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情感教育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好奇心、创造性和不断探求的人。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守这个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造力是体现国家、个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是国家进步、个人成长的灵魂和源泉,失去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一切都将停滞不前。情感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唤醒教育,它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情绪体验,并努力使其感到身心愉悦。事实证明,人在放松愉快的状态下更具有创造性,更容易将自己最深层的本质力量现实化。
4。情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的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情感教育说到底关乎教育中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所以教育的全程都应当关注人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可以说,情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分析其作用之前,我们必须先要明确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情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而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绝不能没有情感的参与。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递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时无处不体现着教育者的情感态度,这种态度和倾向又总是影响着教育的实效。第一,教育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社会规范的传递者,对教育工作是否热爱直接决定了他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即所谓职业情感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须要有敬业之心、乐业之情。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准备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育过程、主动掌握学生需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倾注心血,帮助学生成长。第二,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是否认同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相信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的前提,相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激发教育者投入努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教育者对自己传授的内容都不认同、不接受,那么他在加工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这必然会传染给受教育者,使他们接受起来存在障碍。第三,教育者也具有普通人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在生活中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情绪必然会渗透到教育过程中,生活与教育活动是不可能分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活动过程就是教育者将自己的生活和知识一起呈现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因此,要想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者就必须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用自己生活的智慧去感染、影响学生,言传身教比呆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
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其情感体验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教育者的态度都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受教育者有足够的参与热情,就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表现为“乐学”的情感态度。对于教育内容而言,受教育者有接受也有排斥的可能,关键是要看教育内容是否符合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接触,如果受教育者不喜欢教育者,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矛盾、不和谐的关系肯定会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绊脚石。因此,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能够适应人的合理情感需要,转化人的不合理情感需要,引导个体生命形成积极的情感需要,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完善学生的品德等。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存在着功能弱化、形式化的倾向,分析其原因,情感教育的缺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情感教育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情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以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涵盖多方面的具体内容,诸如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等。这是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似乎没有任何漏洞,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并未深入到生命个体成长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些内容显得如此宏观和高尚,人内心最本质的力量并未得以充分凸显。情感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重视的,在它的内容体系中,生命教育、美感教育、幸福观教育都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重要的补充,并使其充满人情味,受教育者接受起来也不再僵硬,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人内心最深沉的情感,每一个个体都渴望去接受这些知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认为:“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12]因此,把情感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丰富多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渠道也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主要包括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榜样示范等,情感教育的提出和运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宽、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对他人的情感施予影响,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感时,这种情感必然会通过表情外现,如高兴就笑、痛苦就哭,从而使他人觉察,并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形成与之相应的情感。一个人如果与别人产生了情感共鸣,就会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教育,这便是情感教育感染力的集中体现。可见,情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具有“以情育境”的功能,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很有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其工作过程也具有逻辑性,因而它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但因此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对待人们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则是不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审时度势,娴熟地运用多种方法去开展工作,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情感教育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情感似水,是敏感的、柔软的,因此情感教育必须具有艺术性,否则教育目标的实现、受教育者的发展都将成为空话。
综上可见,情感教育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
(3)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同时,人也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体。近年来,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多元交汇的大背景下,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针对新时期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越来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越来越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以“我讲你听”的灌输为主要教育方式,不可否认,这是由学生多、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所决定的,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前它将继续发挥作用,这也就使得忽视情感教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要求学生服从某种既定的目标,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单一、呆板,毫无生气。要改变这一现状,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因为情感教育强调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大有裨益,一旦受教育者的活力得到激发,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呈现出活跃的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要实现“晓之以理”的目标,只有先“动之以情”,这是真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所谓“说理”。情感教育“以情促理”的思路,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会投入更多精力将教育内容寓于各种形象美好的情境中,采取更为灵活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有情调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情感升华。
其实,学生优不优秀,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天赋,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倾向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好学生都是夸奖出来的,因为奖励、关注会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中,从而促使其保持学习的热情,变优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情感教育强**育者要以关爱的心态去了解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将积极、乐观、鼓励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如此,受教育者将会从情感上认同、接受教育者,对其教育的内容就不会纯粹采取抗拒的态度,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列宁全集》第25卷,1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孔维民:《情感心理学新论》,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辞海》,98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7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5][苏]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2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主体力量》,《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7]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4月5日。
[8][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12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9]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0]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2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1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2][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2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