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尔衮和皇太极是什么辈分 > 十五 松锦大战鏖战三年(第3页)

十五 松锦大战鏖战三年(第3页)

多尔衮听闻皇帝来了,急忙拜见。一见皇太极,多尔衮吓傻了眼,以为皇太极负伤了,血染龙袍。原来,皇太极正在流鼻血,止不住。史料上记载,皇太极是患鼻衄。应该说,战况吃紧,急火攻心,加大了皇太极的流血量,而战马狂奔,一路颠簸,让皇太极的症状加重。在别人看来,皇上应该歇息,不然流血就流死了。多尔衮劝皇太极休养,但是,皇太极看着连续苦战的多尔衮和豪格,战袍脏污,颜面瘦削,眼红充血,不禁心疼。对皇太极来说,江山社稷为大,个人安危事小,顾不得了。他安抚多尔衮等人几句,然后急于查看两军阵势。

清军将士看到皇帝来了,全都欢欣鼓舞,斗志倍增。皇太极与将士同甘共苦,同生共死,令清军士气为之一振。

皇太极传谕,自己要领兵向前,合围松山和杏山。多尔衮和豪格急忙劝阻,建议皇太极不要参加战斗,驻营于松山、杏山之间就好:“蒙皇上天威,臣等岂敢畏敌,但恐以臣等为怯,若不奏闻,于理不当。今皇上亲至,臣等勇气益增,皆不以敌为意,惟以冲击为事,一心为国,故不敢不以所知实奏。汉兵果众,当同臣等先至兵,围困锦州。况先番上阵,颇有中伤,今如再战,恐力不及。今皇上令屯营高桥截路,倘敌兵为我所迫,约锦州、松山内外夹攻,舍死冲战,万一有失,如之奈何。皇上即欲发兵来援,亦必待胜负决后,方可赶至。以臣愚见,皇上若肯驻松、杏之间,臣等大有益矣。”

多尔衮要的是援兵,而不是皇太极本人。只要兵多将广,多尔衮完全可以胜任帅职,带领将士打赢这场决战。皇帝亲临两军阵前,人身安全极为重要。因此,多尔衮建议皇太极把行宫营帐驻扎在松山和杏山之间,观战即可。即使皇太极要上阵,也要等到胜负决定之后。多尔衮的话,既表明了对皇太极的赤胆忠心,又可以让皇太极放心:有我在,我有信心战胜敌人,皇上您看好就行了。

皇太极非常喜欢多尔衮这种智勇双全的大将气度,点头赞许:“好好好。”由于重病在身,皇太极不便参战,就欣然采纳了多尔衮的建议,遂驻营于山坡上,不给多尔衮和豪格等将士添乱,让他们能够放手去和敌人拼杀。

皇太极乃将帅出身,岂能安心休息。不久,他便带领亲兵卫队登上山顶,眺望明军营寨,观看良久,看到明军大部分集中在前面逼迫清军,后队空虚。兵法讲究避实击虚,清军骑兵快如旋风,可以抓住时机,打击明军后方,敌人阵脚必乱。此时的皇太极,老奸巨滑,比多尔衮更成熟。他一到,就点穴般看穿了明军的虚实,这可是一针见血的夺命招数。明军一心向前,试图碾压清军,清军不断收缩,明军向前,后方空当加大,顾头不顾尾。

战机诡谲,稍纵即逝,根据谍报,皇太极当机立断,命令阿济格率部突袭塔山。

这一天,洪承畴指挥明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多尔衮沉着应战,经过激烈拼杀,互有伤亡,依旧胜负未分。可是,一支清军马队悄悄绕过明军营寨,从山阴如疾风刮过,来到渤海边,正值大潮低落,海岸和海中的笔架山岛之间,露出一条石路,名为“天桥”。石路两边,浪花涌雪,真是奇观。八旗将士顾不上欣赏天地美景,阿济格大吼一声,带头纵马上天桥,众将士跟随他向笔架山岛冲锋。笔架山岛,宛如一块大玉石,两头高,中间凹,形如笔架,因而名之。

笔架山岛很小,岛上明军很少,基本没有战斗力。但是,这小岛上,有重要的宝贝:十二堆粮草。古代战争,讲究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后勤。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是因为偷袭了袁绍大军设在乌巢的粮草。一旦没粮吃了,将士哪还能有力气拼命?老汗王在世时,攻打宁远城,没有得手,却趁着大海结冰冻住海浪之机,派遣骑兵,突袭觉华岛,屠杀了守岛军民一万五千多人,烧毁了明军设在岛上的粮仓。

