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圆过房 > 十五 松锦大战鏖战三年(第1页)

十五 松锦大战鏖战三年(第1页)

十五松锦大战,鏖战三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爆发了明朝誓要一举**平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但后金以少胜多,从此奠定了辽东态势。

皇太极建立大清国后,崇德五年(1640)六月至崇德七年(1642)四月,明、清进行了决定命运的松锦大战,明朝几乎动用了北方的主要力量,想一战解决问题,结果又是清军以少胜多,奠定了辽西大局。山海关外,除了宁远孤城,尽归大清,为两年后大清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

多尔衮是松锦大战中清军的两位主帅之一。

皇太极执政后,先是按照惯例,与明朝在宁远、锦州一线展开战斗,结果重蹈努尔哈赤的老路,两败俱伤。后来,皇太极四次派重兵绕道越过长城,深入中原腹地,虽然战果辉煌,抢掠无数,但没有得到大明朝一寸土地,把战利品消耗完,感觉征战明朝形同无功而返,大明还是大明,只要人家有土地江山,一切都会慢慢恢复生息。原因就在于明军占有宁锦防线,凭借坚城利炮,阻挡了八旗铁骑的马蹄拓宽疆界,只要拔除锦州、宁远,就能突破山海关,那时候,北京就是大清的。

皇太极不甘心固守现状,为了开疆拓土,一圆帝王国家大梦,决心要啃硬骨头。夹在锦州和山海关之间的,是宁远,锦州是最前哨,最为要害,必先破之。

如何攻破锦州,就成了大清朝廷武将和文臣重点考量的紧迫问题。都察院汉官参政祖可法是上一次大凌河之战的明朝降将,他更为知己知彼,为求功誉,联合同僚上疏,首议进取大计,列为“三著”:一为直捣北京,此刺心之著(着)也;二为直抵山海关门,此断喉之著(着)也;三为先得宁、锦门户,此剪重枝、伐美树之著(着)也。皇太极细加斟酌,接受了第三策。但是,作为多年征战的皇帝,他预料得更务实:攻城,是八旗铁骑的弱项,应该像攻拔大凌河城一样,采取长期围城的策略,困死、饿死对手。

皇太极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攻取宁锦之策。

这些天,多尔衮的脑袋里一直没有闲着,皇上有攻夺宁远、锦州的想法,作为将帅,就应该替皇上想想如何安排战术。他向皇上建言:“锦州,是明廷在辽西的宁锦防线前哨阵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特别重要。锦州后面依次是松山、杏山、塔山三个小城,连通重镇宁远。锦州不破,我军休想前进一步;反之,锦州一破,松山、杏山、塔山三城随之而下,宁远则成为孤城,难以自存,整个防线将不攻自溃。”这些,谁都能想得出,关键是多尔衮最后的建言献策:“义州,位于锦州与广宁之间,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质肥沃,可垦荒屯田,筑城驻军,逼迫锦州,作为长期进攻的前哨基地。”

“好!”

皇太极大喊一声,兴奋地拍案而起:“睿亲王此计,甚合朕意,英雄所见略同。”

八旗将士习惯于奔袭远征,快马流星,不擅长停驻坚守,每次围城,后方粮草都难于持久供应。多尔衮的“垦荒屯田,筑城驻军”之策,让清朝军队有了长期打消耗战的能力,这是战术的重大变革。

初春三月,皇太极雷厉风行,任命多铎为左翼主帅,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率领军民,奔赴前线。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前期打基础的活计,皇太极没有派多尔衮出马,等待围城开战时,再用多尔衮。现在,多尔衮已经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

锦州往北,走九十里,就是义州,大清筑城驻军,垦荒屯田,建设进军锦州的前哨基地,打造攻城的云梯和炮车,时不时派出骑兵袭击锦州,扰乱明朝军心。

锦州城守将是多尔衮的老对手,明军前锋总兵祖大寿,自大凌河兵败诈降复还锦州后,他决绝地与清军兵锋相见。他凭借坚城利炮,致使清军屡攻不克。皇太极仁至义尽,多次修书祖大寿,联络感情,嘘寒问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能够信守诺言,献城归顺。但是,祖大寿一个字也不回,拒绝清廷引诱招降:“奴酋,你这是妄想!”

芳菲四月,皇太极亲临义州,视察筑城屯田情形,又奔驰到锦州城下,派人以响箭缚信,射上城头,致书祖大寿:“问候将军,近来可好?朕巡视广宁,特此前来,十分想念,专程看望,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祖大寿非常气愤,怒而撕碎书信。他悄悄趴在城墙垛口,暗中偷窥,因为上次诈降的事,有点不光彩,羞于面对皇太极。他拿不准远处马上的人是不是皇太极。按说,一般人不敢冒充皇帝穿黄袍。管他是真是假,给他一炮,万一真是,真打中了,重演袁崇焕打伤努尔哈赤的好戏,那可就为大明朝死伤的汉人军民报仇啦!

轰!

