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静下来,就会明白快乐的真谛
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如果抱怨成了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反之,则会明白,自由地生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哪有那么多的抱怨呢?
快乐藏在当下的生活中
童年时,我们都玩过积木。积木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拼出不同的造型,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去拼积木,总是有缺陷,设计好一种造型后,觉得不完美,于是又重新去拼,结果,还是有不满意之处,于是又继续下去……做人就像拼积木一样,达到一个目标、实现一个想法之后,总觉得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于是又去找想象中的那种圆满。一生总是不停地在寻找,但总是未能如愿,最后,许多人都是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世界。
其实,十全十美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这种完美之事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而且人的美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完美无缺,而恰恰是因为有缺憾之处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使自己的生命分外多彩起来。大多数人都知道断臂的维纳斯塑像,她的断臂当然不是雕塑家的初衷,而是从地下挖掘出来时无意中给碰掉的,可是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她是如此之美。也许这种美恰恰就在于她的残缺——失去双臂,这就是残缺美。失去也是得到,有缺憾的地方正好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志者总是在这样的信念下不断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打开两扇心灵窗户,只开一扇窗户,就会视野狭隘,使自己变得孤陋寡闻,只能看到比自己逊色的人;多打开一扇窗,眼前就会变得豁然开朗,不仅会欣赏到自然美景,而且还会接触到智慧和才能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从前,一个圆圈缺了一块楔子。它想保持完整,便四处寻找那块楔子。由于不完整,所以它只能慢慢地滚动。一路上它对花儿露出羡慕之色,它与虫子谈天说地,还享受到阳光之美。圆圈找到了不同的楔子,但没有一块与它相匹配。所以它将它们统统置于路旁,继续寻找。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一块完美的配件。圆圈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真的是完美无缺了。它装好配件,并开始滚动起来。现在它已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圈,所以滚动得非常快,路边的野花难以欣赏,也无暇和小虫子说话。当它意识到因自己的快速奔跑而要失去原有的世界时,不禁停了下来,将找到的配件弃之路旁,又开始慢慢地滚动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反而更加完整,一个拥有一切的人,其实在某些方面是一个穷人,他永远体会不到什么是渴望、期待以及如何用美好的梦想来滋养自己的灵魂,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个爱他的人给他送来某种梦寐以求的或者未曾有过的东西意味着什么。
做人的完整性,在于知道如何面对缺陷,如何勇敢地摒弃不现实的幻想而又不以此为缺憾。做人的完整性还在于学会勇敢地面对悲剧而继续生存,能够在失去亲人后依然表现出完整的个人风范。做人不是上帝为谴责我们而给我们布下的陷阱。做人也不是一场拼字游戏比赛,不会因为出现一个错误,就使你前功尽弃。做人更像球赛,即使最好的球队,也会有输掉的时候,最差的球队也会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多赢球,少输球。当我们接受不完整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时,当我们不断地进行人生创造并能欣赏其价值时,我们就能获得其他人渴望的完整人生。
这就是对我们的要求:不求完美,也不求不犯错误,而是求得做人的完整。
珍惜当前拥有的一切
容貌,是与生俱来的,是父母给的。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也有的人,既不美丽,也不丑陋,属于中不溜的那种。
其实很多人都承认,无论容貌好与坏,带给人的烦恼往往是一样多的。
容貌美丽者有容貌美丽者的烦恼,这往往是容貌平平的人所体味不到的。美好的容貌,可能给你带来幸运,却不一定能带给你幸福。美好的容貌是一张通行证,不过这张通行证既可以使人上天堂,也可以使人下地狱;而容貌美丽者往往又体味不到容貌平平所带来的烦恼,整日生活在“求美无小事”中,或梳妆,或保养,日子久了,难免生出些烦闷。
不过常人并不管这么多,尤其是那些容貌平平者和容貌丑陋者。常言道:“郎才女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见,容貌的美丑对于女人更为重要。
既然有美丑之分,就少不了有个标准。
古时说书的形容美人是这样的: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体形也是不高不矮,不肥不瘦,“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美妙绝伦。
美丽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单就我们中国的历史而言,历朝历代对美的认识就不统一,甚至有可能相互冲突。“楚王好细腰”,所以,赵飞燕的细腰倾倒全国的男子。到唐朝,就以胖为美了,杨贵妃的模样是当时妇女的“崇拜偶像”。但到宋朝,就又变为以瘦为美了。
