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活着作品简介 > 林娜 被训练的微笑(第5页)

林娜 被训练的微笑(第5页)

几个月后,老人去世。她收拾完遗物时,在床头柜里发现一本旧相册,里面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穿着蓝色工装、笑得明亮。她愣了许久,把相册放回原处。那一晚,她梦见老人坐在机床旁,对她说:“小姑娘,别怕苦,苦是人的根。”

离开那家后,她继续做保姆,照顾不同的人:独居老人、离异家庭的小孩、甚至一个精神病患者。她学会了做饭、熬汤、熨衣服,学会在不被需要时也保持沉默。有人骂她笨,有人嫌她慢,她从不回嘴。她发现,沉默是一种温柔的防御。

2018年,她照顾的一个小男孩特别喜欢问问题。

“阿姨,你以前干什么的?”

“卖保险。”

“保险是什么?”

“就是一种……让人安心的承诺。”

“那你安心吗?”

林娜一愣,笑笑:“现在比以前安心。”

孩子眨着眼:“那你是不是骗人家钱的那种?”

她低声说:“有时候,是。可我也骗过自己。”

孩子听不懂,只是跑去玩积木。她看着那一堆散落的积木,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平静——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搭了又塌,塌了又搭。

同年秋天,顾行之再次来到兰河,准备写一本关于“情绪劳动与伦理转化”的书。通过志愿组织,他联系到几位“隐性劳动者”,林娜也在名单里。

采访那天,她穿着围裙,刚从厨房出来,脸上还带着汗。顾一时间几乎没认出她。

“你过得怎么样?”

“挺好。”她笑,笑得很淡。

“你还在工作?”

“在啊。照顾人挺好的。起码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是真的。”

顾点点头,在笔记上写下:“她不再推销希望,她在执行希望。”

林娜没注意,她正给他倒水。她说:“顾老师,你写的那些书,我在网上看过一篇,说‘伦理就是在关系中生成’,我挺认同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以前总觉得,人要靠嘴活,现在我觉得,人还是得靠心活。”

顾沉默片刻,说:“也许你比我更懂‘伦理的温度’。”

林娜摇头:“我懂的是怎么不再让别人受骗。”

那次采访后,顾在论文里写道:“情绪劳动的救赎不在理念,而在生活的微小实践中。一个曾经被训练的微笑,只有当它面对真实的痛苦时,才重新成为人的表情。”

2019年春节,林娜去超市买年货。路过保险公司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幸福是一种选择。”

她停了几秒,转身走开。回到家,她煮了一碗面,放了很多辣椒,吃得泪眼朦胧。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不是失败者。她没有钱、没有房,却有一种干净的心。

晚上,她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

“我不想再卖希望,我只想活成一个可以被信任的人。”

她把笔放下,窗外风声正起,像在回应。

五·假笑与重生(2020–2023)

2020年初,兰河的街头忽然安静下来。空气里带着消毒水的味道,天上飘着雪,街口的超市拉下铁门,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切都像被按下暂停键。林娜那时在新区一户人家做住家保姆,照顾一位刚出院的病人。新闻里不停播报疫情,她第一次感到“恐惧”这个词有了具象的味道——它像空气,渗进每一口呼吸。

雇主的儿子把她和老人锁在家里,只留下几天的粮食。她每天量体温、擦地、洗床单、煮稀饭。夜晚,她听着窗外的风,想起当年做护士时的景象——那时她在病房推车,也是在这种紧张的空气里,只不过那时她还年轻,还相信职业能救人。

几天后,老人病情恶化,救护车迟迟不来。林娜用旧的听诊器去听,听到那微弱的心跳一点点淡下去。她想起母亲的最后一夜——那种声音,她永远不会忘记。老人去世时,她什么都没说,只是跪在床边,把被子拉到他下巴,轻轻地擦拭他的手。

第二天,防疫人员穿着防护服来接走遗体。有人问她是不是家属,她摇头。那一刻,她的眼泪在口罩里流下来,湿热的、苦涩的。

之后她被集中隔离。十几平方米的房间,窗外能看到远处灰白的山。电视里全是新闻:封控、病例、志愿者、希望、战胜。她看着那些词,忽然觉得陌生。

“希望”这个词她太熟了——她曾卖过它、讲过它、靠它生活。现在,它又被重新包装,印在横幅上、广告上、口罩盒上。她苦笑着想:希望真是个永恒的商品。

隔离结束后,她回到兰河城。街头的理发店、美容院、保险公司,很多都关了门。她路过那条她曾工作过的街,看到墙上残留的广告:“让生命更有保障。”风一吹,那几张纸哗啦啦地响,像在嘲笑。

她靠做短期护理维持生活。医院里人手紧张,她被临时聘为陪护工。每天穿着隔离服,推着病人去拍CT,去化验。一次,她陪一个确诊老人做检查,老人气若游丝地问:“姑娘,你信佛吗?”

她愣了一下:“我信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