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在门缝里找到财富来源——善于钻营商机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是微软成功的法宝,这当然与公司掌门人比尔·盖茨的精明强干、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谁最先把握了商机,就意味着谁最先获取了胜利的保险。盖茨曾经说过:“做生意,要想赚钱,关键在于把握时代的脉搏……”
1.“抓住了一个世纪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幸运”
——盖茨敏锐抓住格里·基德尔漏掉的机会
盖茨绝不放过任何能够创造财富的商机,因此,他也就成了“抓住了一个世纪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幸运”,并让微软帝国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机会实际上对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说到底,任何一个机会都在于人是否有本事去把握住,否则,这机会对于人来说也就不成其为机会。盖茨能牢牢地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机会,乃至“一个世纪可能出现一次的幸运”这就是他的本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样的机会不仅是降临在他的身边,同样也曾在另外一个人的面前出现,他却没有去珍惜,最后只能妒忌地看着盖茨的财富狂飙而望洋兴叹。
这个“让一个世纪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幸运溜走的人”就是美国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格里·基德尔,他将几百亿生意拱手让给盖茨后,追悔莫及并在1985年英年早逝。现在看来,如果不是他的失误留下的偶然机会,盖茨极可能就不会像今天这么显赫,至少他的财富积累起来要慢上许多。
1977年年初,苹果公司隆重推出风靡一时的微型个人电脑。开创了电脑的一个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对微型电脑不屑一顾的电脑巨人IBM终于大梦初醒,决心尽快进军个人电脑市场。可是,因为多年以来一直忽视了对微型电脑的研究,一时来不及研制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两项电脑核心技术,加上被美国联邦法院没完没了的反垄断官司整得冒汗,IBM决定暂时向技术领先的小公司购买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来应急。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IBM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88微处理器。在操作系统领域,当时领导潮流的是美国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CP/M操作系统。为了尽快推出新产品与苹果抗争,在当时,已成为电脑业巨头的“蓝色巨人”IBM就屈尊俯就,登门商讨合作计划。谁料想,该公司恃才傲物且盲目自大的年轻老板格里·基德尔博士(CaryKildall)并未看到这合作里面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在盖茨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的,“当时有一位黑衣男子到来,我正好在公司,亲自接待,并实质性会谈,而这个时间,基德尔不巧正搭乘私人飞机出外游玩,来客由他的妻子礼仪性接待”。心急如焚的IBM公司工作人员在基德尔那儿转了一天,毫无所获后,当然把合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曾经努力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过BASIC程序的微软公司。
这个机会对盖茨他们来说来的是那么突然。盖茨经过认真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市场开拓初期,技术水平暂时的高低有时并不重要,取决定性意义的是抢占市场份额并借此建立起垄断的市场标准。如果能搭乘电脑巨人IBM的便车捷足先登,就能抢先占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制高点。IBM公司需要盖茨领导的微软为即将开发的新型个人电脑提交一份操作系统方案。可事实上,微软在那时候研究重心并不在微型电脑的操作系统上,所以在理论上讲是没有时间去研究。但是盖茨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他非常清楚IBM强大的研究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立刻敏锐地意识到,IBM微型电脑极有可能击败苹果电脑,并真正成为人手一台的个人电脑,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就这样,本应属于格里·基德尔的机会,却让盖茨抓住了。
于是,盖茨牢牢把握住了这次伟大的商机,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让微软的MS—DOS搭上了IBM的巨型战车。微软完全配合IBM和英特尔的硬件标准和规格,特别设计微型电脑DOS操作系统,每台电脑收取的授权费不到50美元,还不到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1/4。但是盖茨却保留了PC—DOS的独占权,而且可以授权其他硬件厂商同样使用微软开发出来的这款PC—DOS软件。
凭借电脑巨人IBM的赫赫威名和非常成熟的营销网络,IBM个人电脑一时畅销全世界,全球电脑厂家争先恐后地为IBM电脑开发应用软件,使与应用软件紧密相关的微软DOS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为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世界80%以上的电脑都是使用微软的产品,更有甚者,新出厂的个人电脑绝大部分都已经预装了微软的软件。因此,相对于竞争对手,盖茨一起跑就领先了一大截。
回顾这段个人电脑发展的历史,或许我们会对格里·基德尔的行为表示惋惜,但我们同时也为比尔·盖茨善于抓住聚财的商机而感叹。正如前面所说的,确实,比尔·盖茨从不拒绝任何可以创富的机会,每一次商机的到来就意味财富的又一次积累。
2.费尽心机夺商机,等待商机死得快
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人士大都是创造机会、利用机会的高手。比尔·盖茨也是如此,当其他人还在原地踏步时,他早已顺着机会的急流,“轻舟已过万重山”,建立起自己的事业王国。
1973年6月,科莱特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长着一副娃娃脸,满头金发。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邀请科莱特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应用软件。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里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他们的导师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应用软件,不学完大学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bit方面的博士;那位退学的金发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了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努力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金发小伙子的个人财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二富豪。1995年当科莱特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金发小伙子则已经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其性能比bit软件快1500倍,并且在半个月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响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当完全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创业,然而,在世界创业历史上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很少。还是有人不理解:“创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电脑软件也非昙花一现的事情,为什么非得急于一时呢?”
