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精准做事的思维方法 > 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第3页)

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第3页)

一次,一个代表团出访快结束时,要举行告别宴会,准备答谢一下东道主。答谢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当代表团走了以后,主人跟我讲,我跟你是老朋友,我告诉你实话,我非常讨厌这位团长。我问:“你为什么讨厌他?”他说:“这位团长和我握手的时候,眼晴却看着我后边的人,竟然还跟他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在他们国家,握住谁的手,必须看着谁。”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也永远不会有机会听取这个主人对他的意见了。

记得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意”。我在卢森堡任大使,举行一次宴会,邀请了十位有名企业家来使馆做客。他们吃得很满意,感觉很丰盛,告别的时候一再表示感谢。恰好第二天,布鲁塞尔要来一个代表团,我必须到火车站去接。由于我去得太早,就先在火车站旁边逛书店,没想到书店的老板正是昨天我宴请的客人。他又提起昨晚宴请,再次表示感谢。我说我想买一份今日早报,于是买了一份《卢森堡时报》。他领我到收钱的地方,请我付钱。旁边的司机兼我们使馆招待员说:“昨天来使馆吃饭的不就是这个胖子吗?为什么一张报纸还要收你钱呢,太不够意思了。”我说:“老李,你不知道,他们就是这样。你等着,很可能一个月以后他要回请我,他可以用5000法郎来宴请我,但这10个法郎却照收不误。”

有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可以说是无关宏旨的习惯上的不同,谈不上优劣,但有些方面则可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须认真对待与反思。西方人能把对人和对事分清楚,而中国人思维里面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

不打不相识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当华盛顿的部下跑上来要教训佩恩时,华盛顿急忙阻止了他们,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就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料想必有一场决斗,做好准备后赶到酒馆。令他惊讶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枪而是美酒。

华盛顿站起身来,伸出手迎接他。华盛顿说:“佩恩先生,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昨天确实是我不对,我不可以那样说,不过你已然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

从此以后,佩思成为华盛顿的一个狂热崇拜者。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还你两脚,即使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必当日后补上——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这样做只能使对抗升级而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不管是谁对谁错了。

别制造误区

人们的好意会由于在另外一种场合出现而使好事变成惹人厌烦的事。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所学校举办一场著名论坛,通过各种渠道发票。本来票数应该是根据座位数来排的,到时一一入座就好。票大部分是发给了举办院系的学生老师。可是又发出来了一种半票,即把原来的整票撕掉一半,即把座位号撕掉了。发票时,负责一点的学生会说,这票不一定能进,要看人数情况,并且会是站票。结果,那一群拿半票的人在外面等了一个半小时,大家开始在门口愤愤不平,甚至开始埋怨参与论坛的学者不近人情。弄到后来大家进去了,却发现好多位置还是空的。本来是好心,希望更多人能进去,可是在进者和等待者的强烈对比下,好心的安排也被当成办事不到位了。

可见,这种公开性很强的论坛是应该考虑到公众的方方面面的。信息的沟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让大家产生了误解,也应该及时阐明。

利用好间接经验

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因为要获得一种知识,不可能人人都去亲身经历过了才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一些知识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但是在获取间接经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

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做事的时候不能张冠李戴,还没弄清楚场合就把那经验用了上去,搞不好还会使事情砸锅。比如,有人听说送祝寿鹤图意味着长寿,意义好,于是在生日宴会上也送法国一老头一张鹤图,结果弄得人家一头雾水。原来鹤在法国代表水性杨花、多情。

对于道听途说的间接经验,也就是转手了很多遍,没有确切证据的传言不要轻易相信,否则也许会误事。比如说,要去码头接一个生意洽谈对象,没有确切弄清楚接人时间,而是听别人讲过去那趟船的时间就贸然地去了,殊不知船到达时间提前了。弄不好就让人家觉得不负责任,生意砸掉。

和别人做默契的搭档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千百年来,“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所谓春秋霸业早已是历史云烟,但鲍叔牙宽宏无私的胸怀、对朋友的了解信任却永久地被人称道。我们应该寻找并珍惜这种相知相助的朋友。

永远尊重对方

你想让别人怎么待你,你就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

每一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欲望,尊重是对一个人的品格、行为、能力的一种肯定和信任。尊重别人也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表现,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言论、举止、习惯等。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相互尊重是疏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打消对方的疑虑,博得对方的信任。工作中,无论是和上级、同级还是和下级接触,都必须尽力尊重对方,这是取得对方信任、帮助和支持的前提。

掌握聆听的技巧

聆听是人们交往协调不可缺少的。它能带来许多好处。

1。使你准确了解对方。2。能弥补自身不足。3。善听才能善言。4。能激发对方的谈话欲。5。使你发现说服对方的关键所在。6。使你获得友谊和信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