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年代的创业 > 基石与涟漪(第1页)

基石与涟漪(第1页)

赵北望的效率高得惊人。答应接活的第二天下午,他那辆军绿色的解放卡车就满载着十吨角钢和五十箱轴承,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红旗砖窑厂的院子。

王主任带着窑厂的工人们,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围了上去。当那些闪着金属寒光的角钢和印着正规厂标的轴承箱被小心翼翼地卸下时,许多老窑工的眼眶都湿润了。这些看似冰冷的钢铁和零件,对他们而言,是恢复生产、保住饭碗的希望。

许蔓华和苏晓梅也赶到了砖窑厂。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卸货场面,听着工人们兴奋的议论,许蔓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成就感。这与她第一次偷偷卖掉二十副手套时的感觉完全不同。那时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微薄利润的满足,而现在,是一种创造价值、被人需要的厚重感。

王主任紧紧握住许蔓华的手,声音哽咽:“许干事,大恩不言谢!这批物资,是救命的及时雨啊!”

结算进行得异常顺利。砖窑厂早就准备好了货款(按国家调拨价上浮15%)和赵北望的运费,一次性付清。赵北望点清厚厚一沓钞票,利索地塞进随身的军用挎包里,朝许蔓华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许干事,合作愉快!以后有这种‘光明正大’的好活儿,记得再找我!”他刻意加重了“光明正大”四个字,然后跳上卡车,轰鸣着离去,干脆利落。

第一次利用“计划外协作指标”的试点项目,圆满成功。

成功的涟漪,很快荡漾开来。

首先是来自官方的认可。市区物资局对此次协作的高效和规范表示满意,将第三机床厂工会树立为“搞活流通、服务基层”的典型,在系统内进行了通报表扬。厂里的吴主席和李大姐脸上有光,在厂领导面前说话的底气都足了几分。

陈副处长也从省里打来电话,虽然语气依旧平淡,但肯定了许蔓华的工作:“小许同志,这次试点完成得很好,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后续可以考虑在更大范围、更多品类上进行探索,但一定要稳扎稳打,注意总结经验和风险。”

官方的认可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厂里对“工会互助”项目的态度从之前的“默许”转变为“支持”,甚至拨了一小笔经费用于项目日常运作。许蔓华在工会内部的地位也更加稳固,李大姐已经开始让她独立负责一些小型协作项目。

其次,是名声在外带来的新机遇。红旗砖窑厂这个成功案例,像一块活招牌,很快在周边的乡镇企业中传开。不断有其他公社的农机站、小化肥厂、农具厂的负责人,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第三机床厂工会,或者直接找到许蔓华,恳请她也帮忙解决他们的物资困境。

需求的雪花般涌来,让许蔓华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巨大。她知道,现有的“计划外指标”额度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她必须找到更多、更稳定的物资来源。

她和苏晓梅的工作量急剧增加。苏晓梅负责筛选、核实这些海量的需求信息,并利用她日益扩大的信息网络,寻找可能的供应方。许蔓华则负责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与厂内各部门沟通,并向上(通过陈处长等渠道)争取更多的指标或政策支持。

她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处理积压品,开始触及到一些更核心的生产资料,甚至尝试牵线搭桥,帮助一些乡镇企业进行简单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她们的“资源网”在不断扩张和深化。

然而,成功的涟漪也带来了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波动。

厂内,一些原本对“工会互助”不以为然,或者眼红许蔓华迅速崛起的人,开始散布一些流言蜚语。

“一个二级工,靠着点小聪明巴结上领导,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听说她跟外面那些跑运输的、干私活的人关系不清不楚,谁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猫腻?”

“工会那点补贴?骗鬼呢!没点好处,她能这么卖力?”

这些闲言碎语偶尔会传到许蔓华耳朵里,她只是置之一笑,继续埋头工作。她深知,在体制内,成绩是最好的辩护。只要项目合规,效益显著,这些噪音动摇不了她的根基。

更让她警惕的是来自外部的窥探。

一天下午,一个穿着时髦夹克、梳着油亮分头的年轻男人,在厂门口拦住了下班回家的许蔓华。

“许蔓华同志是吧?幸会幸会!”男人热情地伸出手,脸上堆着夸张的笑容,“我是城南贸易公司的经理,姓钱。听说许同志门路广,能搞到计划外的钢材?”

许蔓华警惕地看着他,没有握手:“钱经理找错人了吧?我只是个普通工人,负责工会一点具体事务,不接触钢材业务。”

“哎哟,许同志就别谦虚了!”钱经理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带着一股浓重的烟味,“红旗砖窑厂那批角钢,谁不知道是您的手笔?我们公司愿意出更高的价!比给砖窑厂的高三成!不,五成!只要您能帮忙牵个线,或者……以后有类似的,直接转给我们,好处费绝对让您满意!”

许蔓华的心猛地一沉。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诱惑,比赵北望那种寻求长期合作的方式更直接,也更危险。这分明是想让她利用手中的渠道和信息进行权力寻租!

她脸色一沉,正色道:“钱经理,请你自重!我们所有的协作都是公开透明、有文件依据的,是为了支援兄弟单位建设。你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请不要再来找我!”说完,她不再理会对方难看的脸色,快步离开。

回到家中,许蔓华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她知道,随着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源和信息越来越多,像钱经理这样的人,像赵北望那样的试探,只会更多。

她搭建的这座“资源桥”,在帮助了无数像砖窑厂这样的需求方的同时,也成了无数投机者眼中的肥肉。

她必须更加小心,既要保持桥梁的畅通和洁净,又要时刻提防来自水下的暗流和企图玷污桥梁的黑手。

第一批计划外物资的成功落地,为她的事业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但基石之上,是更广阔的天空,也是更莫测的风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