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圆过房 > 十五 松锦大战鏖战三年(第2页)

十五 松锦大战鏖战三年(第2页)

皇太极又责问儿子豪格:“肃亲王,你明知睿亲王失职,为何缄口不言?”又责问阿巴泰、杜度、硕讬等王公贝勒:“你们为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也说好,非也说好,如宾客路人相待。且不说你们是八旗的子弟,就连新归服的蒙古,都知道为国出力,你们不忧国竭忠,反而漠不相关,皇天列祖岂不鉴之?”

皇太极震怒未消,谕令严查,将首先建议士卒回家之人举报出来,即行拿送,不可轻饶。多尔衮是主帅,必然首当其冲,要受到重责惩罚。

其实,事情并非像告密者说得那么严重,说什么明兵可以自由出城、运粮采樵等。锦州城内的明军仍在被围困之中,运输断绝。多尔衮两次遣兵回家,既是让人疲马乏的将士得到休整,也有出于粮草不济的务实考量。长期围城,两军同时消耗,锦州城内的明军绝援,城外清军的后勤保障也非易事。多尔衮没犯什么大错,是“密折”夸大其辞,惹怒了皇太极。多尔衮等人如实回奏,皇太极认为是狡辩,更加发怒,令各位将帅自定其罪。

谁都清楚,违反军令:当斩!

危急关头,多尔衮作为主帅没有逃避责任,而是敢作敢当,一切过错全揽到自己头上,严肃悲壮地说:“我既掌兵权,又先令兵回家,违命之罪甚重,应死。”豪格也是大英雄、真好汉,上前一步,对审案大臣说:“睿亲王是王,我也是王,既然与叔父睿亲王共掌兵权,彼既失计,我也随之,应死。”不愧为努尔哈赤的后代。在他们的带动下,八旗将领,个个敢作敢为,三十余人皆请罪,或当死、当革职、当贬黜为民、当罚银。

一场灭顶灾难即将降临!

多尔衮寝食难安,思虑皇太极是不了解前线实情,才动此雷霆之怒,而且他还有信心,稍后皇太极知晓实情,会宽容轻罚众人,毕竟他们是拥护皇太极的核心力量。

果然,法不责众,真正责罚时,相比于各位将领自定之罪,各人得到了从轻惩处。皇太极有大智慧,稍后一想,自己接到密报时,处置得太急躁了,多尔衮不是不通事理的人,不会轻易让历时一年的屯田围城成果半途而废,即便移营休假,困城依然,那么,受牵涉的众将,如果都斩了,一是不忍心,二是真都杀了,上哪儿去找领兵打仗的人?自己苦心培养十多年的将帅,几乎一半都在里面了,而且自己的长子豪格也在其中。皇太极是明君,虽然不好对自己的急躁公开道歉,但决定宽恕诸将,严责轻罚。一点不惩罚是不可能的,军令如山嘛。皇太极下诏定罪:“多尔衮由亲王降为郡王,罚银万两,拨出部下二牛录;豪格也降为郡王,罚银八千两,拨出一牛录。其他三十余员将官,俱罚银数量不等。”

多尔衮虽然为了挣面子冒险请死,但也曾担心自己会不会真被斩首,皇帝杀人可是轻而易举的。虽然多尔衮算准了皇太极不会开杀戒,但直到圣裁降临,他方才不由得打了个哆逻,好险哪!小命保住了,但颜面上还是栽了。这一次,对多尔衮的心理是严重的撞击,他一直以为自己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没想到在小河沟里落了水,好在船没翻。

多尔衮心知,大清国上上下下,自己没有全都交好,既有朋友,也有对手,自己遭受责罚,有同情的,更有很多拍手称快解恨的,最多的人是漠不关心,在看热闹。自己成了皇上跟前的红人,自然也就要受到众人的嫉妒,这些人就盼着他倒霉呢。多尔衮毕竟是个大人物,大才俊,胆识高超,身处逆境,并不颓唐。他抖擞精神,振作起来,暗暗准备,等待重返前线,以战功来恢复自己的名誉和地位。

