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化殖民名词解释 > 五自我是一个他者解构自我同一(第2页)

五自我是一个他者解构自我同一(第2页)

[23]〔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第274页。

[24]〔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18页。

[25]参见刘森林:《内向性主体的三个矛盾维度》,《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马克思主体观的反思》,《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26]〔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60~161页。

[27]〔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58页。

[28]〔法〕乔治·索雷尔:《进步的幻象》,吕文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20页,第206页。

[29]参见刘森林:《马克思主体观的反思》,《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30]参见刘森林:《内向性主体的三个矛盾维度》,《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1]〔法〕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康征、齐小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25页。

[32]〔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0、11、140页。

[33]〔美〕J。M。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页,第3页。

[34]〔美〕J。M。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8~10页。

[3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2页。

[36]PhilipRice&PatriciaWaughed。,Moderheory,London:EdwardArnold,1992,p。241。

[37]关于东方“他者”性的具体表现,赛义德在《东方学》、布劳特在《殖民者的世界模式》、王才勇在《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中都有详细描述。请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美〕J。M。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19~130页;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8~21页。

[38]〔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4页。

[39]霍米·芭芭:《献身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93页。

[40]〔法〕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康征、齐小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46页。

[41]〔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82~283页。

[42]〔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82页。

[4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126页。

[44]〔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2页。

[45]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抱有种族中心主义观念,如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休谟是从“民族特征”、康德是从“美和高尚感情”、黑格尔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论证种族中心主义的。关于对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种族中心主义观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88~95页。

[46]〔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40页。

[47]〔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11、316页。

[48]〔美〕J。M。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6~18页。

[49]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76~77页。

[50]DipeshChakrabarty:ProvingEurope:PostialThoughtandhistoricalDiffereoyPress,2000,p。30。

[51]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74页。

[52]“世俗的时间”和“类型学的时间”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时间,比如,“类型学的时间”不是线性时间尺度上的某一点,它更强调发生在时间流中的事件的“间隔性”,由于两者是相互关联的,都强调时间流的“分割性”、“间隔性”,本书为了叙述的方便,将主要以“世俗的时间”为例来分析殖民主义话语对时间的建构以及时间与他者的关系。

[53]JohannesFabiaheOther:HyMakesitsObject,1983,p。27。转引自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27页。

[54]关于人文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关系问题的论述请参见本章第二节。

[55]JohannesFabiaheOther:HyMakesitsObject,1983,p。27。转引自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27页。

[56]〔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08~309页。

[57]〔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2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