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存在形式。**属于在“激动—平静”维量中偏激动一极的情绪。**常常是由意外事件或对立意向冲突所引起的。**可以是正性的,也可以是负性的。暴怒、惊恐、狂喜、悲痛、绝望的激烈状态都是**的例子。
**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整个人都被卷进。在**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在短暂时间内,理智分析和控制能力均会减弱。因此,对负性的过分激动应当避免。例如,使注意转移以冲淡**爆发的程度。积极性质的激动虽有动员人的力量的作用,但过度激动并不十分可取。
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汽车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出现危险情景的时刻,地震、火警等时刻,都会使人发生应激状态。应激被认为是一种紧张而带有不愉快的情绪。应激英文Stress是是由拉丁语stringer所派生,意为“费力地抽取”或“紧紧地捆扎”。运用于心理生理反应中,含有紧张的意思。指紧张而带有压力的情绪状态。应激与其他情绪相结合可以形成各种复合性的情绪。如与痛苦、惧怕、失望等情绪相结合表现为抑郁性紧张;如与恐惧、厌恶、愠怒等情绪相结合,表现为焦虑性紧张,等等。引起应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通常不能直接引起个体的应激。
研究表明,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因素,如生活经验、应付能力、个性特点、健康状况、认知评价、理想和信念、社会支持等等。产生应激状态的认知原因有:
(1)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所面临的任务的新要求不相一致或者是新异情境的要求是过去所从未经历过的,这时就会导致应激状态。
(2)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人对当前的境遇感到无能为力,也会导致应激状态。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对健康不利,甚至会有危险。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耶等人的研究表明,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得病,引起“一般适应综合症”。在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应激状态,并且还要学会科学地对待应激状态。
情绪还有一种表现状态,就是表情
表情是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表情动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它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感情的内在体验,成为人际间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也是了解感情的主观体验的客观指标之一。
1.表情类别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面部表情是额眉、鼻颊、口唇等全部颜面肌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例如愉快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悲伤时额眉紧锁、上下眼睑趋近闭合,嘴角下拉;轻蔑时嘴角微撇、鼻子耸起、双目斜视等,形成标定各种具体情绪的模式。由于面部表情模式能最精细地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情绪,因而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姿态表情是除颜面以外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例如狂喜时捧腹大笑,悔恨时捶胸顿足,愤怒时磨拳擦掌等。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姿态表情,它协同或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手势表情是后天习得的,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影响而往往具有民族或团体的差异。
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均由随意运动所支配,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被随意地控制。姿态表情虽不像面部表情那样能细微地区分各种情绪,但它能与面部表情一起表露情绪信息。也往往在人有意地控制面部表情时,而由身体姿态泄露真情。例如,一个人用和蔼微笑的面容去掩饰对对方的愤怒时,他那紧握的拳头、僵硬的肢体却明白无误地泄露了真情实感。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外,声调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形式。声调表情指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变化。例如,悲哀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此外,感叹、烦闷、讥讽、鄙视等也都有一定的音调变化。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中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等所表达的情绪,则成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上述3种表情形式中,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都不具有标定特定情绪的特异模式,唯独面部表情所携带的情绪信息具有特异性。因此,面部表情在情绪的通讯交流中起主导作用,姿态和声调表情则是表情的辅助形式。
2.面部表情的先天预成性与后天习得性
面部表情是先天程序化的模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总结道:“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在种族进化过程中,有些对机体生存具有适应价值的面部动作,最初并不是有意识地传达情绪的。但由于其适应意义,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的生理解剖痕迹而遗传下来,发展成为表达特殊情绪的面部肌肉模式。
例如,啼哭时嘴角下撇、眉眼皱起的面部模式源自人类祖先在困难、痛苦中求援的适应性动作;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的面型是准备搏斗时的适应性动作;厌恶表情源自呕吐的面部动作。这说明面部表情是具有原始的生物学根据的。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面部表情的先天预成性。首先,婴儿生来就具有表情,在出生后一年内,婴儿逐渐显露出兴趣、愉快、厌恶、痛苦等基本情绪表情,这些表情是随婴儿生理成熟而逐渐显现的。其次,先天盲婴在发生早期显露与正常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只是由于盲婴得不到来自成人面部表情的视觉强化,他们的表情才在以后逐渐变得淡薄。再次,跨文化研究表明,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通见于全人类,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艾克曼在60年代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从未与西方文化有过任何接触的新几内亚原始部落民族,按照向他们讲述的故事情节,能准确判别西方人的面部表情(照片)所感染;而这些原始部落人的表情模式也能被西方人的面部表情(照片);而这些原始部落人的表情是先天预成的程序化模式。正如艾克曼所说的那样,外国人的表情不是“外国语”;表情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相通。表情在个体发展中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表情的显露从先天预成性向整合性、随意性转化。
诚如前述,为了适应社会情境、文化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的需要,表情经常被主体所修饰。表情的随意性体现了情绪的社会适应性,是情绪的生物适应性在人类身上的延伸。面部表情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表情极大地复杂化起来,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所以面部表情兼有先天预成性和后天习得性。
先天盲童的表情不像常人那样灵活与丰富,且日见匮乏和单调的情况说明,社会强化对于表情的维持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面部表情社会化的另一结果是形成文化差异。在不同民族之间,某些带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表情信号可能是不相通的,而且在表情规范方面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情绪的喜怒不形于色;日本人强调礼仪,在陌生场合绝不表现愠怒;而美国人则追求个性,情绪表达较为开放。
情绪的钟摆效应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情绪就如世上所有事物一样,应以对人生的成功快乐有没有贡献为衡量标准,有没有这个效果决定了一种情绪状态是好还是坏。传统上,我们认为某些情绪是不好的,例如愤怒、悲伤,称它们为负面情绪,于是,世上就有了正面(好的)情绪和负面(不好的)情绪。
有人因为压力太大,受不了情绪上的折磨,学会了“麻木感觉”,听之任之,意思是不再对事情有同样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保护机制,短期如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对这个人有很大的损害了。也就是常说的情绪适应不良。
原来,当一个人在某种情绪上调减了反应的强度时,他在所有其他情绪上也会有同样的减少。那些所谓负面的情绪减少了,正面的情绪也会同样地减少,就如同钟摆的摆动一样。
对别人的责骂,这个人“反应麻木”了,不觉得像以前那样愤怒;看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他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难受;“有什么好哭,只不过是电影而已!”同时,对一个笑话他也不会感到好笑:“有什么好笑?只不过是笑话而已。”不好的事不会创伤他,好的事也不会使他欢欣、喜悦、满意和骄傲!
情绪麻木,日久天长,他就会对任何事情他都没有了感觉,变成了一个能够走动的植物人了!每天的生活枯燥乏味,有一天他醒来会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每天的挣扎,难道只为延续这种没有乐趣的存在?”
应该怎样做?与那个人刚好相反,把自己的情绪强度尽量扩大。如此,每天每件事给我们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我们会完全得到,并达至到极点,心中充满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偶然有一次,事情给我们负面的情绪,虽然强度达到,但因为每天所得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再多,我们也能承受了。何况,我们有种类繁多的技巧去处理“负面”的情绪:消除、化淡、运用、配合。
“正面”情绪我们充分享受,完全拥有;“负面”情绪有这么多的方法去处理,成功快乐的人生,便是如此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