锦州前线,风云突变。

协助明军防守锦州外城的蒙古部兵马密约降清,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将士迅速赶到城下接应。明军守将祖大寿带兵阻拦蒙古部兵马叛逃,被清军击败,退回内城。蒙古所部六千二百一十一人降清,清军实力大增,一举夺取了锦州外城,一场胜利,让清军士气大振。祖大寿唉声叹气,顿足捶胸,再次向朝廷奏报求援:“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形势越来越严峻,明军加紧了反围攻作战,大小战斗此起彼伏。皇太极为巩固长期围困成果,努力坚持下去,遂采取进一步措施,命令前线部队在锦州四面设八营,收紧包围圈,绕营帐挖深壕,在两营帐之间,再挖长壕,便于隐蔽和兵力调动,昼夜常设巡逻哨兵,时刻盯牢明军的一举一动。

大明崇祯皇帝非常着急,感觉手下的文臣武将都不急,都是废物。他怒命兵部尚书陈新甲,立即调动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迅速出兵,会师宁远,统归洪承畴指挥,以解锦州之围。

明清双方都认识到:这是关键一战,大明朝认为锦州城决不能丢失,辽东战事,再无可退;而大清国原本设想的就是围锦州,打援敌,没有想到明朝会派来这么多军队,十三万。皇太极接到奏报,不禁心惊,这一战,决不能输,于是倾全国之兵,誓与明军一决雌雄。

清军本意是想取锦州一城,明朝是想以解围锦州作为决战,彻底剿灭辽东清军。

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后,吸取当初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教训,不敢分散兵力,而是慎重进军,扎实缓进。在松山城北岗,济尔哈朗迎战洪承畴率领的六万明军。虽然清军将士以一当十,奈何明军人太多,杀不尽、杀不动,明军伤亡多,清军损失也不少,首战失利。洪承畴挑大拇指,赞吴三桂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备尝,此番斩获功多。”其后,明清双方战事频繁,“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接连失利,几至溃败,待明军日益疲乏,攻势慢慢失去锐气后,才稳定住局势。

洪承畴不敢贸然进军,只好驻扎下来,窥探清军态势,向朝廷奏报:“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马太多、粮饷艰难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促洪承畴快点进军。崇祯皇帝深居深宫内院,手无缚鸡之力,却有一腔热血,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不得容缓,又按照惯例,派来太监做钦差督促决战。

前线告急,多尔衮与豪格,以戴罪之身,奉命率军急驰锦州。危难之际,皇太极对多尔衮寄予厚望,出征时,并马送行五里路。多尔衮和豪格跪请皇太极还都回宫,请皇太极放心,定当拼死战胜之。

多尔衮所部替换了疲惫不堪的济尔哈朗部众,在西边松山城下迎挡洪承畴,东边照样围困锦州。洪承畴小心谨慎的扎实缓进策略,等来了多尔衮这些精锐之师,为自己的进击增加了难度。

熬过三伏天,多尔衮苦苦支撑,没有让洪承畴和祖大寿会合。多尔衮登高瞭望,发现明军又来了许多援兵,越来越多,旌旗枪缨,漫山遍野。他大惊失色,之后镇定下来,部署迎战,并且立马派人飞报皇太极:“明军援锦,来兵甚多。”皇太极派兵增援多尔衮,遣使前往传谕探视。来去四天,使者日夜兼程,就从前线返回了沈阳,一路跑上金殿,结结巴巴地喘息着汇报:“皇上,大事不好。敌兵实众,欲遣济尔哈朗领兵前去,合营拒敌,方能生效。”

