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朱棣的成就如何 > 二遇到自己的刘伯温(第2页)

二遇到自己的刘伯温(第2页)

“白色……”

朱棣站起来,(看看房梁上有没有锦衣卫潜伏)然后一转身,用锐利的目光逼视着道衍:“大胆和尚,本王对朝廷忠心耿耿,你居然想煽动本王谋反,是何居心?!”

对啊,朱棣本来是王,王上面加个白字,不就是皇帝的“皇”字吗?

道衍一听,知道他在装腔作势,于是很销魂地摸了摸自己的光头,温柔地答道:“守孝期间,大王是要戴白帽子的……”

就这样,两双坚定有力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颗不惧孤独的心悄悄地贴在了一起,两个不甘寂寞的男人暗暗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并肩战斗的传奇岁月……

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甚至写入了正史,但显然经不起推敲。

首先,朱棣做事谨慎保守,在二十二岁时,不可能流露出明显的篡位野心,以至于让千里之外的花和尚都知道,如果这样的话,遍布全国的锦衣卫系统早就能查出,朱元璋肯定也早知道了。

其次,京城不是朱棣的地盘,而是太子朱标的势力范围,锦衣卫的势力又无孔不入,他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就算要见面,也应该选在北平,我的地盘我做主嘛。

再次,没有朱棣的事先安排,一个和尚能贸然前往燕王住所,并且受到接见吗?燕王在南京又没有固定的王府,这和尚怎么能找到燕王的住处?

最后,朱棣当时并不是储君,太子朱标也只有二十七岁,立志做刘秉忠第二的道衍,为什么要把宝压在并不起眼的老四身上,轻易就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只是为了给燕王提个醒?

因此,这个所谓白帽子的典故,只能是后人的小说笔法,用来讽刺朱棣从小就想着谋权篡位,即使是在给母后守孝期间也不安分,马皇后算是白养他了。

朱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叛逆之心的,这个很难说清楚,不能因为他后来选择了,就说他从小就有不臣之心,也不能因为他在建文初年还对侄子行君臣大礼,就说是建文的削藩政策不得人心,硬是把一个对主子无限忠诚的好奴才给逼得造反了。

朱棣把道衍带到北平,也许真没想太多,也许真的只是为了给马皇后祈福,也许只是想有一个处理藩国事务的帮手,仅此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朱棣的南京之行确实是见到了道衍,而后者确实是愿意跟他去北平。

这年十月十八,朱棣回到了北平,迎接他的人中,居然就有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身影,在向他双手合十。

道衍已经先到北平了,这哥们居然比朱棣还心急!他是跟着北平的护军,坐船沿着大运河先期回来的。

据说在路上,道衍还偷偷做了首诗:

石头城下水茫茫,独上官船去远方。

食宿自怜同卫士,衣钵谁笑杂军装?

夜深多橹声摇月,晓冷孤桅影带霜。

历尽风波难苦际,无悉应只为宾王。

这首七律的前半部分是在发牢骚,独上官船,食宿跟士兵一样,还穿着军装,晚上只能听到橹声(船上又没有K歌房,可以让他大喊《我的未来不是梦》),早上还给冻醒了。亮点在最后一句:虽然和尚我历经磨难,但心中充满了希望,因为我终于可以成为骆宾王了(一说是可以辅佐贤王了)。

道衍到了北平之后,被安排到了大庆寿寺做住持。这个寺院离燕王府不远,便于朱棣与他能经常会面。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大庆寿寺就是当年刘秉忠修行之地,寺里有一座九层的砖塔,就是刘的墓塔。

这真是天意吗?当然不是,是朱棣故意安排的。好在有前面为马皇后祈福之说,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也不会往深层里想。

从此,在北平这个元朝的帝都,朱棣住在忽必烈的皇宫,道衍住在刘秉忠的寺院,朱棣经常以诵经为名把道衍邀入宫中,屏退左右密谈。权力是最好的**,对于权力的共同追求,居然可以让两个男人整天守在一起。

从这时候起,夺权的种子已经埋藏在了朱棣心中,而道衍经常为种子施肥浇水,看着它一天天长大,直到破土而出,野蛮生长。

朱棣与道衍,表面上看是主仆,实际上更接近于师徒,毕竟朱棣当时只有二十出头,人生阅历和经验远不及道衍,需要他全方位的指点。对于道衍来说,这个学生不仅聪明过人,而且城府很深,自己如果行为不慎,肯定也会有杀身之祸。

当然,他不只道衍一个老师,徐达和傅友德两位百胜将军,在作战指挥上,也可以让他学到很多。

朱棣已经长大了,他的血管里流的是军人的血,他有一颗渴望胜利的心,他希望能早日担当真正的统帅,做徐达、常遇春那样的工作,尽自己燕王的义务,也为自己的将来积累资本。

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