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汴京城复原图 > 第十七章 皇城夜审(第1页)

第十七章 皇城夜审(第1页)

王屹的密折送入大内,如同在深潭中投下一块巨石。接下来的三日,是陈启明与林静人生中最漫长煎熬的等待。小院外似有若无的监视目光,度支司与胄案那边传来的暧昧沉默,都让空气凝固得令人窒息。

然而,预想中御史台的雷霆之怒并未降临。第三日黄昏,一队身着寻常服色、却气度精悍的皇城司亲从官无声无息地包围了小院。为首者验明二人正身,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奉谕,程启明、程林静即刻入宫觐见。不得声张,随我等来。”

没有旌旗仪仗,没有前呼后拥,两乘不起眼的青幔小车载着他们,穿过已是华灯初上的御街,经由侧门,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夜色中沉默的皇城。这不是荣耀的宣召,而是一次秘密的“验货”。

紫宸殿偏殿,夜审

殿内灯火通明,却只坐了寥寥数人。御座上的太宗皇帝赵炅(赵光义)身着常服,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下首左侧,坐着面色沉肃的赵普;右侧,则是须发皆白、眉头微蹙的李舫。王屹垂手侍立在角落,而那位曾去白杨村传讯的皇城司指挥使,则像一尊雕像般立在门边。没有内侍,没有史官,这是一场关乎国策与未来的绝密问对。

“臣,程启明”

“民女程林静”

“叩见陛下。”两人依礼参拜,心知决定命运的时刻已然到来。

“起来回话。”太宗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王屹密折所言,你二人于白杨村所获异种,亩产可达数十石。又言乃海外所得。此事关重大,你等细细奏来,不得虚言。”他的目光如电,在陈启明和林静之间扫视。

陈启明再次躬身,语气沉痛而诚恳:“陛下容禀!臣与舍妹祖籍泉州,家中确曾经营海商。去岁,依据先祖所遗海图,终在海外一处无名岛屿发现此奇物,岛上土人赖以为生。臣等深知此物或于国有大用,遂倾尽家资,购得数船种薯,欲直运汴京,献于陛下!”

他话语一顿,营造出悲壮之感:“奈何天有不测风云,船队归途遭遇罕见风飓,舟覆货沉,随行族人、水手皆殁于波涛……臣与舍妹侥幸抱得一块船板,漂流至岸,身边仅余一箱被油布密封、侥幸未沉的种薯。彼时,臣等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更不知这历经海水浸泡的种薯是否还能成活,岂敢以无用之物、败军之将的身份,妄言‘献宝’?”

林静适时接口,声音清晰而冷静:“陛下,民女与兄长流落汴京,首要之事乃是存活。待安定后,便立即于白杨村寻地,以此残存种薯,冒险试种。其间艰辛,屡濒失败,直至去岁,终于成功,想来是天子之威,皇恩庇佑,证实此物确能适应中原水土,且产量惊人。数据确凿后,臣兄便欲上书,奈何……奈何已引猜忌,招致弹劾。此物于臣兄妹,是家族覆灭之痛,亦是九死一生带回的使命,绝无半分私匿不臣之心啊!”她说着,将早已准备好的几个粗布口袋打开,露出里面形状各异却个个饱满的土豆和红薯,并将一份详细的《新种作物性状、种植法与产量实录》高举过顶。

内侍将布袋和文书呈送御前。太宗拿起一个比拳头还大的土豆,掂了掂,又看了看文书上林静用精细画工描绘的植株形态、种植时节、土壤要求,眼神微动。赵普探身仔细观看,李舫则捻须不语,但紧盯着作物的目光暴露了他内心的震动。

这番“船难遗种”的说辞,将“私匿”巧妙地扭转为“谨慎验证”与“被迫无奈”,更赋予了这“祥瑞”一层“皇恩感召、绝处逢生”的神圣色彩,极大地化解了太宗对其来源和动机的疑虑。

陈启明抓住时机,再度叩拜,言辞恳切:“陛下!此物乃天地所生,海外所长,本无定名。今既献于陛下,便是承天景命,归于大宋。臣等恳请陛下,为此祥瑞赐下嘉名,以彰其德,以定其性,使天下万民,永感陛下赐名育物之恩!”

这一“请帝命名”的请求,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太宗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与自得。为前所未有之物命名,是彰显帝王权威、将“天赐”转化为“皇赐”的最佳方式。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那敦实如豆、埋于土中的块茎,又看向那蜿蜒的红薯藤蔓。

“嗯……此物形似豆而硕大如拳,埋于土中,就叫‘土豆’吧。”他指向另一种,“其肉色橙红,闻之甘甜,藤蔓匍匐,赐名‘红薯’。尔等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名物贴切,臣等拜服!”陈启明与林静齐声应道。至此,“土豆”“红薯”经由皇帝金口玉言,完成了它们在这个时代身份的正名,从来历不明的“海外奇物”,变成了被皇权认证的“大宋祥瑞”。

太宗心情似乎颇佳,但随即话锋一转,回到现实考量:“朕闻你于度支司,对河北路军粮预算,颇有‘见解’?”

陈启明心头一凛,知道皇帝在考察他的综合价值。他谨慎答道:“回陛下,臣只是尽本职核算,发现边州仓储修缮预算有所增加,而后方某些州府‘推陈储新’之账目,其出粜与采买价差,略有微妙。臣以为,若北伐大业需集中粮草于前线,则确保粮道畅通、核算精准、杜绝途中耗损与贪墨,与增产增收,同等重要。新作物或可开源,而严谨度支,方能节流,使涓滴皆用于刃口。”他没有具体指证任何人,而是点出了问题的核心,并将自己定位为致力于“开源节流”的干才。

赵普适时开口,声音沉稳:“陛下,老臣以为,程启明所言不无道理。农事乃国之根本,此新种既经试种成功,又蒙陛下赐名,当扩大试种,以观后效。其于度支之能,亦可更进一步,为国效力。”他这是在为陈启明定性,并将其贡献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