这就是这些人与比尔·盖茨的最大差别。在比尔·盖茨的身上有一种大企业家的魄力,那就是他在做任何事上,有大局观,有敏锐的眼光,有认准了就亳不犹豫地去干的风格。这种风格无论是在他创业之初还是在后来,都是他积累财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犹豫不决,生怕白费力气。结果,创造财富的机会就在迟疑和等待中自白错过了。
1974年12月的某天,比尔·盖茨的朋友保罗·艾伦在路上看到了一份《大众电子学》。封面上面醒目地写着:“世界上第一部微型电脑,堪与商用电脑匹敌。”艾伦急忙买了一本,随便翻了几页,便向比尔·盖茨的宿舍跑去。他见到盖茨就说:“我们现在终于有机会动用BASIC做点事情了。”
盖茨非常清楚地明白,艾伦是对的,个人电脑将会创造一个世纪神话!一旦电脑像电视机一样普及,那么对软件的需要将无穷无尽。而到那时,他们这些软件设计天才的前途将不可估量。
因为,当时的电脑非常稀少,只有少数政府部门、学校、大企业及个别富豪拥有。没有那么多“肉体”,要那么多“灵魂”干什么呢?因此,盖茨和艾伦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
20世纪70年代初,是个人电脑发展史上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电脑高贵而神秘,距普通百姓有如地球与太阳那般遥远。
1971年,“电脑解放”的伟大革命在美国开始了。这年,英特尔公司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微型信息处理器。这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石破天惊地开创了电脑发展史的新纪元。
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制造微电脑变得简单起来。人人拥有自己的电脑已变得非常可能。在这时的电脑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一个叫艾德·罗伯茨的业余电脑爱好者率先揭开了大旗。他利用刚问世的微型信息处理器生产出第一台个人电脑。罗伯茨了解到英特尔公司眼下正在生产的8008集成块速度太慢。于是,他组织公司技术人员组装了新一代的集成电路,称为8080。该产品终于在1974年年底问世。它的计算速度比英特尔公司的8008快,性能也更优越,储存的信息量也更多。罗伯茨用这种新集成块生产出了一种小型个人电脑。他对这种电脑的定价仅为397美元。这个价格实在是太诱人了,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买得起。
而《大众电子学》所登正是罗伯茨生产的这台世界上的第一台个人电脑。这期杂志发行了50万份。保罗·艾伦看到的正是这期杂志。盖茨m艾伦都觉得机会难得、千载难逢,一定要争取得到,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他们给罗伯茨打电话,自称是西雅图交通数据公司的代表,说他们研读了《大众电子学》杂志上那篇介绍阿尔塔家用电脑的文章,还说他们正好已经开发了一种BASIC语言,只要做一点小小改动,就可以用到阿尔塔8080上,问罗伯茨对此是否有兴趣。
罗伯茨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两个稚气未脱的毛孩子。他压根儿不相信他们说的话。他冷冷冰冰地告诉他们,至少有50个人对他说过类似的话,而他只想看结果,谁最先向他提供成熟的语言,他就跟谁做生意。
盖茨和艾伦都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不想等待,让机会匆匆从身边溜走。于是立即给罗伯茨写了一封信,说他们已研制成了一种可以在所有8080微处理器上使用的BASIC语言翻译器,他们愿意通过罗伯茨的公司,出售拷有这个软件的磁带或磁盘,每套仅收0.5美元。
罗伯茨见信上写的有理有据,非常像专业人士的分析,才觉得这两个小子说的可能是真的,于是他按信封上的电话号码给他们去了一个电话。但电话却打到了湖滨中学而不是哈佛大学,接电话的人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罗伯茨以为受了戏弄,大感不悦。虽然因为年龄原因而受到拒绝,但比尔他们并未放弃,因为他们是坚定执著的人,不会受任何意外障碍的干扰。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心里很清楚,现在的关键是赶快拿出实际的东西来,说得再多也没用。说不定还有别的入在做一样的工作,他们必须抢在前面。他们并不知道那封信已使罗伯茨产生了误会,只是埋头设计程序。一连8个星期,比尔·盖茨没有去上课,也没工夫再去玩牌,他和保罗·艾伦夜以继日地待在机房。照说,要为阿尔塔8080电脑编程序,首先应当有一台这样的机器,可是他们还只在《大众电子学》的封面上见过一台这种机器的空壳子,从来就没有尝试到摸过的感觉。好在他们已经十分熟悉PDP—10型电脑,在PDP—10型电脑上可模拟阿尔塔的微处理器,而PDYL10型电脑在哈佛大学是不难找到的。
此前,保罗·艾伦已读过关于8080芯片和阿尔塔电脑的各种文章,他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PDP—lO型电脑上做出了阿尔塔处理器的模拟器,比尔·盖茨则为该机的BASIC语言编制了设计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