这一次,皇太极此生经历的最大决战——松锦之战,也是胜在劫了明军的粮草。努尔哈赤父子征战一生,都喜欢读《三国演义》,从中学到了最常规实用的战术。

阿济格夺取粮草后,立刻按照皇太极的命令,留下少数士卒看守战利品,然后撤军,回到海岸上,开始挖沟断路,让前方松山和杏山的明军与后方宁远之间的交通断绝。从海边到山里,一连三道大壕沟,深八尺,宽丈余,人马俱不得过,把狭长的辽西走廊彻底切断。宁远守军想给前线明军紧急运送粮草,一辆辆马车也过不去这三道大壕深沟。

没有了粮草的洪承畴,只剩下失败一条路可走。

多尔衮听闻阿济格的战报,不由得真心实意敬佩皇太极,伸手一指,就拯救了濒危的战局。多尔衮自责不已:“与洪承畴老贼苦战久矣,怎么就没有想到派遣轻骑偷袭明军后方?”相比皇太极,多尔衮承认自己还是毛嫩。

我们重新理顺一下时间表,皇太极在八月十九日来到前线,二十日,就指使阿济格劫了明军粮草。明朝援军从七月下旬来到锦州城前,近一个月的奋战,没有解锦州之围,没有给城里送进去一粒粮食。现在,十三万大军自己也没粮吃了。洪承畴跳海的心都有,咋回事儿呢?“因为明军野战不如清军,所以我才步步为营,逼迫清军,正在顶牛,不分胜负之际,突然自己这边被劫了粮草。等回到朝廷,皇上非治我的罪不可,项上人头也许不保。我个人生死事小,国家安危事大,老天爷啊,您这不仅仅是灭我洪承畴,更是要灭亡大明朝啊!”

洪承畴不甘心认输,趁着各营中尚有两三日之粮,要决一死战,再拼一把,再搏一回,第二天早上,众将士吃饱了,跟清军玩命大干一场。

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以誓死的心情指挥大军,倾巢出动,步兵、骑兵与车营,向清军展开全面进攻。皇太极自然明白,这是洪承畴拼血本再赌一把,打赢了,局面就能挽回;输了,就要逃跑啦。他告诉多尔衮:“今天,只要我们坚持住,顶住,打平手,就是赢。”多尔衮把皇太极妙计劫夺明军粮草的消息通令全军,明军坚持不了多久,这两天就见分晓啦。

可怜双方将士,个人之间,前世无怨,今世无仇,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拼死搏杀,血浸沃土如泥浆,死伤满地,遭受人踩马踏。

洪承畴如雷公发怒,明军如雷霆怒吼。但是,清军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座救不了的锦州城,自己毁灭不算,还要消耗明朝的元气。

杀气腾腾冲九霄,阻挡不了日升月落,白天黑夜正常替换。入夜,明军收拢营寨,靠近松山城重新结营。皇太极登高瞭望,叮嘱多尔衮:“洪承畴有遁逃之兆,都警醒着点,别松劲,夜里也不能放松,要睁着一只眼睛睡觉。”

洪承畴这边,和众位总兵官一碰头,全都厮杀得嗓子喊哑了,一个个精疲力竭,蔫头耷脑,充血的目光一对视,都流露出哀怨神色,完了,不是我们不卖力,不是我们不拼命,是大明气数尽了。可是,这话谁也不敢公开说。“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明军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有心眼,会算计:“等明天一起退兵,有那么容易退吗?不如我带上自己的人马,今晚先溜了吧。一乘夜黑,二乘清军没回过神来,没想到我会走这么快,让洪督师带着那七位总兵明天撤,给我断后吧。”

王总兵一回本营,便秘密招呼本部人马,麻溜快跑。有一支兵马不听洪承畴合兵决战突围的命令,就开了坏头,触发连锁反应,有人跑了,谁也不想落后,各路将帅也立马行动起来,企图逃出包围圈,结果变成了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了。“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

