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比尔盖茨的财富故事 > 第六条 与时间赛跑巨人也不能打盹(第1页)

第六条 与时间赛跑巨人也不能打盹(第1页)

第六条与时间赛跑,巨人也不能打盹

在节奏快得让人吐血的现代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在比尔·盖茨看来,时间的重要性是无以复加的。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计算,假如盖茨掉了1000美元,他也懒得去捡,因为他去捡要花掉4秒钟,而在这弯腰和起身间他已赚回1000美元。

1.微软的速度创造微软的奇迹

对速度的狂热追求是每一个杰出企业家体现出的共同理念,比尔·盖茨更是如此,他对速度的追求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快速、加速、变速是这个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只有每个敢于奋起直追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

“星期天上帝也是不休息的。”比尔·盖茨最崇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微软公司是个工作狂的乐园。对于按部就班的人来说,那里就像地狱。“在微软公司,我们心情舒畅,因为大家都是天使与疯子”,一位微软员工这样概括他们的工作状态。这正是由比尔·盖茨的“速度思想”所致。

微软公司内部有一种狂热的工作气氛,这种气氛推动着所有的员工拼命工作。在这后面有一个叫做比尔·盖茨的魔鬼,他不断地催促说:“快点!快点!”微软公司还有一个现象是直接来自高层的。周六及周日,比尔·盖茨常常在楼里搜寻人,并给公司的重要人物打电话:“怎么回事?为什么没看见你。”比尔·盖茨经常要求公司的领导与员工一起加班加点工作。

比尔·盖茨认为,我们处于一个竞争的世界,到处都可看到已经废弃的东西。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很难说谁就一定得第一。要想走在世界的前列,计划就必须安排得非常紧凑,必须日夜工作,在工作台上睡觉。我们或许不得不这样。

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理念,微软才能在短短20年时间之内,稳居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宝座,而比尔·盖茨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速度,这就是速度。即使他成为了世界首富,也丝毫没有懈怠。他在1990年的一次访问中,告诉记者说:“每天我进到这间办公室,都自问:我们是否仍然辛勤工作?有人超过我们吗?这种或那种产品真的很好吗?我们能不能再加点油,让东西更好呢?”

这种话从世界首富的嘴里说出来,实在奇怪,他喜欢速度快的汽车和游艇,拥有两部保时捷汽车和两艘游艇,接到过很多超速罚单。

如今盖茨继续沿用自己的速度飞速前进。20世纪90年代末期,微软曾经在有线电视和电信公司中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并将其研发力量分散在许多领域,其中包括MSN互联网业务部门和许多消费者Web服务。

尽管微软在应用软件、PC软件、操作系统上很出色,但是盖茨始终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在过去10年盖茨和微软在不同方向进行了尝试。领先的优势让他尝遍了甜头。微软10亿美元出售了EXPedia,而创建只花了7000万美元,在创业网络公司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成绩。

在机顶盒领域,微软已经成为第一;在手机领域,微软现在是第二;在视频游戏领域,微软是第二。抢先起跑使得微软占尽了天时地利。如今微软又推出了平板电脑、t、Xboxt,其中平板电脑在上市第一年就卖出了50万部。

在节奏快得让人吐血的现代社会中,速度就是金钱,在比尔盖茨看来,速度的重要性是无以复加的。

2.趁着年轻早动手

年轻就是最好的资本。中国古语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作为,越到后面,越难有所作为。可见,趁着年轻早动手,是最好的聚财方式之一。

多年来,微软已经发展出一套特殊的招聘技巧和选择标准。从一开始,盖茨就深知要开发软件就必须依靠那些“非常年轻却几乎没什么经验的人”才行。

所以,当1994年微软员工的平均年龄上升到31岁时,盖茨公开表示,希望员工中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的比重可以回到早期的百分之八十。他说:“年轻人更愿意学习,也更有创造性。”

以盖茨本人来讲,他就是从高中开始接触电脑,他在13岁时就以替电脑找漏洞来换取免费玩电脑的时间。他说:“我相当幸运,很小就有机会接触电脑,那时电脑很贵,而且功能有限,但还是很迷人。”

发现电脑这样东西为小盖茨开启了一个崭新世界。他和同年的朋友当时看不出,仅仅凭大人在电脑上玩的花样,不知怎样才具有改变世界的巨大潜力。按照那时流行的观点,电脑只不过是办公室里的一样玩意儿,而且以后也会如此。但对盖茨和他那帮朋友而言,电脑的潜力可要大得多了。