硝烟飘散,再看,远处那伙女真人已经没影儿了。

其实,皇太极明知道祖大寿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但依然公开亮相,一是假意问候,真实目的是刺激他,也等于羞辱他是撒谎的伪君子;二是乘机察看锦州的地势和明军态势,准备实施围城不攻、打击援兵、断其粮饷的战法。这一次,皇太极下了狠心,一定要将锦州围困到城内粮草断绝,军民人食人的地步。不投降,决不撤围,城内军民就等着全都饿死吧,宁可接收一座死城,也不能让明朝军民再活着站在这个地方。“我看你祖大寿会不会二次投降,这一回围住你,再也不能容你出尔反尔,决不让你再翻出我的手掌心。走着瞧!”

围城开始了。

锦州城外,四面八方,比城头炮箭射程稍远些的,都是清军营帐。八旗将士,跳下马来,挖掘壕沟,长期驻扎,切断锦州与外界的联系,不许进,不许出。清军规定,围城官兵,轮班换防,三个月为期限。

义州筑城屯田和围困锦州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皇太极怕有意外,只有多尔衮去那里,他才放心。重要人物必须最后出场,农历六月十五日,多尔衮率豪格等将士,快马加鞭,前往义州和锦州,替换济尔哈朗带领的第一批屯田围城人马。

漫山遍野的麦子黄澄澄,十分喜人。多尔衮下令,把锦州城西的麦子,火速收割,不给明朝军民留下一粒。清军是兵民一体,上马挥舞战刀,下马手握镰刀。城内明军一看清军提前抢收麦子,急忙出城来阻止拼抢。他们害怕出城,不敢与清军野战,但没有麦子就要被饿死,不得不壮着胆子来争来抢。明军对战清军,掩护百姓收割。想法很好,但遇到清军,明军抵挡不住,带着百姓逃回城内。城头的明军,眼睁睁看着清军在两天之内就把能看见的麦子都收割走了。

搂草打兔子,多尔衮一边抢粮食,一边顺手把锦州城西的十几座明军哨所相继攻克,切断了锦州与松山卫城的联系,点起狼烟都看不见了,让锦州彻底沦为孤城,孤单、孤独、孤零零,可怜而无助。七月,月黑风高,祖大寿挑选五百勇士,组成敢死队,以无比的英雄气概,悄悄出锦州城,夜袭清军兵营,冒险得了手,但最终还是被击退,死伤过半,败退回城内。

蓟辽总督洪承畴,派兵来援锦州。多尔衮不给援军喘息时机,立马率兵攻击,一场小胜缴获战马七十匹。明军又冒险派了一千将士,再次出城挑战,再次被多尔衮所部击败。多尔衮所部斩杀数百,俘战马百余匹。虽然战果不大,但对明守军造成的心理压力巨大。明军再也不敢贸然迎战,无法完成支援锦州的任务。

祖大寿被困在城中,唯有节省粮草,别无他法,一心期待朝廷大军来援。

这三个月里,正酷暑时节,锦州军民饥渴,围城的清军也难熬。

九月金秋,天高云淡,清军将士们盼来了济尔哈朗。交接过后,多尔衮等回沈阳休整。

十二月,多尔衮再度领兵围困锦州,多次袭扰松山等地,伏击明朝援兵,阵斩四百余人。

又值严冬酷寒,滴水成冰,皮肤冻裂,多尔衮和将士们一起吃苦。

崇德六年(1641)二月,多尔衮眺望锦州城外,满目荒凉,就算锦州城内饥饿的军民出城来,也是一无粮草可取,二是虚弱得没有多少战斗力。出于体谅将士之虑,他下令围城兵营后移,离锦州三十里外驻扎。他料定明军已经吓破胆,不敢轻易出城。又命令各牛录各旗,抽派将校统一带队,让部分士兵轮换回家休假,往返限期为十五天,以慰将士想家之念,换洗衣裳,吃饱喝足,恢复精力,以利再战。

三月,春风复苏,多尔衮率部回沈阳休整。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刚到辽河边,他就接到了皇太极的圣旨,对多尔衮等人一顿劈头盖脸训斥。原来,有人向皇太极告密:多尔衮擅自撤围锦州,移营远驻,纵容部分将士偷偷回家,放松围城大计。皇太极怒不可遏,从来没有想到一向听话懂事的多尔衮会如此妄为,违反军令,松懈斗志,影响围城效果,必须从重处罚,便勒令多尔衮及所率将官,不许入城,不准回家,驻扎在辽河舍利塔旁,听候治罪。皇太极特遣满族内大臣和汉人大学士范文程等,询问诸将,查明事实真相。多尔衮等人据实回奏,说明情由。

无论什么理由,不听话就是最大的罪过。皇太极异常恼怒,谕训多尔衮:“朕待你与诸子弟不同,良马任你乘,美服任你穿??之所以如此加恩于你,是因为你勤劳国政,不违抗朕的命令。而今你违抗朕命,擅自屯兵远居,遣兵回家,朕怎么可以信赖你、依靠你?”皇太极的这番肺腑之言,公开了他对多尔衮的厚爱,常常是最疼爱的人的背叛,最令人痛心,当时大清皇帝就是如此心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