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物流管理图书 > 任务三 构建出版市场监测平台(第2页)

任务三 构建出版市场监测平台(第2页)

二、监测平台构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拟构建的监测平台应当以互联网为信息交流平台,以目前我国已有的物流系统为初期建设的内容基础。为什么要以物流系统为内容基础呢?首先,从理论上来讲,所有图书商品的市场信息都可以在物流系统的流转中得以集中而及时地反映。而相比上游出版社和下游零售店而言,位于供应链中游的大型批发商有着得天独厚的“承上启下”的优势地位,大中型物流中心品种多,覆盖面广,商品流转不息,因此它既是供应链中图书商品的集散地,也是供应链中图书商品信息的集散地。通过对这些信息实时的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能有效实现上下游的沟通和互动,为出版社选题和书店销售提供科学的信息保障。如中游的库存商品信息就可以为上下游双向使用,下游零售商可以把它作为采购依据,上游出版社则可以它作为加印、备货和发货的依据,并可通过它反映出的图书动销率及时准确地把握图书市场需求变化等。从实践中来看,近年来我国出版物流发展迅速,无论是国有书店还是民营书店,物流建设都如火如荼。尤其自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集团纷纷进行现代化的出版物流中心建设,这为构建基于物流系统的全国书业流通信息平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首先,目前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以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内北京国际图书城的信息中心为例,其在2007年年底就已经实现了与全国200多家主要出版社的信息对接,与北京100余个经营网点和上海、天津等地多家新华书店实现联网,能提供18种20亿条以上的业内信息。每天不间断地在其中心大厅的巨大显示屏上滚动播出多种行业信息。其次,大型出版物流中心备货品种丰富,市场覆盖面广,通过对单品种实现出版、销售、退货、库存的流通全过程状态信息的跟踪能较好地反映出图书市场的整体态势。

三、监测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一)监测平台构建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整个平台构建的现实性、功能的实用性和平台运转的有效性,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并遵照一定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

1。前瞻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将该信息平台打造成涵盖全国绝大部分图书的市场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的平台、的最终目的,因而要求其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由于图书、图书市场需求和技术都在不断变化,也要求信息平台的搭建有适当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方向。而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建设初期主要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大中型物流中心的信息为主,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建设实现一定的性能标准,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然后投入试运行。如果试运行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就可以投入正式使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功能需求,可以逐步地加以补充和完善。

2。先进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保证信息平台的高效性,满足对图书市场信息、流通信息的及时捕捉与动态管理,就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但新技术往往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安全性还没有完善。因此,既然信息平台直接服务于众多出版企业,必然要承载大量经济数据(包括不同级别会员企业的业务数据),那么就要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保证系统运行时的稳定与安全。

3。经济性与可靠性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性是强调该项目建设中的投入产出效益,主要关注各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要求在各项投入中做到成本最低,实现最大收益。所以出版业流通信息平台的构建过程必然也会遵循这一原则。但需注意,信息平台运转的稳定性、提供数据的准确性是信息平台获得信任和认同的一个关键。也就是说,信息平台建设中投入要素的经济性选择要以平台的可靠性为基本前提,两者要相互结合,综合考虑。

(二)监测平台构建的实施

1。主体:组织者与实施者

全国性出版业流通信息平台的搭建者的权威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保证倡议者和组织协调方的权威地位和号召力,一般可以由新闻出版总署及一些相关的行业协会发起提议和编制方案。这样在贯彻实施和全面推广中就有了组织宣传保障。同时在搭建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对出现的问题帮助协调解决,保证平台建设和运转的顺利进行。具体实施主体,应该由供应链中具有实力的核心企业承担。建设初期可以选择具有相当规模且运转良好的一两个大型物流中心(如北京发行集团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的出版物物流中心)来承担,同时寻求专业技术公司,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协助。随着加盟信息平台上的出版社、发行商和书店的增多和平台运转模式日渐成熟,可以从中独立出一个实体,以第三方的身份专门从事该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以保证平台的质量与效率。

2。过程: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整个构建过程要分步骤进行,由于受原有发行体制框架的行政区划限制,首先可以依托某一地区现有的新华书店物流中心为基础,构建区域性出版流通信息平台,如可以选择江苏、浙江、上海等几个地理位置靠近且出版物流发展得比较好的省市联合进行试点,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相似的平台进行调整,以节约资源。例如,2006年3月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就与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社店信息对接协议”,十二年历经信息交换、单据往来、收货回告和财务对账结算四个阶段,在图书交易业务的发布、采购、发货、退货、统计、对账和结算七个环节中信息实现了对接。同时,信息平台的顺利构建还必须先在局部进行信息对接试点工作,通常只有在10家以上的出版社及5到10家流通企业各个环节全面实现对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推广。此外,在区域性书业流通信息平台构建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注意分析总结出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构建方案,包括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优化途径,并对平台的地域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再向全国范围推广施行。

3。盈利模式:会员制与增值性服务

在实际运营中,可引入会员制进行组织管理。初期的会员必须是出版业供应链中的、向信息平台提供自己企业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出版企业,以此鼓励和实现成员企业间相互共享信息。平台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但初期的资金有相当部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本信息平台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要能养活自己。“优质服务,成本价格”是其运行宗旨。除了一般信息共享外,对于额外定制的增值性服务,则可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费,如特定产品、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市场信息研究分析报告的提供;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ationSystem,GIS)提供图书在途运输的实时跟踪查询服务等。

思考与练习

1。出版市场监测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2。针对国内出版业普遍存在的逆向物流问题应该如何疏导?

3。如何进一步降低环节成本,提高出版物流行业相关的效率?

4。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建立将对出版监测机制的再造带来怎样新的优势?

5。书中提到的出版市场监测平台建设,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是哪些模块,为什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