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参见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222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97—98页。
[89]〔南斯拉夫〕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319页。
[90]〔加拿大〕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25页。
[91]〔德〕李凯尔特:《韦伯的科学观》,转引自〔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132页。
[92]〔德〕福根:《马克斯·韦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26—27页。
[93]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02页。
[94]〔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163页。
[95]〔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198页。
[96]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02页。
[97]〔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6页。
[98]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01页。
[99]〔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8页。
[100]〔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6—57页。
[101]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71页。
[102]〔英〕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219页。
[103]〔英〕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220页。
[104]王南湜:《社会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311页。
[105]Gerth&Mills,FromMarxWeber:EssaysinSoewYork,1946。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6页。
[106]〔美〕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9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95—696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483页。
[109]JulienFreund,GermanSotheTimeofMaxWeber,TomBottomore&Robert,eds。,AHistoryofSociologialysis,London&NewYork,1978。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9、91页。
[110]〔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06页。
[111]〔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81—382页。
[112]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81页。
[1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114]〔英〕麦克雷:《韦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88页。
[115]JulieheSoaxWeber,London,1968。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34、435、438页。
[116]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35页。
[117]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