皇太极明白:睿亲王但凡能独力支撑,是不会轻易求援的,一定是遇到了明军的极大压力。明军主帅洪承畴的大名,皇太极早就听说过。

洪承畴,福建人,进士出身,儒生领兵,镇压陕西农民军,擒获闯王高迎祥,连败李自成部,军功累累,一路擢升为总督,威名震动华夏。

洪承畴占领松山与锦州之间的乳峰山,东距锦州仅五六里。环山结营,掘壕竖栅,步兵和骑兵协同,防御甚严。明军安营扎寨,架设大炮,居高临下,围城的清军,看到明军气势逼人,无不“大骇”。多尔衮比所有将士更清醒地关注着明军态势,别人害怕,他不能怕,他要镇静,以稳定军心。然而,他立在马上,手搭额前,极力想看清明军的情形,不禁倒吸一口闷热的凉气,由衷赞叹,明军不都是草包,洪承畴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俊杰。多尔衮明白,洪承畴这样结牢大寨,步步为营,以炮箭对付八旗劲旅,能让自己这方面的骑兵优势,难以发挥。多尔衮还明白:洪承畴与祖大寿,只隔五六里路,自己必须带领将士们牢牢地钉在这里,决不能后退半步,倘若他们双方接上头,合兵一处,大清将士一年半的苦心屯兵围城之功,将毁于一旦。

祖大寿乘来援大军压境,指挥饥饿的部众,打开城门,冲杀出来,想冲出清军的包围圈,与援军会合。这样,他们就能活命,有粮吃了。清军围城三重,明军冲过了两重,明朝援军也奋力冲杀,想接应城里出来的明军。多尔衮亲率清军拼死抵挡,纵死不退,混战在一起,双方都是殊死相搏,最终还是明军的野性不足,斗志稍逊,没有坚持到最后。其实,清军也快要撑不住了,只不过多尔衮不能退,身边将士死伤多少都不计,战死是死,要是退了也得死。

多尔衮杀红了眼!

洪承畴站在山顶的帅旗下嘶哑地呼喊。

两支明军到底没有会合,城里的回城,营里的回营,多尔衮成功了,战袍溅满血污,累得手臂控制不住地抖动,下了战马后依然浑身哆逻。

此战,清军惨胜一场,固山和牛录等将官被斩杀了二十余人。明军宣府总兵杨国柱阵亡,副总兵李辅明代行其职。

第二日再战,多尔衮不再被动固守,而是以攻为守,率领八旗将士向明朝援军连续发起攻击,怎奈寡不敌众,前后受敌,连连失利。多尔衮深刻地感受到了明军的强大压力,只好按兵不动,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明清两军,形势转换,进攻的清军变成了防守,牢牢阻挡在锦州城与明援军之间。

多年以后,回忆松锦之战,多尔衮还心有余悸,说:“当时洪军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指红衣大炮)实为凶险。”如此局势,对多尔衮来说,是真正严峻的考验,生死就在一瞬间。他的脑中飞速旋转:是如实奏报请求援兵,还是等待观望,顺其自然?强大的明军就在面前,到底能撑多久?豪格也眼睛血红,焦急地询问:“怎么办?”如果再次请求援兵,会不会被朝廷众人耻笑,八旗劲旅所向无敌,一贯都是打得别人求援,从来没有如此狼狈过。形势不容许多尔衮耽搁时间乱琢磨,聪明过人的他,当机立断,放下自己的面子,以大清国的兴亡成败为重,遣使告急:“敌兵重重,力难抵御,请求派济尔哈朗率兵前来助战,两翼大军,合兵一处,方有胜算。”

皇太极自己派遣的钦差奏报,建议济尔哈朗再出征,多尔衮的信使奏请派济尔哈朗救援,皇太极深知,这一次关系到大清的生死存亡,不仅应该派济尔哈朗,也要他自己亲自上战场,光是留在家里听奏报,那不是他的性格,那也不是好皇帝。他决定亲自去督战,鼓舞士气。前线危急,他是马上皇帝,久经阵仗,不到军前,心里总是不放心。

皇太极紧急征调大清所有丁壮,上前线,前后投入的总兵力(包括蒙古兵)约在十三万以上(一说二十四万,这数字很玄虚,把后勤民夫算上,也没有这么多),总之,仿佛在数量上略多于明军。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清是举全国之力,对抗明军。而明军在宁锦前线的,只是部分兵力,大明朝太大了,在南方还养着那么多军队,但都贪生怕死。

农历八月十四日,皇太极心急如焚,等不得征兵集结,抱病率领三千精锐先行,“上行急,鼻衄不止”,昼夜急驰,于十九日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