多尔衮谨遵皇太极的命令,率兵马迎在大路上,奋勇截杀,只杀得明军尸横遍野,大部分明军逃到海边,前有波涛,后有清军,被逼无奈,纷纷下海,会游泳的极少,不会游泳的太多,在江河里会凫水的,也凫不了大海,尸蔽水面,不可计数。前一天,阿济格率领清军突袭到海边时,是落潮时分,让骑兵冲上海岛。现在,明军将士来到海边,恰逢天降大潮,神灵们都站在女真人这边。传说,明军“赴水死者三分之二”,得脱者仅二百人。一个晚上,明军死亡近五万多人,清军哪里能杀得了这么多,都是大海在帮大清国的忙,躺着的大海也“站起来”报名参加到清军行列。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人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本来还想做个好榜样,待天明集体突围,人多力量大,因此行动迟了。等他坐不住了,在亲卫队的簇拥下,想突围时,已经晚了,不成了,一看归路已断,将士入海,洪承畴临危不慌,命令身边将士,退回松山城内,暂时活命,也比投海强。

天亮后,清点残余兵马,站在洪承畴身边的是曹变蛟和王廷臣两位总兵以及巡抚邱民仰。这些患难将士,只好生死与共,困守松山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大明朝廷再也无力组织援军来救援了。

皇太极一点也不给洪承畴喘息时机,迅速指挥清军移营到松山近前,在离松山城三四里的炮火射程之外,继续围困明军。

当夜,总兵曹变蛟抱定必死之心,带头组织敢死队突围,悄悄出城,直扑清军正黄旗大营。疲乏至极的清军将士,虽然预料到明军会突袭,仍然有些猝不及防,被打得措手不及,众多清军横尸于明军刀下。明军死士们如入无人之境,看准最显眼的一片营帐冲杀过去。这里正是皇太极的中军御帐,明军箭射后金大纛,亲兵护卫们作为保护皇太极的最后一道防线,拼死抵挡,凭据御营营门拼命放箭,射伤了曹变蛟。吓得皇太极在护卫的簇拥下,后退躲避。此时,清军已从混乱中反应过来,多尔衮等人从四面八方冲过来。曹变蛟因失血过多,拼杀过度,几近昏厥,眼见势孤力穷,突围无望,只得下令退回松山。皇太极转危为安。他十分震怒,一众将领皆被处分。

退回城内,曹变蛟喘息平定后,认为清军必会松懈,以为明军不会第二次突围,于是再次派出新的敢死队,结果还是被清军赶回城中。反正留在城里也是死,那就再拼命一把,冲一冲也许还能杀出去,活几个。有人摇头,别费劲了,曹变蛟不认输,今夜不能突围,以后更没机会了。一夜之间,曹变蛟先后五次疯狂突围,多尔衮整整一晚上没合眼,歇斯底里地拼命阻截。

天亮了,明军斗志皆无,完全是一副等死的样子,清军也累瘫了,横七竖八地躺倒在地,和死人在一起,枕着尸体大腿睡着了,分不清哪个是活的,哪个是死的。多尔衮不能睡,他战袍上的血黑了,两只眼睛中的血是红的,此刻,他就是自己的“名字”,熊,黑身子,红眼睛,他蜕化成一只凶狠的动物。多尔衮陪着皇太极视察战场,看着死伤的双方将士,皇太极悲从中来,戎马半生,征战数十年,这样的场景,他也没经历过,比当年萨尔浒大战有过之而无不及,真乃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时候,他特别想见到崇祯皇帝,与他握手言和。多尔衮此刻置身于硝烟血泊中,想的是多年以后,我要像皇帝八哥一样!

洪承畴困于松山,悔恨颓唐,可叹自己一世英名,葬送在此时此地:“关键是,我完了,大明朝也完了。”

祖大寿依旧坚守锦州,饿得形销骨立,提着战刀,挥舞不动,没有力气:“可叹大明朝十几万军队,都救不了我,落得如此下场,还不如不来了。”好像是他拖累了十几万将士似的。皇太极又送来了招降书信,祖大寿愤怒地将它撕得粉碎,他根本不想看:“我与奴酋,于国于家,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宁饿死,不投降。”

清军围城依旧,坚持就是胜利,不仅仅围锦州,还多了一个松山,不能让已经落网的大人物洪承畴再跑掉了。他的实职是蓟辽总督,同时顶着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衔。他注定是瓮中之鳖,就看能挺到啥时候了。虽然洪承畴和祖大寿都是手下败将,但多尔衮内心中对他们怀有几丝敬佩,期待城破之后,与他们好好聊一聊。

九月十二日,盛京使节飞奔来到,神色恐慌,向皇太极跪报:“关雎宫宸妃有疾。”

啊!

热门小说推荐

纵目
黄石翁纵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