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讲述80年代创业的 > 潮声初闻(第1页)

潮声初闻(第1页)

成功解决赵北望的冷拔钢丝需求,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第三机床厂工会内外激起了远超预料的波澜。

首先,是来自官方的进一步认可。其次,是名声带来的倍增效应。面对这汹涌而来的需求和赞誉,许蔓华保持了难得的冷静。真正让她心潮澎湃的,是苏晓梅带来的几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

“蔓华姐,这是最近从南边传来的几份资料。”一天晚上,苏晓梅将几张复印得有些模糊的报纸文章和文件摘录放在许蔓华面前。

许蔓华拿起仔细阅读。一份是广东地区的地方报纸,报道了一家名为“白云技术服务社”的机构,如何帮助乡镇街道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取得了良好效益。文章语气鼓励,称之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另一份是一份内部传阅的政策研讨摘要,上面提到了“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部分地区可试点兴办集体经济组织,或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经济实体”等探索性表述。

还有一份,是上海某研究所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外地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并获得报酬,未被追究反而被认可的案例讨论。

这些信息分散、模糊,甚至有些自相矛盾,但它们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经济活动的管制正在松动,社会对“服务”和“知识”的价值正在重新认识,个人或小型组织提供有偿服务的大门,似乎裂开了一道缝隙!

“晓梅,这些消息……可靠吗?”许蔓华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多渠道印证过,基本属实。”苏晓梅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虽然只是个别地区的试点或讨论,但风向确实在变。尤其是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这类不涉及实物倒卖的领域,限制更少一些。”

许蔓华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步。林青山先生描绘的“独立机构”的蓝图,第一次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现实政策土壤里萌发的嫩芽!

她意识到,自己现在在工会平台所做的一切——项目评估、信息咨询、资源协调、收取服务费——几乎就是一个微型服务公司的雏形!她正在以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方式,提前演练着未来可能的事业!

这个发现让她兴奋得几乎战栗。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更加有意识地将工会平台当作一个“实训基地”。她不仅满足于完成协作,开始尝试撰写简单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效益分析,甚至模仿南方那个“技术服务社”,尝试为一些设备老旧的乡镇企业提供初步的技术改造建议(借助厂里借调的老工程师)。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与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相关的知识,托林青山从省城寄来相关的书籍和内部参考资料。她知道自己底子薄,必须拼命补课,才能在未来可能到来的机会面前,不至于手足无措。

时代的潮声,已隐隐从南方传来。

许蔓华站在内地这座庞大国有企业的办公室里,却仿佛能听到那遥远而有力的澎湃之音。她知道,那潮水终将席卷而来,冲刷旧有的秩序。

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这最后的庇护期,拼命积蓄力量,打磨翅膀,等待那振翅高飞的一天。

也许,那一天并不会太遥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