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让环境成为话语的点缀
交谈时,说和听双方对话语的采用或理解,都要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就说的一方来说,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还是话语形式的采用等,都要根据特定环境的需要来确定。
语境会影响说话的效果
语境,指语言本身所产生的说话环境、氛围等,是说话艺术中最不易把握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状况。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
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赞誉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表示了深深的感谢。
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引发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尚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过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地,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结果,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变得更为尴尬。
说话的时境一定要注意
“时境”是诱发说话的欲望、内容的本源。
人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脑的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说话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地介绍情况,还是主观地抒情议论,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说话的欲望、内容等,都是说话人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移入”人脑之后产生的刺激诱发出来的。斯米尔诺夫在《心理学的自然基础》中指出:“意识的根源不应到脑的外部,而应该到人的社会生活——人们最复杂的意识活动形式的真正源泉中去寻找。”
不爱说话的人,到了令他兴奋的场合中也常常说起来没完没了。相反的,爱说话的人,在特殊的环境中也会缄默不语。无论爱说或不爱说话的人,其说话欲望的诱发,都与时境有关。人们常说的“有感而发”,就是有感于说话的时境而发。
有一次,一位领导应邀参加“新世纪党员形象”演讲会,他根本不想发言,也没做准备,但在论辩到“党员可不可以下岗”的问题时,他被其他演讲者几乎一边倒的否定意见所激怒,于是,走上讲台,做了生平第一次“即兴演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位领导本来不想发言,也没有在这次会上讲话的欲望,是演讲会场这个具体时境,特别是几乎一边倒的否定意见这个具体条件,刺激了他,诱发了他的说话欲望。
所谓“即兴演讲”,大多是说话的时境诱发了演讲者的欲望,使他兴致勃勃地讲起话来。俗话说:“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没有特定时境的诱发,往往不会有“说话”的产生。
时境在诱发说话欲望的同时,也为说话提供了可资谈论的话题。
老舍的话剧《茶馆》的第一幕中有这样一个场面:
街上乱哄哄的,正在搜查谭嗣同的余党,庞太监进来说:“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这话一下子打破了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沉闷局面,出现了新的说话时境。于是:
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这两三个月,有些做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
王利发: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此时,关于谭嗣同的谈论议题,是新的说话时境提供的,随着茶馆掌柜王利发“莫谈国事”的忠告,又回到了原来的时境状态。新的说话时境没有了,关于谭嗣同的话题也就结束了。
由此可知,说话的时境是现实生活中与说话主体最切近的部分,能被说话人直接感知,是摆在身边的说话材料,随时可以加进来,成为谈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