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 > 一凸显时代视野的情感教育(第2页)

一凸显时代视野的情感教育(第2页)

2。情感在个体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7]。具体而言,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他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体现出来的,其中思想是总导演,行为是执行者,而情感却在人的素质体系中扮演着桥梁的作用,它是思想与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没有情感,思想就像是暴露在阳光下的没有浇水的鲜花,会渐渐枯萎;行为也不可能获得持久的动力,思想向行为的转化也更加艰难。可见,情感在个体素质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1)情感是思想的发源地

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现象、行为准则及意义的认识,从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它既包括人们对外在的社会规范及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对于个体内在价值观的认识,它是个人素质的理性基础。相比较而言,情感却是个体素质的感性基础,它源于人的主观需要,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思想与情感是相互作用的,思想决定了情感的内容和方向,情感也是思想的发源地,也就是说情感具有动力功能。人类思想内驱力的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化有机体形成某种思想,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情感具有巨大的驱动力,一旦被激发就会“迫使”主体去思考,从而产生思想。情感是思想的源头,没有强烈的情感,思想也将会干瘪。主体一旦缺乏情感的驱动,就不可能去思考,伟大的思想也就不可能产生。

(2)情感是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关键因素

行为是人们在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社会规范和原则的实际行动,它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要想对客观事物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发挥更大的作用,思想就必须转化为行为。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情感会作为评价机制促使人选择某种行为,并将其付诸实施。

情感在行为选择过程中起着内部监控的作用。人主观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等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信心、自制力等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活动关系的一种内部监控系统。当主体对某一活动关系满意或需要时,就将注意指向或采取某类信息,而忽略、回避与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这时注意将保持较长久,程度也比较强烈,必然也就会主动地采取某一行为。同时,由于内部监控作用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人会从外部世界的客观要求和内部世界的需求出发来理解主客体之间各种现实或可能的关系,审视其中的利弊,然后才有可能把各种心理能量组织起来,在情感的基础上产生意志力,从而控制主体行为的发动与停止。

情感不仅主宰着主体行为的发生与中止,同时也决定着主体行为的强弱。情感是第一动机,而人的行为活动的直接动力是动机,而动机又主要是由个人的需要引起的。于是,需要——动机也就是推动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系统,而情感与这种动力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需要引起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着重表现在对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强度上的影响。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情感是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关键因素。

(3)情感是习惯养成的持续作用力

当思想转化为行为后,如果主体一直得不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将此行为继续下去,从而形成习惯并内化为主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情感具有强化功能,即巩固个体行为的功能。

情感驱动的任何一种行为,总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根据结果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可以把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总有趋利避害的倾向,渴望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偏爱,进而巩固这种行为。之所以要将思想转化为行为,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使这种行为成为习惯,而产生持续作用力,而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一两次的行为。同时,只有主体有了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情感在信念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强化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信念的获得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只有在行为能给人带来正义感,使行为者激动,在心灵上产生兴奋感,并能振作精神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信念。其中,情感是信念的核心的血肉,没有情感,信念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8]可见,情感在坚定信念的获得、并将某一行为变为长久习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习惯的养成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3。情感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对动机、意志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还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情感并不是自然的范畴,而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积极健康的情感绝不可能天然生长,必须要借助教育的力量。

人类步履维艰地踏入21世纪,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教育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今,学生一入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根本没有时间享受原本属于自己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即使是越过了高考大山的大学生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生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1)情感教育的含义

其实,我国情感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古代教育思想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训诫,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也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法,都强调了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认识到唯理智教育模式的危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概念。目前,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它所传达出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主张已经对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施教、评教的重要参考标准。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小蔓认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9]卢家楣教授对情感教育的解释是:“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0]

国外对情感教育比较权威的解读是2003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专家达成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11]

借助于学者们关于情感教育的思想成果,笔者对情感教育作以下阐释: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唯理智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巩固积极情感或形成新的情感品质,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高级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教育者也必须从中受到启发,让自己和受教育者一起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和不断提升的有觉悟的劳动者。

(2)情感教育的特征

分析情感教育的特征有助于更具体、更直观、更全面地把握情感教育的内涵。

①灵活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活动,由于双方都是具有个性的主体,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如果仅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目标。在实行情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必须针对教育者自身的个性特征、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随时改变教育策略。情感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凡是有利于实现此目的的方法都必须加以利用。学生作为感性特征突出的群体,相比较而言更喜欢轻松的学习氛围,对不同的学习方式总是怀着好奇和渴望的心,善于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往往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者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倾向,积极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情感似水,流动、撞击才能激起涟漪,要想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就必须使其方式尽可能丰富。但丰富并不意味着随意,方法的选择必须要具有针对性,不同的教育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这对于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学生的特点、需求了如指掌,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具备随时掌控局面的驾驭能力,但是只要遵循了灵活性原则,我们就会逐步向情感教育的目标迈进。

②潜隐性

情感往往与理智相对,细腻敏感是它的典型特征,这就决定了情感教育方式必然是渗透性教育模式,要促使受教育者摈弃消极情感、形成积极情感,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环境氛围、情境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直接显露教育目标,采用迂回的方式,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在没有任何强制力迫使的情景下接受教育,往往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事实上,情感教育的潜隐性与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相契合的。当强制受教育者形成某种情感或采取某种态度,叛逆、抵触就会产生;相比较而言,人们更愿意接受“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触及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借助外界的力量同化受教育者,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暂时的,只有微风般的情感抚摸才能产生长久的作用力,使受教育者欣然认同某种情感导引,保持某种情感趋向。

③审美性

所谓美感,就是指主体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予以评价时产生的具有愉快和倾向性的体验。情感教育的审美性也就是指情感教育要具有美感,使受教育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影响。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需要被唤醒了,产生了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冲动,并在其他方面也不断得到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功体验,那么这个过程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不再只是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了,而是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不再是记忆、练习等环节的机械拼凑,而是不断激发其参与渴望的过程,仿佛在接受既定知识的背后还有一个具有魔力的秘密花园等待着他们去探索。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一种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双方相互吸引,从而也使老师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样的教育过程充满了美感,这种美感不同于自然之美,而是理智之美,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会让人回味无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个性,所以情感教育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老师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得以生长或强化。人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可以严格程序化,而有的则是很难程序化的,老师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虽然我们无法否认,在这种活动中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但是要保持永久的活力就必须充满创造性,否则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培养出的人也是一些毫无棱角的“次品”,这对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