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第二段写的是主人公和他的敌人较量(搏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肯定并不是一次两次的较量,而是包含了多次较量。比如《琅琊榜》里梅长苏并不是与敌人较量一次就能够为赤焰军平反的;《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也并不是打了一次妖怪就能够一路顺利地取得真经的;《战狼2》里冷锋并不是一次较量就能够为老婆报仇成功的。
他们都是多次跟敌人较量,最后来一次大决斗,然后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比如《战狼2》里的第二段,主人公和雇佣兵总共进行了四次较量:第一次较量是主人公去医院救陈博士;第二次较量是雇佣兵派人来华资工厂抢黑人小女孩;第三次较量是主人公回华资工厂救人;第四次较量是雇佣兵全军出动,带着坦克来华资工厂杀主人公。
并且这四次较量遵循着环环相扣和循序渐进两个原则。
环环相扣指的是这些较量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某种关联。在《战狼2》里,因为在第一次较量当中主人公带走了黑人小女孩,导致雇佣兵要来抢黑人小女孩,所以引发了第二次较量。在第二次较量当中,雇佣兵没能成功把小女孩抢走,于是雇佣兵再次派人来抢小女孩,这就引发了第三次较量。在第三次较量当中,因为冷锋打死了雇佣兵头目的女朋友,所以引发了第四次的较量。
循序渐进指的是主人公和敌人之间的较量的危险程度不断在升级,或者主人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在《战狼2》里,第一次较量是主人公偷袭医院,救陈博士,虽然场面也非常危险,但是主人公占据主动权,所以占了上风。而在第二次较量的时候是雇佣兵来偷袭,相对于主人公,雇佣兵是有备而来,所以主人公面对的危险就比第一次高。第三次则是雇佣兵已经控制了华资工厂,还埋下伏兵等着主人公自投罗网,并且派来的人也比第二次多,主人公处境更加危险。第四次则敌人全军出动了,开着坦克等重武器,他们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小女孩,而是主人公的命。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次的较量不断地升级,主人公面对的敌人也在升级。这个特点正好符合我们在第一章里分析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主人公难题设计的规则。
当然,你可能会说《西游记》作为畅销数百年的经典名著,它里面的较量就没有遵循以上两个原则。
确实,《红楼梦》《水浒传》等一大批经典名著也并没有遵循这个原则。但是,这些作品都是经典,而经典是没有办法去总结规律的。我们阅读了这本书,学习了其他课程,再写出一个《战狼2》、再写出一个《琅琊榜》是可以的,但是要说再写出一个《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基本上不太可能。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这套方法更适合于通俗小说,而经典百年难得一见,并不是能够教授出来的。
讲完了第二段,我们现在来讲第一段。
第一段其实就是起因,实际上就是交代理由:主人公和敌人生死搏斗的理由。冷锋为什么要跟雇佣兵生死搏斗?梅长苏为什么要跟对手们博弈?
如果第一段给的理由不够充分的话,整个故事都会特别虚假,就像是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最后的结果就是分崩离析。
在《琅琊榜》中,梅长苏要为赤焰军复仇的理由是赤焰军当年被冤枉,导致全军覆没,主人公的很多兄弟、部下以及父母都在那一场冤案中丧命。他身负太多血债,所以要复仇,要为赤焰军平反,这个理由很充分。
在《战狼2》中,主人公的老婆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雇佣兵残忍杀害,让他每每想起痛不堪言,所以他要为老婆报仇,这个理由也足够充分。
那假如,以上两个故事当中,我们换个理由会怎么样?
因为敌人吃掉了梅长苏的一匹马,所以梅长苏建立了江左盟,就是为这匹马复仇;雇佣兵抢走了冷锋的衣服,所以冷锋要满世界找雇佣兵复仇……
这样的理由是不是一点说服力都没有?没错,这样的理由是支撑不起他们进入第二个阶段的!
所以设计第一段必须是主人公的人生发生了某种意外,导致主人公必须进入第二段跟敌人生死搏斗。
在《琅琊榜》中的意外是赤焰军被陷害导致全军覆没;《战狼2》中的意外是主人公的老婆被雇佣兵杀害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意外并不是特指“生死”,可以是任何打破主人公生活轨迹的插曲。比如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主人公罗子君的意外就是发现老公出轨了,而这个意外迫使主人公下定决心要进入第二段跟“敌人”进行生死搏斗(敌人:前夫、破坏她婚姻的小三)。
第三段就是结果,在主人公和敌人之间进行了多次较量之后,得要有个结果。因为之前的每次较量都没有分出最后的结果,所以最后主人公要与敌人进行一次生死决斗。
在《战狼2》中,最后冷锋和雇佣兵的头目两个人进行了正面对抗。这次对抗的双方都是对方的杀妻仇人,必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琅琊榜》中,最后的决斗就是梅长苏与萧景琰逼迫皇帝重审赤焰军的冤案,如果失败的话,前面的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如果成功,那么他也就胜利了。
以上就是一个小说剧本的分段方法以及每段的作用及功能。
现在,你可以给自己的小说剧本分一下段,然后思考一下自己的小说剧本当中是否具备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