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主管朝聘的职官
西周主管朝聘的职官有两套系统:一是王朝负责朝聘事项的职官系统,一是地方诸侯所辖主管朝聘事项的职官系统。这两套职官有联系又有区别,各自特点突出,有必要加以考证。
●西周王朝主管朝聘的职官
从西周金文以及相关文献记载来看,西周王朝机构设置存在两大官署,即卿事寮和太史寮。两寮之下又有三左三右等寮属,这已为许多学者所认同。
综合现有成果,西周王朝负责朝聘的职官大抵不出此范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察。
1。主管诸侯行朝礼、觐礼的职官
《尚书·周书·顾命》与《仪礼·觐礼》以及西周金文是比较可信的文献,涉及了一些官员在朝礼、觐礼上的职责情况。
(1)太保。见于西周铭文十余处,地位非常显赫,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行政官之一,应该属卿事寮。《顾命》中它出现9次,指的是召公奭。如“乃同,召太保奭……”众诸侯朝见天子称同,即《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殷见曰同”。太保居于召见的首位。成王去世后,太保命仲桓、南宫毛跟从齐侯吕伋迎接太子钊即位,他又起着重要作用。在西周天子祖庙,康王接受册命,太保又直接参与执行礼仪任务。如“承介圭”。介圭,即镇圭。《考工记·玉人》云:“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它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由太保负责奉举,可见职责之重要。后面的礼节,主要由太保完成。《顾命》云:
(王)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飨!”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
诸侯一同朝见康王时,“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太保又成了诸侯之长。太保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
(2)太宗。《顾命》:“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又云:“上宗奉同瑁。”郑注与孔疏均认为“上宗”即“太宗”。太宗,又称大宗伯。大宗伯在朝聘中的职责,《周礼》云:“以宾礼亲邦国。”参与制订朝聘之礼。还说:“朝聘会同,则为上相。”上相,即负责接待诸侯之职,又称上宾。太宗、太保、太师的地位相等,《顾命》将他们并列亦可为证。有学者认为太宗不属于卿事寮,也不属于太史寮。实际应该属于卿事寮。大宗伯之下,按《周礼》所述,还有小宗伯,“掌事,如大宗伯之礼”(天子),“赐卿、大夫、士爵,则傧”等。
(4)太史。《顾命》说:“太史秉书,由宾阶脐,御王册命。”这是说康王即位由太史主管册命。天子册命行觐礼的诸侯也由太史主管。《仪礼·觐礼》“太史述命”,“太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讲的是太史读天子命书,又将命书放到命服上。这与《周礼》所述“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的职掌是一致的。太史属太史寮,是太史寮的主要行政长官之一,地位很高,仅次于主管卿事寮的太保或太师。金文所见参与册命的史官名称较多,有“作册尹”“作册内史”“作命内史”等,未见册命太史,但不等于太史不负责册命事宜。
(5)大行人。《仪礼·觐礼》中的使者,由天子派遣,代表天子行使职权:一是郊劳诸侯。这个使者的具体身份没有点明,但地位不会低。郑玄认为郊劳的使者应该是大行人。二是参与天子锡命诸侯行动。这个使者,王士让认为:“此与郊劳赐舍傧使同,而又有异。彼此一人,此则二人矣。考《典命》:‘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太史,下大夫也。而与公同傧数,尊王命也。”
如果是两个人当使者,其中一个人就应当是大行人,另一个人就是太史。如前所述,太史地位很高,是太史寮的主要行政长官之一,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下大夫,而应当是公卿。与此相联系的是“傧者”,出现了5次。郑玄注“摈者谒”的“摈者”为“上宾”。如果摈者是上宾,还是指大行人。
(7)啬夫。《觐礼》“啬夫承命,告于天子。”郑玄认为啬夫是“末摈”。他的传达方式是承命于侯氏。下介传给上宾,上宾转而告天子。胡培晕认为“啬夫承命”“非亲承于侯氏”,而是经过了“侯氏”,先把请觐之辞告诉自己的上介,上介传给次介,次介传给下介,下介传给天子末摈的过程。“末摈之告”,“亦非亲告于天子也”,也要经过了传给承摈,承摈传给上宾,再由上宾入告天子的过程。这样看来,末摈的地位就比较低了。
如果按《周礼》所述,小行人做承摈的话,啬夫等于象胥之职。象胥就执掌“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宾相之”。
(8)讶。《觐礼》:“天子使大夫戒。”郑玄注:“大夫者,卿为讶者也。”郑玄具体说明了什么是讶:“讶,主国君所使迎待宾者,如今使者护客。”意思很清楚,讶是主国国君派出的迎接宾客的人。
不同等级的人有相应的讶。《周礼·秋官司寇·掌讶》:“凡宾客,诸侯有卿讶,卿有大夫讶,大夫有士讶,士皆有讶。”大夫作卿讶,即替卿任迎接宾客的讶官。“天子使大夫戒”,是说天子派大夫作讶官告诉诸侯行觐礼的日期,并到馆舍迎接诸侯,大夫作讶的职责由此体现出来。
其实,每完成一次诸侯朝礼或觐礼,所涉及的官员远远不止这些。《周礼》的记载,有一些是颇具史料价值的,可算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补充。比如,诸侯至畿内,司门负责报告,小行人负责迎接;诸侯行朝礼或觐礼,具体仪式由司仪管理;司士安排行礼者的具体位置;接待诸侯的飨、食、燕三仪,由掌客实施;大司乐负责乐舞之仪;朝服、车路则分别由司服、巾车安排。此外,一些具体事项,不知又由多少官员来操持。
天子因在巡狩、盟会等畿外活动中,接受诸侯行朝礼、觐礼,也应该由许多官员来安排。《觐礼》提到天子在外巡狩,举行诸侯觐礼时,“四传摈”。这里的“摈”,很可能由公卿担任。
2。主管聘问的职官
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管聘问诸侯的职官,二是主管接待诸侯聘问使节的职官。
《周礼》六官中涉及聘问诸侯的职官不少,虽然可能出于后人追述,但也可以从中窥见西周专司聘问职官的一些情况:
《夏官司马》中有一些职官与遣使有关,如司士“作士适四方使,为介”,虎贲士“适四方使,则从士大夫”。射人,天子派卿大夫为使臣时作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