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没有谁愿意找一个过分挑剔的人作为自己的盟友;也没有人愿与一个只顾自己想法,而不许他人有想法的人结成终身伴侣。
管仲和鲍叔牙的相交,历史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遗风”。这里面揭示了交友的许多真谛,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互相的理解。
不理解他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强调他人的言行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吻合,这不但是办不到的,同时,还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朋友,让人生失去很多乐趣。
4.理解和尊重是朋友间沟通的基础
交朋友的两个人如果都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为自己着想,希望对方多为自己付出,那么这种朋友关系必然不会长久。朋友间要保持良好的友谊,就需要相互的理解,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每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都离不开朋友。无论是过去的知己,还是现在的新朋友,他们都会在你遇到困难时,在不同方面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你也要根据朋友不同的需要为他们付出,只有彼此“礼尚往来”才能使友谊关系坚如磐石。如果不了解朋友的心,也不认真去倾听他们的心声,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双方关系的正常发展。
杨阳和圆圆是多年的好朋友,但是双方却缺乏深入的了解,原因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试着去真正聆听和了解对方。
在杨阳生日那天,圆圆想表示一下心意,却不知道杨阳究竟喜欢什么,便买了一般女孩子钟爱的“娃娃狗”。
杨阳收到礼物后,不仅高兴不起来,相反感到很遗憾。这是因为对方与自己相识多年,竟不知自己平时根本不喜欢毛绒玩具,但碍于情面只好接受了。
杨阳和圆圆之间也许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朋友贵在“知心”,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如果一味地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么双方的交往就会变得越来越暗淡。
当两个朋友在谈话时,为了有效参与讨论而又不会起反作用,你首先要认真地聆听他的想法和观点,并以此为基础作出回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相应地提问,当然进行提问时也要适时酌情,以便更好地了解对方。朋友间以这种方式进行沟通,就会形成一个彼此尊重的氛围,沟通也会变得轻松而有意义。
朋友间的沟通中切忌使用含混不清的言辞,这可能造成对方不知所云,从而无法准确地理解你的真实想法。与朋友沟通时言辞要清晰,有明确易懂的含义或观点,就能大大减少误解。
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从而使你与朋友的关系出现紧张状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可以采取冷静解决问题的对策,试着做一个成熟的思考者,先让自己降温,冷静自己的头脑。待双方的情绪平息后,再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请教对方为什么会得出那样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维持彼此间的友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你也一定要尊重对方,不要将自己的爱好或习惯强加在对方身上。在你的心中应该明白自己朋友的为人、性格和喜好等,知道了这些在交往中就要尊重对方的这些习惯。
当你与朋友相处时,要时刻想着维护朋友的利益,尊重他作出的决定。如果朋友间彼此互不相让,就不会出现有效的沟通。说些诸如“你的做法很不对”、“为什么你那么笨”之类不尊重朋友的话,结果必然是彼此之间慢慢地疏远,甚至分道扬镳。
朋友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是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要对朋友无礼,因为那样容易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朋友间只要能够相互尊重,就能和谐愉快地相处,并长期保持彼此的友谊。
美国总统罗斯福听说他朋友的心爱之物被小偷盗去了,便写信安慰道;亲爱的朋友,听说一个没头的苍蝇顺手拿走了一些你心爱的物品,我深表同情。
罗斯福的朋友在回信中写道:庆幸的是,他只偷了一些与我生命无关的东西,并没有伤到我一根毫毛,同时值得庆祝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充分理解朋友的苦衷,善解人意地用合适的话去安慰他,会让一段很平淡的友谊瞬间升温。真情的释放让他感到你在任何时候都会支持他,与他同患难,使他在心中产生友爱之心、感激之情。
总之,朋友之间和谐长久的友谊,需要双方用心去维护。真正的友谊不是矫揉造作地黏在一起,更不是只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而是两颗真诚之心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5.以诚相待才有知己
如果要想得到知心的朋友,首先就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要以你的坦率换得朋友的信任和友爱。
以诚待人,往往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从而赢得朋友。以一个开放的心灵换取到一位真心相待的朋友,是很值得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与明友交往和沟通,要坦**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就要及时地指出,并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人都不喜欢被批评,但意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时,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友情得到发展。但是,以诚待人,应当在你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当你捧出赤诚之心时,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什么人,不应该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不仅朋友没交到,还会落得被欺骗的下场。
自古以来,中庸之道是一种至高的做人境界。掌握此法,便掌握了为人处世交际的分寸。交友是人际沟通的一部分,同样要讲中庸,既要“淡而不厌”,也要“简而文”,“温而理”,即简略而文雅,温和且合情理。
历来人们都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些真诚,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又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很多人交朋友都是为求得心灵的沟通。人除了物质,还有意识和精神,吃饱喝足,就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感,而这时候,朋友间的交流就派上了用场。无论是情感隐私,还是遭遇,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便如鲤在喉,不吐不快。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我过古人总结的交友真理。与儒家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是一个道理。君子的交友之道,如淡淡的流水,长流不息,源远流长。现代人将交友比作花香,有“友谊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也与古人的交友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份淡然使自己虽与朋友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但是相互的交往一定是真诚的,有了这份真诚,才会经得起淡然的考验。
交朋识友贵在真诚,以诚相待是与朋友沟通的原则之一。真情实意地替朋友分忧解难,也就是在为增强彼此心灵的沟通添砖加瓦,也就是在深化双方的友谊。
6.沟通要有度,距离产生美
友情就像弹簧一样,保持合适的距离,以及适度拉伸和压缩,都会使之保持永久的弹性美。
在爱情里,人们都说距离产生美;而在友情里,交朋友也要保持距离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之间也毫不例外。能够成为友好相处的朋友,就要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比如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等,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融为一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自的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和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每个人都有缺点,而且很可能是一些很隐蔽的缺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有自己的空间。因为,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人就能卸下面具自由的生活,不用伪装自己,也不用过多考虑别人的看法与眼光。因此,即使是交朋友,也要做到保持苦力,不要过深地干涉彼此的生活。
如果两个人离得太近,沟通过了一个正常的度,使对方发现了自己人性的自私,甚至卑劣的一面,于是,瑕斑影子在喷油心灵里冲突,少许的违背都会使朋友特别在意。于是,被欺骗感和不忠实感使两个人对友谊产生了怀疑、冷淡和争执,从而使友谊根基动摇,再难恢复其原来的面貌。
人的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交新朋友,但新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而失去**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必须记住——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离”。
交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相互吸引的过程,因为你们在太多方面有共识,所以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甚至“一见如故,相识恨晚”。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无论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再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挑剔对方,从而使友谊不得不结束。
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