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孔子大讲堂全部视频 > 67学会调适你的情感与理性(第2页)

67学会调适你的情感与理性(第2页)

黑格尔曾说:一切现存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存的。那么现实的中年,也就等于是合理的中年。

中年在现实中忙忙碌碌地转着圈:事务忙引起心理忙,心理忙倍感时间紧,时间紧反过来又使事务忙。周而复始,有时忙出病来,去医院挂号排队看医生,拿的大多是疗心药,可能服了好了,一忙心病又重来。当然这是重些的,轻些的呢,不是“人有病天知否”,倒可能有了病仍不知。香港政府忠告市民吸烟危害健康,许多中年人鼻孔嘴巴之所以突然间就不冒烟,便是中年人懂得保命。许多中年人不喝酒,甚至不喝浓茶。

中年以后才明白:不能爱的不要去爱,不会来的永远不来,不该想的不要去想,不可求的千万莫求,不要说的坚决不说。

中年以后更实际:中年人讲实惠。不急不躁成了生活的外观,不温不火作了性格的内里,人生的目标,总算调正了。中年满足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年就是计划经济。中年,在负重前行时,到底已进入了一日之正午。

中年习惯于每天晚上七点坐在电视机前。当然,中年最关注的是风云雨雪的政治,还有物价等等。中年的生活,常似一杯白开水,明知其清淡,还日日得喝,自然就深解白水之味。中年的尴尬也如白开水一目了然;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爱妻,不少又不俏。

中年已懒得离婚。明白离婚委实也是一碗苦茶,喝完之后空对山月,回味总教人无奈。中年也难得再婚,再婚其实就是从一种残缺走向另一种残缺。再婚的中年,增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悲凉。旧日前情总似忘情水,苦涩而滞重。

中年已懒得下海。却惧怕下岗。下海多是青年的事业,中年只适宜蹲在岸上,瞪眼看着别人发达,猜测他人受贿,心中总有点不服。中年人谈起下岗总是谈虎色变!

中年已懒得叫苦。苦之于中年,正好有一比:打掉门牙肚里吞。

然而,中年也有美:枝头上缀满繁盛的果实。“秋水文章不染尘”,中年人喜欢和和美美,平稳泰然。中年看画,竟然才看出一种安静与自足的心情来。中年很“满”,一如一缸水在将溢未溢之间,是丰满之满,似古今好看的丰盈的女子。

中年是理智的年龄。培根说:“感情炽热而情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宗白华先生云:“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深沉,其实也是要以智性作根本的。

智性大于智慧。惟智性到家者方能成为智者。智性是中年始拥有的大境界。智性是经历了风雨坎坷、甜酸苦辣之后的通脱。智性是大智若愚、大音稀声的浓缩。智性是现实取代了幻想的飘渺之后的稳实。智性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本钱。智性是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火候。智性是不骄不躁、不偏不倚的成熟。智性是失去了依附、有了些孤立的风度,又是诚实为本、生活严谨的原则。智性,更是事业再上一层楼的阶梯。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江海,火中的凤凰终于涅槃。人到中年,也惟有到了中年,方能够具备资格进入金碧辉煌的智性的殿堂。

老年的成长关键在于回顾来时路,从璀璨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的成长关卡在于舍得,能舍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老年的学习关键在于多闻少言,要能多一份修为,少一份炫耀。

老年的学习关卡在于自由自在,要能与他人分享人生的阅历。

在人生的高峰,自在如闲云:有时,拥有太多,反而成为一种负累。君子之交淡如水,细水可以长流。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中医教导人们的做法是“恬淡虚无”。“恬淡”是指内心安静,“虚无”是指心无杂念。唯其心无杂念,心里安静,抛开一切超越现实的想法,少欲不贪,方能“皆得所愿”,满足比较实际的心理需求。所以应避免急躁、烦恼、焦虑、紧张、激动、不满、厌恶等不良的情结。俗话讲知足常乐,此话不无道理,过于追求荣禄得失,贪图名利享乐,就会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心里也总是不能平静,就会徒增烦恼,耗精伤神。孔子曾经提出的人生三戒可做“恬淡虚无”的处世良方了。

要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并非容易。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素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心境难免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指出了恬以守神、愉以养神的精神调摄法,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会给自己带来欢乐,带来愉悦;栽花种草,信步庭院,临池垂钓,练书练字等活动,既可陶冶情趣,又能恬养精神。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行为,就会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人生境界了。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从一本哲理书上看到的一段话,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l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6+9等于几”的题目,大家都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几岁的孩子说等于15,人们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机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孔子很强调“君子知命”。君子是一个道德上的称谓,只有知命,才能成为君子,也才能进到仁的境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篇》)这里所说的“知命”,实际上是体认天所授之德、人所成之性,从而实现之,也可以说是自觉认识人的使命。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道德上的君子。性命之“命”与命定之“命”虽然都是命,但是又有区别,后者是形体生命方面的事,前者是精神生命方面的事,后者是事实存在方面的问题,前者是生命价值方面的问题,儒家虽然不主张神形二元,但是着眼点毕竟不同,层次上也有区别。从后者之中也能引出价值的问题(如前所说),但前者则是直接谈生命价值问题的。

现实中的“人”因其尚在中途,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命中的自然欲望的操纵。“欲”使其生命的能自动地顺着动物界生存竞争的积习所形成的心理定势流淌。而为仁的功夫就在于逐步化解这一定势并拨转能之流向,因势利导,使其升华为成人的强烈的动力。

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深谙人类心理的特征,总能让那些英迈的弟子在成人的道路上得到世路上永远也无法得到的精神满足;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正是在践仁成德的无限的进境中深层心理所积存的争强好胜的本能不断得以宣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