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宽恕法则 > 第三章 让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第1页)

第三章 让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第1页)

第三章让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

细想我们生活中的浮躁、急躁。因为没有一颗平和的心,我们少了很多的宽容。因为不能有一颗平和的心,我们说了很多伤同事的话。因为不能有一颗平和的心,我们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因为没有一颗平和的心,我们时刻用有色的眼光看待别人。梳理自己的思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一颗平和的心去进行一次自我批评,争取让我们的心境更加平和。

发怒的人总是小气量的人

面对各种机会、**、困境、烦恼的时候,要想把握自己,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思想,必须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情绪抱持着警觉性,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是好是坏而接受或拒绝。乐观会增强你的信心和弹性,而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将会因为不时的情绪冲动而受害。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最浅、最直观、最不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这样的结果,常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为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离智谋就已距离很远了,情绪更是情感的最表面部分,最浮躁部分,以情绪做事,焉有理智的?不理智,能够胜算吗?能占别人的便宜吗?看来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却常常依从情绪的摆布,头脑一发热(情绪上来了),什么蠢事都愿意做,什么蠢事都做得出来。比如,因一句无甚利害的谈话,我们便可能与人打斗,甚至拼命(诗人莱蒙托夫、诗人普希金与人决斗死亡,便是此类情绪所为);又如,我们因别人给我们的一点假仁假义,而心肠顿软,大犯根本性的错误(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耳软、心软,以至放走死敌刘邦,最终痛失天下,便是这种妇人心肠的情绪所为);还可以举出很多因情绪的浮躁、简单、不理智等而犯的过错,大则失国失天下,小则误人误己误事体。事后冷静下来,自己也会感到其实可以不必那样。这都是因为情绪的躁动和亢奋,蒙蔽了人的心智所为。

这些情绪实际上就是个人心态的反映,而这种心态有时将你作为完全掌控的对象。要想把握自己,你必须控制你的思想,你必须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情绪抱持着警觉性,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是好是坏而接受或拒绝。乐观会增强你的信心和弹性,而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你的一生将会因为不时的情绪冲动而受害。

楚汉之争时,项羽将刘邦父亲五花大绑陈于阵前,并扬言要将刘公剁成肉泥,煮成肉羹而食。项羽意在以亲情刺激刘邦,让刘邦在父情、天伦压力下,自缚投降。刘邦很智慧,没有为情所蒙蔽,他的大感情战胜了儿女私情,他的理智战胜了一时心绪,他反以项羽曾和自己结为兄弟之由,认定己父就是项父,如果项某愿杀其父,剁成肉羹,他愿分享一杯。刘邦的超然心境和不凡举动,令项羽所想不到,以至无策回应,只能潦草收回此招。

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祁山交战,诸葛亮千里劳师欲速战决雌雄。司马懿更能,他以逸待劳,坚壁不出,欲空耗诸葛亮士气,然后伺机求胜。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闭门不战,无计可施,最后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装给司马懿,羞辱他如果不战小女子是也。古人很以男人自尊,尤其是军旅之中。如果在常人,定会接受不了此种羞辱。司马懿另当别论,他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儿装,情绪并无影响,而且心态继续甚好。还是坚壁不出。连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也对他几乎无计可施了。

这都是战胜了自己情绪的例子。生活中,更多是成为情绪俘虏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战中,孟获便是一个深为情绪役使的人,他之不能胜于诸葛亮,非命也,实人力和心智不及也。诸葛亮大军压境,孟获弹丸之王,不思智谋应对,反以帝王自居,小视外敌,结果一战即败,完全不是对手。孟获一战既败,应该坐下慎思,再出敌招,却自认一时晦气,再战必胜。再战,当然又是一败涂地。如此几番,把个孟获气得浑身颤激。又一次对阵,只见诸葛亮远远地坐着,摇着羽毛扇,身边并无军士战将,只有些文臣谋士之类。孟获不及深想,便纵马飞身上前,欲直取诸葛亮首级。可想,诸葛亮已将孟获气成什么样子了,也可想孟获已被一己情绪折腾成什么样子了。结果,诸葛亮的首级并非轻易可取,身前有个陷马坑,孟获眼看将及诸葛亮时,却连人带马坠入陷阱之中,又被诸葛亮生擒。孟获败给诸葛亮,除去其他各种原因,孟获生性爽直、缺乏脑筋、为情绪蒙蔽,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情绪误人误事,不胜枚举。一般心性敏感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年轻的人,爱受情绪支配,头脑容易发热。问一问你自己,你爱头脑发热吗?你爱情绪冲动吗?检查一下你自己曾经因此做过哪些错事,犯傻的事,以警示自己的未来。

记住,情绪成就一切。

如果你正在努力控制情绪的话,可准备一张图表,写下你每天体验并且控制情绪的次数,这种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绪发作的频繁性和它的力量。一旦你发现刺**绪的因素时,便可采取行动除掉这些因素,或把它们找出来充分利用。

