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朱棣的成就如何 > 三粮食战争李远立下奇功(第1页)

三粮食战争李远立下奇功(第1页)

三、粮食战争,李远立下奇功

当朝廷把武胜关押起来之后,朱棣就知道,重新开战不可避免。但这一次,他选择了新的突破口。

四月二十日,薛岩还在去往北平的路上,总兵官盛庸就耐不住寂寞,悄悄下令吴杰和平安,领兵会合德州以图北进。不巧的是,传递命令的驿兵,在中途被燕军抓获,信函也很快被送到了北平,交给了朱棣。

当薛岩离开北平之后,还没有回到南京时,局势又有了新进展。朱棣派出的运粮兵,在路上遭到彰德、卫辉各处及德州的兵马袭击,双方经过一场混战,燕军终究人少,几百人被杀死,指挥张彬也被活捉。五月十五日,官军再袭击燕军饷道。

朱棣对盛庸调兵无法容忍,加上又丢失了粮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报复心理。他和手下商量,也要拿官军的粮草供应做文章!

古代战争,兵员的调动非常麻烦,没有火车,没有汽车,骑兵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军兵要靠最原始的交通工具——自己的两条腿来完成行军,速度之慢可想而知。

光慢不是问题,士兵们走得慢,肚子饿得却不慢,身体消耗大了,对食物的要求就大。在古代,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粮草供应,实在是个异常严重的问题。

《孙子兵法》上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说的是军队的给养消耗非常之大,十万人的军队每天就要消耗数千贯钱的军费,让七十万户无法正常生产。当然,孙武老师不是严肃的经济学家,他所说的,也只是证明军队消耗大就是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近两千年后的明朝,军队消耗只会更大。

为什么要强调兵贵神速呢?你走得太慢,军粮都不够吃的;为什么军队纪律总不会好呢,没有吃的了,沿路抢点粮抢些牲口改善生活,没什么大不了,再正常不过了。

在古代,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帆船就是运输方便、成本低廉的运输工具,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大都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缺点是速度慢。从杭州运送粮食到北平,差不多得走两个月。

朱棣和部下摊开军事地图,分析官军的粮食供应情况。因为盛庸是主将,官军的主力肯定集中在德州一带,如果从江南运粮的话,必须经过徐州、沛县。

他立即决定,派出轻骑数千,烧毁官军粮船。如此,则德州的粮食军饷接济不上,军队必然瓦解。然后严师以待,以逸击劳,以饱击饥,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这一次,朱棣没有亲自出征,也许他觉得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更宽广的舞台,更艰巨的挑战。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在了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将军——都指挥李远身上,他带着六千骑兵,开向了济宁。

李远并不是朱棣的嫡系,建文元年腊月,他和王忠、张远一同守蔚州,被朱棣包围,三人一起投降,但是,李远显然走得比那俩人更远,能得到朱棣更多的任用。他不是朱棣的嫡系,为什么能得到重用的,各位往下看就明白了。

六千人在古代也不是个小数目,搞不好就被敌人发现。但李远有自己的招,他让这六千弟兄全穿上官军的服装,为了不与敌人混淆,李远交待,每个士兵在后腰上都要悄悄别上一把柳枝,不是一支,是一把,一支掉了怎么办?

这六千人也不一起行动,那样动静太大,引人怀疑,还是分批前进,正应了那句俗话——鬼子进村,打枪的不要!

过了大名,出了河北,就到了官军的控制区了。李远带着手下一路疾驰,由于是官军打扮,并没有引起多少怀疑,顺利来到济宁的谷亭镇。这里是漕运南北往来的要地,北距济宁、南距沛县各九十里。

李远一伙人到了谷亭,提着家伙直奔明军的屯粮仓库。他们马上露出可怕的真面目,见人就杀,没有一点手软。守卫仓库的只有几十人,根本挡不住他们的进攻,也根本预想不到,会冒出这么多打劫的,不光打劫粮食,还要打劫生命。他们又没有电话可以马上报警,逃跑也无路可逃。结果,守卫们全部被干掉,仓库被烧了个精光。

李远的破坏行动远没有结束,他们渡过沙河,到达沛县。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距徐州一百六十里,在京杭大运河上,还有一个更大的粮食基地,停泊有运输粮船数万艘,军粮数百万石。这里,也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如此重要的地方,明军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可能是觉得离燕王的势力范围还很远,就疏于防备。更荒唐的是,谷亭出事之后,这边居然还没得到消息。被人偷袭一次是偶然,被人连搞几次,就是你自己的无能了。

参观了汉高祖的故乡后,李远把自己的队伍集结起来,向他们下达了作战任务,李远告诉他们,我们费这么大劲过来,就是来杀人搞破坏的,不能有一点点心软,谁要下不了手,我现在就下手解决了谁!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