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率领大自己三岁的侄子豪格,统领左翼大军,从宽甸入长山口,克昌州,大败朝鲜兵于宁边城下,又以五千兵追击,败朝鲜援兵一万五千人,一路势如破竹,与右翼大军会师,在南汉山城,围困国王李倧。朝鲜国王带领精锐的御林军,凭山城之险固守,不甘心投降,困兽犹斗。转眼就过了年,正月里,皇太极得到谍报,朝鲜国王如此强硬挣扎,是因为他暂且没有后顾之忧,早把嫔妃、王子以及大臣们的眷属送到了江华岛上。
皇太极环顾左右,还是愿意用多尔衮,对他的办事能力最放心,于是下令:“睿亲王,去,把朝鲜王臣的家属们,都给我抓过来。”
知己知彼,才能取胜。多尔衮向被俘虏的朝鲜将士询问江华岛的防守情况,摸清敌情,准备充分后,信心百倍地出发了。朝鲜半岛三面环海,所以,历来保有大型战船。大清八旗是山林之王,要斗朝鲜的海军,是以自己之短,搏人家所长。睿亲王有勇有谋,胆识和韬略出众,把攻城用的红衣大炮架在小舸上,固定好。
此时,多尔衮不禁想起了袁崇焕,多亏这家伙杀了毛文龙,皮岛将士怒而造反,纷纷投奔后金,还带来了红衣大炮和炮兵、工匠。红衣大炮能轰塌砖石城墙,那么,炮轰木头战舰,就是小菜一碟了。除非浪大,大炮没打准。只要炮弹落在大船上,咚,咔昵,船板炸漏了,哗哗哗哗就进水啦。
马上将军多尔衮指挥骑兵,以小船打击大战舰,击毁朝鲜大船四十艘。清军登陆,朝鲜军队顽强抵抗,经过激烈交战,歼灭岛上守军千余人,从四面围攻江华岛城堡。
多尔衮不仅仅以炮火武力强攻,而且再次以智取胜,利用攻心战术,让将士们高呼:“屠城易耳!顿兵不进者诏命也。皇帝已许和,急遣官来听。”
江华岛守城官兵面对虎狼之师清军,本已胆战心惊,无心抵抗,不愿玉石俱焚,一听国王已经讲和,咱们还打个什么劲儿?十年前,已经投降后金一次了,如今再投降清军又何妨?
守城主将毕竟还是要确认一下:“国王真的讲和了?”
多尔衮早防着这一手,推出一位朝鲜降将,冒充朝鲜国王派来的使者。
其实,如果真是国王降了,应该派身边的大臣来,怎么会让驻外的将领来传口谕呢?守城官兵宁愿信其有,假的也愿意当成真的,这样,免得粉身碎骨。
朝鲜守城官兵出降。多尔衮俘获朝鲜王妃、王子及宗室七十六人,又得蟒缎、闪缎、杨缎、东珠、小珠、金、银、玉、珊瑚、貂皮等大批珍货财宝。多尔衮立马勒令部将把这些朝鲜王室和百官眷属好好看管,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们,派兵专门护守,若有骚扰欺侮者,格杀勿论。
多尔衮巧夺江华岛,立马带着朝鲜国王的两个儿子,作为王室的真正使者,重返朝鲜国王李倧凭险固守的南汉山城下。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押在阵前,朝鲜国王一下子瘫在了城头。
就算朝鲜国王想继续抵抗,群臣诸将也不愿意打了。打仗为了啥?为了保护地盘和家人子民,现在地盘大部分被清军攻占了,家人也在人家手中攥着。还有,期待中的各路勤王援兵,不是被清军击败了,就是不敢来。生死存亡之际,为了保住身家性命和权力,朝鲜国王和文官武将们一对眼色,全都哭了。
朝鲜国王放下武器,打开城门,率文武群臣,战战兢兢地走出南汉山城,到清军大营跪降,献上明朝所敕的御印。朝鲜被明朝彻底伤透了心,再也不能指望明军来救命,从此与明朝断绝一切往来,奉大清为正统新主子,确立了大清国与李氏朝鲜的君臣关系。后来,朝鲜对大清心服口服,再也不敢玩心眼儿了。
皇太极高兴啊!若是朝鲜国王再坚守一两个月,要消耗大清军多少元气啊?朝鲜国王为什么这么快下决心投降呢?因为睿亲王啊!真是好样的。征服朝鲜,论功行赏,睿亲王多尔衮功劳最大。
多尔衮前一年剿灭蒙古,此番征服朝鲜又是首功,在大清将帅中,真是无出其二。多尔衮在皇帝和众将士的赞扬声中,内心扬扬得意,表面却低调谦虚:“这都是皇帝指挥有方,我皇洪福万岁!”皇太极赞赏道:“有智勇双全的睿亲王,是大清国之福。”
仿佛都是天注定的事,等着吧,大清朝入关,君临华夏之功业,还得多尔衮来完成呢。
二月初二,清军班师凯旋,此役历时整整两个月。
眼下,在皇太极心中,多尔衮就是好,让别人做事,他不放心,为大军殿后的事,也交给多尔衮。为了防止朝鲜反水,清朝逼迫朝鲜奉上两个人质,那就是国王李倧的两个儿子。这两个朝鲜王子,也交由睿亲王负责看管保护,别人都办不好这些事,能者多劳嘛。多尔衮让他们常住沈阳,以防备朝鲜反悔。
多年以后,朝鲜国王仍然感念睿亲王保护其家眷的恩德,在过年节时派人来大清朝贡,一定会给睿亲王专门备一份厚礼,不乏世上珍奇,以及朝鲜美女。多尔衮也得意地感慨:“朝鲜国王因为我在攻取江华岛时善待其妻儿,不忍负恩,故经常馈赠礼物,较诸王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