将你追求成功的欲望,转变成一股强烈的执着意念,并且着手实现你的明确目标,这是使你学得情绪控制能力的两个基本要件,这两个基本要件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其中一个要件获得进展时,另一要件也会有所进展。

生活由心态决定

表面上看起来,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两者正好具备了相反的优点与缺点。乐观的人在行动上比较积极,但往往低估了实际上的困难,所以有时会在危险的路上碰到意外。相反地,悲观的人过于慎重,容易错失良机。总之,将两者适度混合,就能达到理想境界。

实际上,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不仅对未来的看法截然不同,对自己与他人也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前所述,悲观的人对未来抱持否定的看法。他对人作最坏的预期,观察人的时候,总是看到本质恶劣的一面、满肚子自私自利的动机。对悲观的人而言,社会是由一群狡猾、颓废而邪恶的人组成,他们总是想利用周遭的事物为自己牟利。这群人既无法信赖,也不值得对其伸出援手。

对悲观的人谈起任何计划,他马上就会提出一连串有关这个计划的麻烦与障碍。而且他还会告诉你,即使圆满达成目的,最后只会尝到苦涩、幻灭与屈辱。经他这么一说,你大概会立刻魂飞魄散、全身无力了吧。

悲观的人拥有近乎异常的传染力。如果某天早晨,偶然在路上碰到他,他会立即将消极的态度与无力感传染给你。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期待被唤醒、引诱的“倾向”。悲观的人能够巧妙地掳获这种“倾向”,借此实现其目的。

我们内心的“倾向”包括,第一,对未来的不安与恐惧。第二,我们与生俱来的怠惰,希望躲在自己的壳里不要动。事实上,悲观者的本质就是怠惰。他不愿努力适应新的事物,也不愿改变习惯。无论起床、用餐,以及度周末的方式,都要依照固定的模式进行。

一般而言,悲观者是吝啬的。他认为既然每个人都那么贪婪、堕落,而且千方百计想占人便宜,自己又为什么必须宽以待人呢?他常常深怀忌妒,只要听他说话就知道了。他会吹嘘自己过去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还会夸口当年若非某些障碍的阻挠,或者一些腐败的现象,或者某些无能的家伙比自己还受到重用,他一定会成就更了不起的事业。

相形之下,乐观者单纯、朴直多了。他容易信赖别人,也愿意涉入险境。但其实他也能察觉别人的恶意或缺点,只是他不愿将之视为障碍而犹豫不前。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并努力唤醒别人的优点。

悲观者躲在自己的壳里面,甚至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别人都具有危险性。相反地,乐观者关心别人,让别人畅所欲言,给别人时间,观察对方的所作所为。如此便能够了解每个人的长处、优点,因而得以团结、领导众人,共同朝某个目标迈进。卓越的组织者、优秀的企业家以及杰出的政治家,都必须具备这种特质。

此外,乐观者也比较容易克服困难。因为他会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不利的条件转变成有利的条件。悲观者则会因为一下子就看到困难而心生畏惧、退缩不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只需要一点想象力,情况就会完全改观。

每个人都要把心灵的频率调好,以聆听辨别出积极消极话语间的差异,进而把其逐出心灵之外。因为任何难题之解答,总是生于积极进取心态中的。

积极一点吧!烦恼的难题是可以解决的。就算不能彻底解决,起码我们也能加以处理,使之不致恶化,甚至是从其中汲取人生智慧。不过,我们必须先能够积极地掌握自己的生命与思想。换言之,你必先能自我主宰,不受制于诸多外在的力量。

用理性控制暴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临近高考还有23天的那天早上,在一个时常洋溢着欢乐笑声的班集体里,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填着志愿表。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谁也不敢相信暴风雨会光速般地向他们袭来……

小雨,全年级师生公认的一匹“黑马”,拥有无限的前程。但他做事很冲动,只要情绪一来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冷静,什么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其实他并不想伤害别人,更不想毁了自己的前途。那是理智与他无缘呢,还是他自己放弃了对理智的索求?

这一次,待他冷静下来后,他才发现自己不想发生的一切已成了现实。他把一位同学的双眼给打瞎了,年满18岁的他将要面临严峻的刑事处罚。他在彷徨中收拾好书包离开了教室。从那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见过他……

太不理智、太不成熟啊!很多人如是慨叹。

什么是成熟?

成熟意味着由复杂走向简单。就像一位少女不必像所有的少女的婚期一样,举行那种繁琐的仪式,而是选择简单的方式,用一个电话就把所有的繁文缛节都省略了,然后轻松地上路,把真正属于自身的快乐独自享受,而蜜月的路途便会变得很长。

成熟意味着一种从容。就像去超市购物,你可以让成熟的购物成为一种好心情。不必再把任何一项购买的意向构思得如此缜密才去实施,而几乎是在游览般的欣赏中,就完成了过去要有不少的心智才能作出的决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