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天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
这样,我们就可以飞起来了,就可以逍遥游了。
“天地之正”是什么呢?“正”就是正气,就是元气。天地间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歪门邪道,只有元气才是正儿八经的好东西。“人活一口气”,什么气?元气。没了元气,就没了生命,可见这口气不是闹着玩的。人有元气就能活,同样地,当元气充盈,就可以飞起来!
什么是元气?元气在哪里?怎样才能元气充满?
先让我们做个游戏,做个实验。过程如下:
1、在太阳下闭上眼睛。
你闭上眼睛就会看见一团亮光,红的光。这团红光就是你的心光。心光就是元气。你闭上眼看到的红光就是你的元气显示。如果光亮,说明你元气足;如果光暗,说明你元气不足。
2、持续几秒钟。
你会发现光亮在运动,那就是你的体内元气沸腾。如果运动激烈,说明你生命力旺盛;如果运动缓慢,说明你死气沉沉。
3、睁开眼睛。
你会发现经过你闭眼又复视后,眼前一切出现奇妙的、微妙的变化。你会发现眼前的景象带上一层淡淡的蓝色,并且你能看出它非常静止,总之,非常美。如果你不能发现闭眼后又睁开眼发现的世界更美好,那么,你的元气较弱,至少说明你此时此刻元气太散。
这样看来,元气是无处不在的,它既充盈我们身处的世界,又充盈我们全身。
元气就是生命的核。
这颗核很宝贵,但又很常见。就像我们走在树林中随手一抓都是树叶一样,因此它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非常容易得到。但它也容易失去,因此,我们要像珍惜任何一片树叶、任何一滴水一样珍惜元气。
怎样才能元气充盈?
不泄。
不泄就能满。
逍遥之道别无他法,那就是培养元气、聚集元气,从小鱼变大鱼,从大鱼变大鸟,那时就自由了,就逍遥了。
有钱人不怕花钱,因此购物、旅游都能尽兴。
有道之人也因为元气充足,可以飞腾九霄,这也是当然。
人心与人欲
人心品
心里没阴影,自然就博大
——《老子·二十八章》
知道光明,却又坚守黑暗,黑白同体,阴阳转化,熟知这道就可以为天下范式。知白守黑即投身光明却又不越过黑暗这道线,完全在光明里,就会被光明吞噬。一半泡在黑暗里,一半沐浴光明,才有真正的光明,是人生之大境界。
张栻《晚晴》:“昨日阴云满太空,眼前不见祝融峰。晚来风卷都无迹,突兀还为紫翠重。”
先介绍一个张拭。张栻是南宋理学家,在当时与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其实张栻是我们四川人,后来才迁到湖南衡阳去的。张栻的学问比朱子还大,大在哪里?大在他不像朱子一样满脸神圣。朱子说“理”就说“存天理、灭人欲”,张栻说“理”则说“理之自然谓之天”,意思是说“理”来自自然,是天然一段元气。也就是说天下人同一理,断无天理、人欲之分。张栻与朱熹曾多次辩论,有过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张栻的诗也好生了得,一句“晚来风卷都无迹,突兀还为紫翠重”,就盖过了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说的“源头活水”其实是死水一潭。但见死水,哪来活水。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看朱熹的一生,就知道是个糊涂虫。朱熹当国家危亡之际,消极抗金,在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四朝为官,死了被封为太师。朱熹曾镇压农民起义,哲学上杂七杂八,自以为大家,其实全抄禅家、道家以及儒学之漏。说朱子是个学问家、通家完全说得过去,但他做人做学问实在不如张栻。
张拭此诗坦**自然,暗而复明,幻归于真。讲乌云密布,遮蔽青山,但一阵风吹来,乌云散去,青山依然是青山。
张栻说的“风”不同于朱子说的“水”。朱子说的“水”乃是外在的水,因此必会融为浑水、死水。张栻说的“风”乃是内在的风,是一股自然元气在未失天性的人内部运动的结果。我在《庄子改变一生心态》中讲“鲲待风而为鲲”时讲错了,鲲也好,人也好,那乘风而起的“风”不是外面吹来的风,而是我们内在的风——生命的自然跃动。
有这风一吹,乌云化为乌有,青天朗朗,青山历历。在我眼前,山河大地何等干净。
人生博大如斯,自然解脱。但须知:
博大不是大,而是干净。
你只要心里没阴影,自然就是博大的。
魔鬼说——
像地狱一样博大。
天使说——
不再追求大,你会真正的大。不再博爱,你会有真正的爱。博大不是大,是干净。心里没阴影,自然就博大,心里没地狱,自然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