“一些朋友和我讨论过很多,我们认为芯片集成技术都已经创造出了如此的奇迹,日后它一定会变成某些人人可用的东西。我们看不出来电脑的潜力有何限制。我们真的都觉得编写软件是件很酷的事。所以,我们请编写软件的朋友来为我们试一试,看这个工具到底可以怎么样——这个信息时代的工具,可以增强你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你的体力。”

比尔·盖茨和他在微软的那些老朋友们拥有的另一大优势,是他们从个人电脑一开始发展之时便已经涉入其中了。“由于我们追求目标专心致志,也由于我们从个人计算机发展开始便加入其中,我们建立的公司才得以在这场巨变中扮演起近乎中心的角色。而且,很幸运的是,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我们是在23年前才创立公司的,但是只要总结我们已经培养成的习惯,并且坚持下去,下个23年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说不定可以逼近我们最初的愿望——每户人家和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

可是年轻不可能没有负面影响。盖茨和艾伦刚成立公司时,业界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盖茨自己说:“刚起步的时候,我们总是遭到怀疑。年纪太轻,你就不太容易得到签约机会。不到25岁,连车子都租不到。所以,每次我去拜访客户,都是坐出租车。碰上有人约我到酒吧谈事情,我还进不了酒吧呢。”

可是,年轻也有好处。举个例子,正是因为年轻,早年许多人都低估了盖茨的经营头脑。像杰克·萨姆斯(JackSaMS)——当年IBM与21岁的盖茨签约,让他为IBM最初的个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的经理之一就记得:“当他从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里面的小徒弟呢。”

盖茨当然知道自己看起来年轻,他也会将之充分利用。

“挺好玩的,”多年后他回忆当年说道:“因为大家一开始都不相信我,他们说‘哦,这小伙子懂什么!’等到你把好的产品拿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你还是知道些东西的,他们就对你心服口服了。所以,至少在这个国家,我们一旦走过了某道门槛,年轻反而是我们莫大的资产。”

3.兵贵神速,果断出击是取胜天规

身为软件帝国里的皇帝,盖茨深知“速度”这个词对企业的重要性。它不仅能给一个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象征。作为企业的掌门人,他最终目的是要赚取更多的利润。谁能看得更远,谁能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新产品,把产品打出去,谁就能快速占领市场、就是胜利者。

兵责神速,比尔·盖茨最讲究以速度取胜,认为一个商人能否成功,至少有80%是与出击速度有关,因为,速度可以先人一步,先拔头筹。微软公司“追求”多媒体就是一例。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电脑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个人计算机刚刚诞生lO余年,“多媒体”技术已开始成为电脑行业疯狂的追逐目标,在这块大蛋糕面前,微软公司自然不能坐以待毙,落后于人。

现代人涉及的媒体,主要有文字(包括数字)、声音、图形、图像、活动图像(也称影像)等几种。电脑中所谓的“多媒体”,顾名思义,即借助多种传播媒体达到人机沟通。

自电脑问世直至人们熟知的几十年里,只能以文字(Text,也称“文本”)的方式与人交流,而对于图形、声音、图像、活动图等信息媒体,则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原因何在?就在于所谓的界面不友好支持,直到今天,尚有许多人对电脑望而生畏,这也是个很大的干扰因素。事实上,专家们对电脑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主要也在于使人机界面变得越来越友好。

微软公司的“视窗”3.0的开发设计便是围绕着多媒体的人机界面来进行的,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问世后,便成了多媒体界中一枝独秀。

“视窗”3.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它的“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搭载”多媒体扩展系统,从而组成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视窗。多媒体视窗可以通过它的全新接口,接受和处理包括音响、录像机、摄像机、光盘在内的设备和多媒体信息。

但是,在盖茨看来,“视窗”3.O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最艰难也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对电脑产业来说,每当新一代产品被开发到应用,总要在经过一番争战整合之后,由胜利者来颁布行业标准,然后其他的人再根据这一标准来开始生产软件与硬件。

所以,只有标准化才能使软硬件的通用成为可能,从而更大地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建立标准乃是电脑工业产品换代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谁建立了标准,谁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财源,“武林盟主非他莫属”。微软虽然推出了“视窗”,但最后的赢家到底是谁,还是一个“谜”,因此一点也马虎不得。

多媒体于1990年11月问世,微软就立即召开多媒体大会,制定了多媒体策略。会上,多媒体PC就这样诞生了。后来,微软把多媒体PC作为它的多媒体电脑的专用商标。此举引起了业界广泛的不满,但它们也无可奈何,因为多媒体PC的支撑软件是MS—DOS及“视窗”3.0的多媒体扩展版,而这些都是微软的“杀手锏”。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