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出版社物流 > 任务三 识别图书配送的概念作用与流程(第1页)

任务三 识别图书配送的概念作用与流程(第1页)

任务三识别图书配送的概念、作用与流程

任务思考

图书配送是什么?除了将书籍送达消费者手中,图书配送是否还有其他的作用?

任务分析

图书配送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比其他行业物流更复杂的物流行为,弄清图书配送的概念与流程,是设计图书配送路线的前提。

与其他行业的物流相比,出版物流更复杂,主要体现在品种多、批量少。据统计,我国每年新书品种超过10万种,加上常备品种,一个出版物流中心要处理的品种至少达到20万种,这是其他行业物流不能比拟的。而图书配送是一个复杂的物流过程,在很多方面与服装行业相同。新书上市时往往供不应求,但在几个月内就可能变成“明日黄花”,人们又将目光投向更新的书籍。零售商在图书热销的同时要保证备有一定新书存货。这就是说,作为出版业生命线的新书必须在热销前几天甚至前几个星期进行交付处理,从而保证不同的过渡时间退货能有较为高效的处理。因此,在整个出版物流过程中,图书配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图书配送的概念

图书配送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现代出版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图书配送的两个基本条件

图书配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形成不仅需要而且可以容纳配送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为实施图书配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图书市场环境和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图书买方市场环境的形成为图书配送提供了环境条件。在产品短缺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一种商品在流通领域经过的时间和损耗不足以影响其价值的实现,流通领域的矛盾被忽略,配送所应体现的贴近用户、保障供应和价格优势都不能实现。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供大于求,配送用户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选择贴近自己的优良服务、合适的价格和供应保障。因而,买方市场环境是配送赖以发展的根基。

1982年实施的“一主三多一少”和1988年实施的“三放一联”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举措,打破了国营新华书店独家垄断的经营局面,多种形式的集体、个体图书经营实体迅速增加,多种经营主体的竞争,启动并发展了图书市场。在日益激烈的图书销售竞争中,图书上市的速度、供应品种的数量与图书供应的成本等因素也已成为重要的竞争砝码,用户的这种选择促使以“用户第一、质量第一”为服务宗旨的配送得以孕育与发展。随着出版物发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物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出版物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个别品种除外)已经打破,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形成了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这样出版物的供应速度和范围就成为出版发行单位竞争的焦点,现代物流配送必然成为出版发行单位在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2。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品物流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出版物物流和配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图书配送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现代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中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品物流技术,这些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日趋完善,如条形码技术、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管理技术、网络化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无纸贸易、电子结算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物资需求计划、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现代化物流设备,甚至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等。这些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现代图书配送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物流管理的机械化、自动化,没有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配送应有的效率与效益。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物流和配送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支持,商品从供应商到用户的全部信息及其商品流动过程,包括接受订单、查询库存、配送等,都在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物流部门可根据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来满足包括B2B、B2C在内的用户个性化需求。运用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物流与配送的速度和准确性,也降低了费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现代物流与配送带上了高速公路,也为现代图书配送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图书配送的定义

我国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关于配送的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图书配送是指按用户订货要求,在图书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集货、分货和配货,并以最合理最经济的方式送交用户,它是一种对区域范围内的客户进行的多客户、多品种的按时、按路线的联合送货活动。就实施形态而言,图书配送最终是将图书送达用户,这一点与一般送货或发货没有差别;但在经营思想和运作环境、机制和效益上,图书配送与以往的送货或发货有着本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正是图书配送的主要特征。

(1)配与送的结合,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市场行为配送是运输的一种特殊具体形式,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配”是指配用户、配时间、配货品、配车辆、配路线。“送”是指送货运输。它主动根据用户需求组织业务,进而实现“用户需求什么送什么”的服务宗旨。而传统的储运发货则是一种计划经济行为,难以适时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因而往往表现为“有什么送什么”的被动状态。

(2)现代送书,不是传统送书。图书配送的实质是现代送书,它和传统送书的区别在于:①一般送书可以是一种偶然行为,而图书配送却是一种体制行为,是一种现代物流形式;②一般送书是完全被动的服务行为,而图书配送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优质服务的行为;③传统送书依靠自发意识,而图书配送依靠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物流科技。

(3)图书配送能降低物流成本,节省运输车次,提高效益图书配送是一种对区域范围内的客户进行的多客户、多品种的按时、按路线的联合送货活动,是一种有着自身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图书配送的服务性不是无限的,而应套上成本的框架,追求其合理性。它通过有效的“配”,实施多用户的“巡回配送”“定时配送”等多种形式的计划配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节省运输车次,提高效益。传统的储运部门不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没有自身的经济效益问题,其发货也是被动地根据业务部门下来的订单行事,表现为业务的附属环节,是一种生产性服务而不是一种经营性服务。

(4)图书配送是商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经营的代表图书配送已不是如传统发货仅限于物流范畴,它同时也是一个商流概念,是“商物合一”的产物。也就是说,图书配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紧密结合。它不仅触及物流管理问题,还对商流业务管理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基础,将进、销、调、存及财务等各业务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配送是一种全新的图书商品流通组织形式。

二、图书配送的作用

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配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实行,也逐步成为各个领域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优化经济结构、节约社会劳动及充分发挥物流功能起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图书配送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融为一体,是出版物流系统的功能体系组成部分和出版物流服务的直接体现。配送对现代物流的意义,不仅在于保障货物的及时送达,还在于其调动了其他物流环节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随着现代出版物流的不断发展和配送效率的不断提高,体现在出版物流资源配置这一方面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对整个经济形势以及流通格局发展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

(2)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实现了高水平配送之后,尤其是采取准时制配送方式之后,图书生产企业可以完全依靠配送中心的准时制配送而不需要保持自己的库存。或者,图书生产企业只需保持少量保险储备而不必留有经常储备,就可以实现生产企业多年追求的“零库存”,将企业从库存的包袱中解脱出来,同时解放出大量储备资金,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实行集中库存,集中库存总量远低于不实行集中库存时各企业分散库存之总量。同时,增加了调节能力,也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此外,采用集中库存可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单位存货成本。

(3)图书配送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配送能够按时按量、品种配套齐全地送货上门,一方面使用户免除了出门采购运输等劳役之苦,简化了手续,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保障了图书品种、数量的供应和图书生产、流通的正常进行,满足了人们学习生活的需要和服务享受。

(4)配送提高了图书物资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图书配送大多采用配送中心集中库存,可以利用有限仓库、有限库存为更大范围、更多客户服务,需求大、市场面广,物资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必然大大提高,还可以使仓储与配送环节建立联系和运用规模经济优势,使单位存货、配送和管理的总成本下降。

(5)出版物流的配送环节对于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节省运输车辆,缓解交通紧张状况,减少噪声、尾气排放等运输污染,为保护生态平衡、创造美好家园做贡献。

三、图书配送的流程

(一)图书配送的一般流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