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宽恕怎么说 > 第四章 生气不如争气(第3页)

第四章 生气不如争气(第3页)

每个人都有清扫“心地”的任务,对于这一点,古代的圣者先贤看得很清楚。圣者认为,“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得欲之谓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心灵的纯净和一尘不染,凡人之以是凡人,就在于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他自己还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继而清除心中的杂质,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

我们都有清理打扫房间的体会吧,每当整理完自己最爱的书籍、资料、照片、唱片、影碟、画册、衣物后,你会发现:房间原来这么大,这么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爱了!

其实,心灵的房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灵的废物一块一块清除,势必会造成心灵垃圾成堆,而原来纯净无污染的内心世界,亦将变成满池污水,让你变得更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药。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时时勤拂拭”,勤于清扫自己的“心地”,勤于掸净自己的灵魂,我们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勤扫心地,勤于清除心中的垃圾,此乃“正心、诚意、修身”之径。

停止再发牢骚

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聊天中,常常可以听见一些人牢骚满腹。他们往往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一个,简直比窦娥还委屈。他们抱怨工作职位低,赚钱少,老板苛刻;抱怨生活上老婆丑、不温柔……总之,生活中一切不合他意的地方都要发一通牢骚,以泄私愤。

人毕竟是有感情,有欲望的,不能像老虎那样,只要吃饱,啥也不想,不会去想看电视,更不会想着找小秘;不能像狮子那样不论生熟,不论是煎炒烹炸,不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只要有肉吃即可。人总会有灰心气馁、不满意的时候,此时发点牢骚、骂几句娘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骚满腹,不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只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点不正常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心里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没等住持问便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对待世事都持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才不能安于现状,一味抱怨。而他的抱怨,也让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因为抱有的心态不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如果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换个角度,相信人的心情会一下子好起来。事物在一个人心中的好坏,决定于此人的心态,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谓“以我观外物,外物皆着我色”。牢骚满腹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情,让乐观主宰自己,心情肯定会一下子好起来。下面这个故事讲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他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这个人高兴地把画挂在客厅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预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买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贵,那么缺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他的解释,觉得有理,高高兴兴的捧着画回去了。

同一幅画,因为心态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应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往好处想,不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就会少些烦恼、苦痛、牢骚,多些欢乐、平安。

“牢骚太盛防肠断,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不能只知发牢骚,否则,如果在牢骚中错过了人生正点的班车,那又将会在抱怨中错过下一次坐正点班车的机会。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越是面对刻薄的人,我就越懂得宽容

越是有人责备我,我就越坚强;越是面对刻薄的人,我就越懂得宽容。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经写道:“世上所有德行高尚的圣人,都能忍受凡人的刻薄和侮辱。”

其实,有时候,刻薄的人,比那些表面迎合你的人更有用处,因为,他们的话语虽然尖酸,他们的行为虽然刻薄,但却可以让你因此而学到宽容。

有一名自认为学富五车的学者搭船过江,船来到河中,为了夸耀自己学识渊博,他便问船夫说:“船夫啊,你懂文学吗?”

船夫摇摇头表示不懂,学者不屑地说:“不懂文学,那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

过了一会儿,学者又嘲讽船夫:“那么,你懂哲学吗?”

船夫摇摇头,学者又惋惜地说:“不懂哲学,那你就又失去了另一半的生命了。”

船行到河中,学者又问:“既然你不懂文学,也不懂哲学,请问历史、生物、美学……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船夫耸了耸肩说:“我一样也不知道。”

学者听了摆出相当鄙夷的表情,夸张地说:“我真为你的无知感到难过。什么都不懂,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一个大浪打上来,小船一不小心就被浪花打翻了,船夫和学者双双落入水中。学者吓得面无血色,不停地挣扎着,船夫问:“你懂游泳吗?”

学者摇摇头,船夫接着说:“那你就失去了你全部的生命了。”

故事中,这位言词刻薄的学者自认为了解天地间所有高深的哲理,却忽略了最浅易的处世方法,没料到自己会因为恣意嘲弄船夫,而可能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如果你是故事中那位被批评得一无是处的船夫,在学者可能惨遭灭顶的时候,会不会对他伸出援手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