但不论怎样,没人否定爱美这一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尚且说道:“食色,性也”。就是说喜爱美丽的事物和喜爱食物一样,是人的本能。
美丽,不仅能让别人赏心悦目,更能增加自己的自信。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尤其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那些即将毕业,忙于找工作的同学,更不忘把自己打扮得美丽一些,因为“美丽”方可“动人”。
美,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追求美,无可厚非。从古至今,人都在追求着美。美,有心灵之美,有容貌之美。心灵之美,是见不着的,容貌之美是形诸于外的,是随时随地可见的。所以,人更多地是注重自己的外在美。甚至可以为了保存自己的外在美,而放弃内在的东西。这种极致,为威胁利诱以达到某种目的提供了依据。
但人毕竟有美丑之分,美人也会有一点点缺陷,丑人想要美一点,美人想要更美一点,这样,“求美”就出现了。求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就说外在美吧,外在美有天生之美与人工之美之分。当天生容貌不能与别人相比时,就会求助人工美,进行美容。美容,就是针对人的这一心理而兴起的一门行当。就是试图改变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不足。
记得那位替父从军,南征北战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吧?驰骋沙场多年的她,回到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然后,从从容容地“对镜帖花黄”。目的很简单,用些装饰品,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些,还我女儿装。
古时的女人们,就已经很会“求美”了,可以修剪眉毛,帖花黄(就是把一些有颜色的纸剪成星月等形状,贴在额头上),可以给脸上擦胭脂,嘴上涂唇膏,头上别上各式各样的簪子。
时至今日,求美的方式就更多了,对普通容貌的人而言,变成美人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代的整容手术,能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有整形手术,也能让“丑人”大饱眼福。而且基因技术已经给我们预示了美好的未来。可以在父母亲**的那一刻,修改不满意容貌的基因,比如,把单眼皮的基因修改成双眼皮的基因,把矮个子基因修改成高个子基因,把黑头发基因修改成黄头发基因。如此以来,我们可真要生活在一个赏心悦目的世界里了。
不过,真到那时,也还有美中不足,就是美的标准问题。如果有个统一的标准,那么,满眼的美女中,就很难分清楚这个“美人”和那个“美人”,丈夫找不着妻子,儿子找不到妈妈,麻烦就来了。如果没有统一标准,那各个不同标准的“美人”闹将起来,譬如现在的“某某小姐”选美大赛就乱了套了。
一个人的容貌本来也没什么,可是人是一种追求完美的高级动物。况且,人还有意识,总希望自己眼前的东西能够“赏心悦目”,因此容貌的美丑就极为重要了。
金钱的真正意义
如今这个社会,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谁不计较钱?
钱这个东西,犹如闷热夏季的风,求之极难,去之却快。拥有的时候,咱也可以下馆子时,“排出几文大钱”,叫道:“小二,拿酒来!”这种快慰平生的感觉,直叫人觉得不枉来世上一场。
在你有钱的时候,你也许会不觉得什么,“我不计较钱”的豪言壮语往往冲天而出;可一旦没有钱,遭的那个罪,真是一言难尽。谁没有过“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经历?在你出门吃完饭结账时,一摸口袋,才发现出门换了衣服,匆忙间忘记装钱了。在这种时候,你敢说你不计较钱?
钱带给人的好处多得说不完。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并在某种程度上用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时候,金钱的魅力越来越大,开始成为众多人追求的对象,有人深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为此不惜铤而走险。
不管现代生活是怎样地需要金钱,我们教育子女时,仍然千方百计地使他们相信,工作和兴趣才是一切,金钱,应该是附带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忽视了:这种附带的金钱同时又是必不可少的。
陶渊明之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山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因为他还可以租种两亩薄田,“把酒话桑麻”。到最后生活潦倒时,他也哀叹生活之艰辛,你说他计较不计较金钱?
一个计较金钱的人,并不表明他浑身都是铜臭味。计较金钱的人,大多数都懂得怎样去花钱。获取金钱并不是人的目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是金钱的真正意义。
金钱用它独特的方式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劳有所获”,人在获得金钱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计较金钱的人,也有许多知道该怎样去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的聪明智慧、能力和技术挣来的钱是光荣的,内心也是坦然的,也懂得爱惜自己的钱财。
计较和吝啬是两码事。“计较”,说明这个人心里能够认识到钱的价值所在,说明他可以驾驭它,做它的主人。“吝啬”,说明这个人“太计较”,聚集金钱成了他此生此世的唯一目的,“不择手段”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唯一信条。他在世上所有活动的目的,除了赚钱,还是赚钱。这种人只是“金钱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