要想在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想把事情办好,就要有一副好口才。好口才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特质。
古往今来,能够圆润通达者多为能言善辩之辈,不善言辞者往往处世艰难,甚至招致失败。依靠口才取得成功的人不在少数,可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能够把天下玩得转的就寥寥无几了。
春秋战国是我国舌辩之士的鼎盛时期。名流之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得宠于君王,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不得意。靠口才赢天下,有两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和身佩三国相印的张仪。
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两人一起拜鬼谷子先生为师。鬼谷子教学生,特别强调口才的教育,认为口才是心灵的门户,一个人的意志、喜怒、思虑、智谋,都要由口才表现出来。嘴巴的一闭一合,关系到一个人的荣辱休戚,说得好了扶摇直上,说得不好命丧黄泉。可见纵有满腹经纶,如果没有好的表达能力,也是不行的。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说的就是口才的作用。
然而有一天,张仪到楚国游说时跟楚国宰相饮酒,碰巧相国家里丢了一块玉璧,众人一口咬定是张仪偷去了玉璧。他们把张仪绑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后逐出府门。回家后,张仪的妻子说:“唉!假如你不读书游说,怎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却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忍俊不禁,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后来,张仪不仅凭着辩才雪了耻,还取得了秦国的宰相之位。这就是好口才的力量。
与张仪同时代的苏秦,最初游说列国诸侯到处碰壁,不得已穷愁潦倒而归。他的父母因他没出息而不认他这个儿子,他的嫂子甚至在家中指鸡骂狗而不给他做饭吃。他受尽了羞辱,于是头悬梁、锥刺股,秉烛读书通宵达旦,苦练舌辩功夫,终于成为能言善辩的饱学之士。他再次游说列国诸侯,宏论阔议,倾倒六国君王,使他挂上了六国相印。
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是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得圆满,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里的关键在于说话者在说话的时候,不要把功夫都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上。
社会是一本难懂的大书,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顺应社会,良好的口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个好口才势在必行。吹牛拍马、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固然不可,但巧舌如簧、舌尖生花却不可无,总之要在“巧”字上下工夫,这样,你的事业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依各的姿态性情生活于世间。有人开朗,有人内向;有人持重,有人活泼。总体来说,活泼外向的人更有亲和力,能言善辩者更能得到上司的赏识。
相比之下,讷言罕语、内向型的人,出头的机会就要少得多了。你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可你口讷嘴笨,不会适时汇报和表功,你的功劳可能就无人知晓,有时甚至还会让能言善辩者据为己有。
都说人类是万物之灵,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人类语言器官特别发达,诸事都能用语言交流,比如演讲、汇报、表功、弹劾、谗言、诽谤等。因此,作为人类之中的一分子,你如果不是能说会道,巧舌如簧,那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时,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必须立即回答一些难以回答的或是具有挑衅性的问题,智慧的人常以巧妙的、非逻辑的方式“妙语连珠”、“语妙天下”、“妙趣横生”、“妙语巧辩”……从而摆脱困境。这其中的“妙”来自于联想,来自于突破思维的局限,但这种“联想”和“突破”也必须注意“合理”,更要“合适”。
如果说世界是个变化着的万花筒,反映客观世界,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语言也是个变化的万花筒,那么,如何运用各种语言就更是一个变化的万花筒。
国外一家旅馆老板应聘三名男性应试者时问:“假如你无意间推开房门,看见女房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甲答:“说声‘对不起’,然后关门退出。”这个对答无称呼,虽简洁,但不符合侍者的职业要求,而且也没使双方摆脱窘境。
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然后关门退出。”这个称呼虽然准确,但不合适,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退出。”
结果,丙被录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这种故意误会的说法,维护了旅客的体面,非常得体、机智,表现出一个侍者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还有一个与此相类似的故事:一个人在市场上买了六只来自中国的麻雀,决定用它们去讨好国王。
按照这个国家的习惯,七是大吉大利的数字。要是送去六只,国王也许会不高兴,要是国王真的发怒,那就更加麻烦了。但是,中国麻雀只有六只,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决定混进一只本国麻雀,凑足七只献给国王。
国王一见,果然高兴,他仔细地把它们逐一玩赏了一遍,突然发现有一只本国麻雀混在里面,立即大怒,责问道:“这算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学多才,欺我寡陋无知?
”
那人吓了一跳,但他马上回答:“陛下果然是火眼金睛,洞察分明,可这只本国麻雀是另外六只中国麻雀随行的翻译。”
这个人利用类比思维做出了巧妙的别解——人出国需要有翻译,那么麻雀也不例外,那只本国麻雀就是一位翻译。正中有歪,歪中有正,几分正确,几分荒谬,国王见他奉承得体,便嘉奖了他。
传说唐朝文成公主既美丽,又聪明。她选驸马时提出一个条件:如果谁提出的问题能难倒她,她就嫁给谁。许多王公贵族子弟来求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是文成公主都对答如流。他们只好高兴而来,败兴而去。
松赞干布得知消息后,也赶来求婚。他非常坦然、恳切地向文成公主提到:“请问,我提个什么问题能难倒你?”
文成公主听后,什么也没有说就应下了婚事。
可见,说话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好口才会给你带来好运气,拥有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
人人各有立场,如果都冲动地、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立场,恐怕世界纷争不断。所以既要维持表面的和谐关系,在捍卫自己的理念上又不能有丝毫让步时,机智就是最好的方法,它能使你另辟蹊径、沉着应变,展现你博学多才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