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宽恕法则 > 第二章 大人物总有大器量(第2页)

第二章 大人物总有大器量(第2页)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虽说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我们阅读历史,多少的名人圣贤,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器量。所以器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养量”呢?

一、平时凡是小事,不要太过和人计较,要经常原谅别人的过失,但是大事也不要糊涂,要有是非观念。

二、不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来临时,能泰然处之,不为所累,器量自可养大。

三、受人讥讽恶骂,要自我检讨,不要反击对方,器量自然日夜增长。

四、学习吃亏,便宜先给别人,久而久之,从吃亏中就会增加自己的器量。

五、见人一善,要忘其百非。只看见别人缺点而不见别人的优点,无法养成器量。

你的器量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那只能养自己;假如你的肚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长;你的肚量能包容一县,就能做县长;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长;能包容一国,就能做国主。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并非他有三头六臂,功力高人,而是他的肚量比人大啊!肚量小的人不能容人,人又怎么会容你呢?所以布袋和尚为人歌颂“大肚能容,容却人间多少事;笑口常开,笑尽人间古今愁”。

佛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能把虚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么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虚空一样的广大。有一打油诗云:“占便宜处失便宜,吃得亏时天自知;但把此心存正直,不愁一世被人欺。”

有量的人,必定是不会吃亏的啊!

豁达才会赢得拥戴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大度的心胸。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你的下属中,可能有各种各样性格的人,各人的处世方式、工作能力都不相同,这就需要你有宽宏的心胸,正如许多寺庙里的对联说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美国总统林肯在组织内阁时,所选任的阁员各有不同的个性:有勇于任事、屡建勋绩的军人史坦顿,有严厉的西华德,有冷静善思的蔡斯,有坚定不移的卡梅隆,但林肯却能使各个性格绝对不同的阁员互相合作。正因为林肯有宽宏的度量,能舍己从人,乐于与人为善,尤其是史坦顿,那种倔犟的态度,如在常人,几乎不能容忍,唯有林肯过人的心胸,使得他驾驭阁员指挥自如,使每个阁员都能为国效忠。

成功的上司总是豁达大度,决不会因下属的礼貌不周或偶有冒犯而滥用权威。所以作为上司,应该有宽恕下属的大度,这样才更能赢得下属的拥戴。有一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有名的空战英雄乌戴特将军,一名年轻士兵被派替将军斟酒。由于过于紧张,士兵竟将酒淋到将军那光秃秃的头上去了。顿时周围的人都怔住了,那闯祸的士兵则僵直地立正,准备接受将军的责罚。但是,将军没有拍案大怒,他用餐巾抹了抹头,不仅宽恕了士兵,还幽默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疗法有效吗?”这样,全场人的紧张气氛都被一扫而光。

我国北宋文学家石曼卿有一次游极宁寺,他的随从一时疏忽让马受惊,将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人们都以为他一定要责骂他的马夫了,谁知他一边挥着身上的尘土,一边笑着对马夫说:“亏得我是石学士,若是瓦学士,还不被你摔碎了!”

下属偶尔冒犯上司,往往事出意外,并非出于故意。如果你“尊颜大怒”,不仅让当事人下不了台,你自己也会给人留下没有涵养、蛮横粗野的印象;而大度地宽恕下属,则既可解除当事人的尴尬,更会增加下属对你的敬佩,融洽你们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人无完人。作为下属,难免在工作和生活中偶有过失。这时,上司有权利和义务予以指正,并要求其改正。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更易被下属接受呢?我们认为有效的办法是委婉地指出下属的过失,让对方在自责中加以改正。据说一位店主的年轻帮工总是迟到,并且每次都以手表出了毛病作为理由。于是那位店主对他说:“恐怕你得换一个手表了,否则我将换一位帮工。”这话软中带硬,既保住了对方的面子,又严厉地指出了对方的过失,这样比较易于让对方接受。

让自己豁达起来

豁达对于人生幸福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是该明确的:

第一,你的欲望应该有个度。我们拥有官能,必然存在欲望。合理地觅食求偶,无可非议,但欲望超出了一定的原则和范围,就成了罪恶了。恣意纵欲,可以污染人群、腐蚀国家。克制你的欲望,使之合理适度,这是心归于祥和平静的一个重要法门。

第二,让自己学会无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是贡献于社会,努力创造为的是民族和国家,而不仅仅是博取功名利禄,那么,就往往不会为时时都可能发生的报酬不公而抱怨、牢骚满腹、耿耿于怀。相反,却会因对同胞、社会、民族有所奉献,心生畅通光明,坦然无悔。一个为自己打算的人凡事斤斤计较,一遇报酬不相应,便会滋生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感觉,心的平衡与安宁必**然无存。只索取不奉献,就会背弃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如此,固然省了精力,图了轻松,得了财富,却会为良心恒久的亏欠和懊悔所折磨;遭人白眼唾骂,更是损了人格,失了尊严。

第三,有点自知之明。人们能否得到心灵豁达,能否正确评价自我和确立自我追求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评价自我,是通过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进行的。如果夸大长处,必会傲气盈胸,自命不凡;夸大短处,则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而只要自我评价一旦失真,人们通常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在追求目标的选择上就容易陷入盲目。一个人只有自我评价恰如其分时,才心宁情畅,不骄不躁,不亢不卑。因此生活目标可定得适度。一种既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经过努力又能达到的目标,将使人们内心坚定踏实,永远充满乐观、自信、自尊与自豪。追求豁达的人,必然是一个积极、认真了解自己和切切实实了解了自己的人!

第四,来点自省。人非先天就是圣人,心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暗淡、罪恶、虚伪等念头。存有了这些念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纵、任性和宽恕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永远生活在黑暗中,最后被毁灭。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这些念头不重复而逐渐把它克服。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清洗自己的心,扫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烟雾,才能扩大豁达的心。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所说的,正是那些豁达的人。

豁达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修养。只有豁达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充满快乐,这才是豁达人生!

宽容大度的人才能不断迎来契机

大果出于大因,非常之行出于非凡之心,伟大的心灵,会创造出与其同等伟大的功绩。要想成大事,就要拥有一颗王者之心,具有超凡的宽容。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以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来包涵谅解,这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古人与人为善之美、修身立德的谆谆教诲警示世人,一个人若胸怀宽广,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反而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唯有对世事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才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宽容背后是一种平和

华罗庚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第一次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家被查抄,手稿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坚持工作,做出成就。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华罗庚前进的动力是他惊人的毅力,他坚持不懈工作的前提是他能以宽恕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不幸。

早在20世纪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之一。他不满足,也不停步,他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与淡泊名利的宽恕心态啊!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富于哲理,令人难忘。他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自己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轻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向,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刚结束时,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

华罗庚在1978年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讲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做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1979年在英国时,华罗庚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时,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尽量多做工作。”

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华院士,但我们可以拥有和他一样的宽恕心态:平常面对挫折、平常面对名利、平常面对自己的弱点、平常面对疾病、平常面对人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