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雷锋精神的形成
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正轰轰烈烈地开展,人民亲身感受到了当家作主的喜悦和幸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新型的同志关系,相互帮助、相互关心。雷锋这个先进典型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道德逐步趋于完善,雷锋精神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
一、雷锋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为一种精神,雷锋精神有其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当时正值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始建,百废待兴,新中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处在重要的转折时刻,人们拥有高昂的热情与责任心,一腔热血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雷锋是在当时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英雄模范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为人们所歌颂。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深入人心极具启发意义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实践孕育的产物。
(一)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个特殊而辉煌的时代。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告别了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从1949年到1959年,新中国经历了一个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恢复和发展时期,这期间虽然经历了曲折并且存在一些失误,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建设上,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都显著提高。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确立了牢固的统治地位,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也在人民群众中牢固确立下来。
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新,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身为孤儿的雷锋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带给他的温暖,使他发自内心地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那个时代。雷锋经历了困苦的旧社会,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自然充满了无比的热爱。雷锋的感恩反哺精神,与他童年时代旧社会的苦难人生以及新社会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幸福成长的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他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超越自己实现着人生价值,用朴实的行动感染着亿万群众。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用了短短的时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镇压了反动派的捣乱,国民经济建设得到迅速恢复并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党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信逐步提高。伴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确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在东方,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一种巩固政权、对党忠诚的力量,而雷锋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具有这种力量。
(二)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人民有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一时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各种英雄模范人物纷纷涌现,这一切都给那个特殊时代的青年人带来了振奋和鼓舞,不断激发青年人奋发向上的热情。
这一时期,新中国社会呈现出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的面貌和气象。地主、官僚被彻底打倒,工农劳动阶级扬眉吐气,经济收入、财产分配、社会地位、政治待遇甚至在称呼、礼节等各方面,广大人民空前的相对平等;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淳朴而诚挚,是一种真正的同志间的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经济恢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是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燃情岁月。在物质财富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富有的,年轻的共和国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令人欣喜的、沉甸甸的果实。
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党内即使出现一些官僚主义,经过多次的党内教育运动也都得以自我净化,纠正了党内许多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得以加强和巩固。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热情空前高涨。雷锋恰恰是在这种土壤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先进代表。雷锋的出现,正是这个新社会和新时代各方面条件孕育的结果。
(三)雷锋精神产生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国家危难时期
雷锋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国内自然灾害多发,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雷锋不顾个人利益、默默助人的精神符合当时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品质。雷锋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鼓舞了一代人吃苦耐劳,奋发向上。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又遭遇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专家等天灾人祸。那时,人们挨冻受饿,饥荒几乎蔓延了整个中国。由于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孤立政策,实行长期经济封锁,苏联背信弃义,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困难,中国人民既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屈服于外来的压力,而是更加增强了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共渡难关的信心,激发了建设祖国的极大热情,各条战线上涌现出许多英雄式的人物。
在三年困难时期,群众对于党和领袖也有着诚挚的信任,并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战胜一切困难。当时的国内国际的困难不仅没有压倒中国人民,反而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
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的时期,用什么思想观念来统一人民的思想,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典型模范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出来了。而雷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判断一种精神是不是共产主义精神,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体现出了鲜明、坚定的阶级立场,是否体现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否存有敢为国家、集体、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这些方面雷锋都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突出。
雷锋来自于基层,出生于农村,当过农民、公务员、钢铁工人、解放军战士,但又有比普通群众更为出色的表现,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精益求精,他尽善尽美地完成组织和领导交给他的各项工作任务,成为他所从事岗位的排头兵和先进人物。“雷锋不是我们宣传出来的,他早在宣传之前就很有名气了。”国家正是困难的时候,党强调奋发图强,雷锋做到这点不简单。雷锋这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告诫每一个中国人:唯有团结互助,不贪图个人享乐才能一起渡过难关。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年轻的共和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互敬互爱,助人为乐”[1]。毛泽东再一次选择了典型开路的做法,号召人们向雷锋同志学习,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更主要的是雷锋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者的高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
雷锋精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有着社会历史文化渊源。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物
雷锋是他所处时代的象征,雷锋精神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20世纪60年代初,内忧外患的中国,迫切寻求一股对党忠诚、热情上进、忘我奉献的力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的背景下,雷锋的先进事迹能够深得人们的赞许,能够广为流传,起到了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作用,坚定了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人心,有利于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需求,使中国社会的建设工作早日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尽快实现社会状况的转变,使长时期以来饱受封建主义、军阀统治、国民党暴政摧残的中国社会以及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更确切和更实在的希望,以期调动人民群众更高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雷锋精神应运而生,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块坚不可摧的基石。
雷锋精神指引了人们前进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雷锋精神,才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才使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才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由此可见,雷锋精神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2]
时代造就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引领了一个时代。雷锋精神产生于特殊的时代,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发展,成为代表社会主义社会风尚的永远的旗帜。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雷锋同志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形成了以拼搏奉献为特征的高尚道德精神,这种精神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雷锋勇于克服困难,自觉为国分忧、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奋发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道德需求,弘扬了社会的主旋律。
(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产物
雷锋的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典型代表和先进人物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
雷锋虽然出生在黑暗的旧社会,但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新中国崭新的环境中度过的。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上了小学,接受了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其中也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熏陶。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每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的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政治要求。雷锋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工作岗位锻炼成长,这对于雷锋能够成长为一名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典型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雷锋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哺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雷锋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出现,与其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经历有关。他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冬天那样严酷,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这种爱憎分明的立场,推动着他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处处助人为乐、做好事,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种真挚无私的爱,源自于新社会对他的哺育,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雷锋在旧社会体验到的是旧社会的残酷无情,他的父母和其他亲人相继在旧社会去世,作为孤儿的他体验到了旧社会水深火热的生活。新社会成立后,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真诚。新社会使雷锋觉得自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无论自己怎么奉献都无法报答这个社会给自己带来的一切。这激发他忘我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人民对他的爱,唤起了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种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又转化为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