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礼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这原是佛教徒的一种见面方式,方法是把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五指并拢向上,掌尖和鼻尖基本平视,手掌向外侧倾斜,微微欠身低头,面带微笑。一般来说,手合得越高,越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不能高过眼睛。
例如你初到泰国,当别人向你合十致意的时候,你也一定要合十回敬。合十礼之后不需要有其他的礼节。泰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风俗,所以男女之间一般不握手。但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有握手习惯。在泰国,和尚见任何人包括见泰王和王后都可以点头微笑还合十礼。
在印度,主客见面也是双手合十。但在印度东南部,有些民族有些特殊的见面礼。即把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客人面颊上,并使劲吸气,嘴里不停地说:“嗅一嗅我!”
总之,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一般不主动实行这样的礼仪,但是当有人用这种礼节向我们行礼,我们应礼貌地以合十还礼。
鞠躬礼
鞠躬礼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别人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既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也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在一般的社交场合,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表演者对观众等都可行鞠躬礼。领奖人上台领奖时,向授奖者及全体与会者鞠躬行礼;演员谢幕时,对观众的掌声常以鞠躬致谢;演讲者也用鞠躬来表示对听众的敬意。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脸带笑容,目视受礼者。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鞠躬的度数。一般60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于特殊情况。
鞠躬礼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较为盛行,如日本、朝鲜等。所以,在接待这些国家的外宾时,可以鞠躬礼致意。
行鞠躬礼一般有三项礼仪准则:一是受鞠躬应还以鞠躬礼;二是地位较低的人要先鞠躬;三是地位较低的人鞠躬要相对深一些。
特别是在日本,这是他们的见面礼节,是一种郑重其事的表达方式,表示对他人尊重和敬佩。弯身程度不同,行鞠躬礼时双手下垂的程度不同,所表达的尊敬程度都不相同。
怎样正确地做介绍
双方见面后,宾主就应相互介绍。介绍分为自我介绍,为宾、主双方充当介绍人和被第三者介绍给对方三种情况。在无第三者的情况下要进行自我介绍,其常用语言是:“我叫×××,在某单位工作。”“恕我冒昧,我是某某单位的×××。”“您就叫我×××好了。”如果一方是两人以上,则由身份最高者出面做自我介绍,然后再将其他人员按一定顺序一一介绍给对方。
为宾、主充当介绍人,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介绍。一般是,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以示对客人、年长者和女士的尊重。
被第三者介绍给对方时,要说“您好”“久仰久仰”或“见到您非常高兴”,并主动握手或点头示意,表示友善、创造良好气氛。
有些国家(如日本)的客人习惯于以交换名片来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这样双方见面时,只需将自己的名片恭敬地递给对方即可。
若宾主早已相识,则不必介绍,双方直接行见面礼就可以了。
在双方介绍时,如遇有外宾主动与我方人员拥抱时,我方人员可做相应的表示,万不可推却或冷淡处之。
有时当你向他人介绍朋友,会有突然忘记对方姓名之尴尬,此时你已不能回头,已无法掩饰,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调侃一下:“唉!我最近怎么老是脑筋不清不楚,不过这两位若不介意,能否自我认识一下?”
自我介绍时若无适当的人当桥梁向他人介绍自己时,你亦不妨自行驱前把自己介绍给他人认识,但要记得的是,不要打断他人的谈话,在介绍时也须愉悦地把自己的姓名以及与主人的关系向他人介绍清楚。
第一印象往往是最重要的,以介绍为桥梁,与他人建构起友谊之链,从而丰富双方的人生,扩大一己之视野,但在介绍初时能否在他人心中留下深刻及良好之印象,为以后再度相逢留下理由,确实不可轻忽。
介绍的禁忌
在介绍时,应尽量避免不得体的做法。主人应把主宾介绍给所有其他的宾客,否则是失礼的表现。把应该介绍的宾客遗漏,也是失礼的行为。介绍外国人时,应该避免在引见时只介绍名而不介绍姓,这种介绍不仅会引起混淆,甚至带有一点污辱性,好像被介绍人的姓氏不屑一问。介绍时切忌用命令的口吻进行介绍。如“史密斯先生见见我的同事马克先生”,又如“詹姆士教授,来认识我的父亲乔治先生”,或者“李先生,和张先生握手”。也切勿随便把一个一般交情的人介绍为“我的朋友”,除非你们的亲密友谊众所周知。否则,言外之意就是说另一方不是你的朋友。你可以介绍“我的同事、我的同学、我的邻居、我的姐姐或我的亲戚”等。要避免重复介绍你所要介绍的双方的名字。例如,对马克先生说“马克先生,布朗夫人”,又对布朗夫人说“布朗夫人,马克先生”。只介绍一次双方的名字就足矣,除非外国姓名不易听懂。当你在晚会上想结识某人,而旁边又无人引见时,切忌冒冒失失地去问:“你叫什么名字?”这种行为极为唐突,也很不礼貌。应该首先自报姓名,若仍不能使对方做自我介绍的话,也不必再问,可以事后设法找人打听。
敬语的使用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含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一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是问候型敬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而且也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二是请求型敬语。即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三是道谢型敬语。即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
四是致歉型敬语。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有:“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这样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者用“光顾”,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称小姐年龄用“芳龄”,说他人来信为“惠书”……但是不管运用何种敬语,在表达上都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敬语的使用要本着诚心诚意的原则,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应付或敷衍塞责。其次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氛围灵活运用敬语,既要体现出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再次使用敬语时还应认真、直截了当,不要含糊不清,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并辅之以必要的体态语言。总之要力求通过敬语的表达使人际交往在人们心里产生反响和共鸣,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
见面时的称呼礼仪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亲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称谓的标准。如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都可称为爸爸妈妈。亲家间为表示亲密、不见外,也可按小辈的称呼来称呼对方。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称自己长辈和年龄大于自己的亲属,可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份低的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可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至于称自己的子女,可称小儿、小女。
称呼他人的亲属,要用敬称。一般可在称呼前加“令”字,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对其长辈,也可加“尊”字,如尊叔、尊祖父等。
朋友、熟人间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称为“你、您”,或视年龄大小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称,如老王、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