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队组织的“运输连忆苦大会”上,雷锋讲述了自己的苦难家史,揭露和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的统治。他的报告之所以能够催人泪下,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体会到党的温暖,感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是因为他的报告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情真意切的情感抒发。运输连让他回忆苦难家史和参加工作后的先进事迹,政治处的同志帮他整理发言稿,用的题目是“雷锋同志先进事迹”。雷锋看后,改成了《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这个不像发言题目的题目,真实地说出了雷锋的心里话。
1960年8月,抚顺地区接连几天暴雨倾盆,酿成洪水灾害,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的命令,雷锋带着参加营区外的街道工厂救火战斗时留下的手伤,坚决要求到抗洪抢险第一线。雷锋在这场抗洪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受到战友们的赞扬,团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雷锋所在部队在抚顺期间,因为施工劳动强度大,有时还得吃代食品等,再加上一些干部战士对国家暂时的困难认识不清而流露出不满情绪,甚至牢骚满腹,存在严重的思想问题。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渡过这个难关,就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众志成城的昂扬斗志,怎样解决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就摆在了团党委的面前,团里决定要抓紧对部队进行一次形势教育,开展一次忆苦思甜教育,还要搞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当雷锋诉说他的亲人在万恶的旧社会一个个惨死在地主、资本家手里的时候,深深地感染了全场官兵。会后,部队组织官兵进行分组讨论,激发起干部战士的斗志,提高了干部战士的觉悟,在部队快速掀起了一个大学毛主席著作、增产节约、努力施工的热潮,作为先进典型,雷锋把干部战士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促进部队稳定的作用。
雷锋做好事源自于他最朴素、最善良的心理。特别是1960年国家处于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无私地捐助给需要的人和单位,对自己则非常苛刻。1960年8、9月间,团政治处连续收到两封表扬雷锋的地方来信,一封是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来的,感谢雷锋支援人民公社100元钱;一封是辽阳市委寄来的,表扬雷锋支援灾区人民100元钱(60年代100元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4500元)。这两封信对团政治处的同志震动很大。派人下来了解才发现,雷锋在寄钱的时候,储蓄仅有203元钱,雷锋只留下3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
在部队期间,雷锋还担任过部队驻地小学的校外辅导员。1960年10月,雷锋担任部队驻地的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为雷锋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营区内或学校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对孩子们进行光荣传统教育。1961年4月,雷锋又担任了抚顺市望花区本溪路小学(现为雷锋中学)的校外辅导员,事情多了,工作也忙了,但为了关心下一代,雷锋还是不顾劳累,放弃休息时间,坚持给孩子们讲艰苦朴素和革命传统故事。他在少先队员面前自称自己是他们的大朋友,这充分体现了雷锋同志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亲切关怀。
(三)因公牺牲经过
1962年8月15日,雷锋和战友乔安山圆满地完成了紧急的运粮任务,回到团部时已是中午11点多了。连长叫他们洗脸吃饭,可雷锋考虑到车身满是泥水,不及时清洗就可能生锈,决定把车洗好后再吃饭。于是,雷锋赶紧招呼乔安山洗车。车左侧道口有一棵大树,从这棵树开始,用铁丝连了一排一人来高、碗口粗细的方木杆子,平时用来晾晒衣物。乔安山倒车时,雷锋一直紧贴着车左侧指挥着,乔安山听着指挥就往前开车。
灾难就在这时降临了。拴在空中的铁丝被扯断,巨大的弹力将断木砸向雷锋左太阳穴,可驾驶室里的乔安山对外面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一直把车开到九连水栓处才停下来。下了车,乔安山才发现雷锋已倒在那里,他赶紧扑过去抱起雷锋,呼喊着:“雷锋,雷锋!”这时,雷锋的鼻孔和嘴角都往外喷血。连长派副连长把雷锋抱上车飞快地向西部医院(现为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集团抚顺医院)驶去。
西部医院院长刘斌为雷锋腾出一个急救室。由于体温过高,雷锋抽搐着坐起来。检查后,刘院长与副连长说:“他的颅底骨折,内部又出血,必须立即手术。可是抚顺所有的医院做不了开颅手术,我给你写个条,赶紧派人去沈阳陆军总医院找脑外科专家段主任来。”下午3时,当把段主任接到抚顺西部医院时,雷锋由于颅骨损伤,脑颅出血,导致脑机能障碍,早已停止了呼吸。雷锋不幸牺牲,年仅22岁。
雷锋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他的牺牲却令所有熟知他的人深深惋惜。1962年8月17日,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了隆重的公祭大会。部队上级领导机关和当地党政机关、群众组织、人民群众,前来送花圈的数以百计。没有通知,没有组织,自发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礼堂里人满了,院子里和大街上人满了,只好在礼堂外临时安装扩音喇叭。公祭大会开完了,街头上簇拥着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其中有工人、农民、商店营业员、教师、学生、机关干部、住院患者,也有家庭妇女、白发老人,还有许多学龄前儿童。他们自动带上黑纱和白花,脸上流露出悲痛、肃穆的神情,秩序井然地随着护送灵柩的行列,向烈士陵园缓缓走去。一路上停立在两旁的人们,听说是为雷锋送灵,也无不肃然起敬,深情地怀念这位年轻的、平凡而伟大的战士,近10万人护送雷锋的灵柩前往抚顺市戈布烈士公墓。1963年6月,望花区人大代表向抚顺市政府提出了搬迁雷锋墓的请求,望花区政府代表全区人民的意愿做出决定,用全区唯一的一座公园——望花公园的60%的面积来修建雷锋墓及纪念馆,抚顺市政府、辽宁省政府及沈阳军区首长很快批准了这个决定,并于1964年4月3日举行迁葬仪式。后来经过三次扩建,形成了现在的雷锋纪念馆。
三、雷锋先进事迹的发现过程
雷锋不只是单纯地做了几件好人好事,这其中包含着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品质。雷锋不仅是忆苦思甜的典型,而且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雷锋的苦难家史和先进事迹正是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最好的素材,是值得人们深入调查、大力宣传和提倡的。沈阳军区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树立了雷锋这一先进典型,这对发现、培养和宣传雷锋先进事迹,起到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
(一)部队树立的先进典型和学习榜样
雷锋牺牲前,他的表现就引起了部队首长的注意,并开始有意识地对雷锋进行培养,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团政治处安排了专人具体负责培养雷锋的工作,制定了对雷锋的培养方针。在组织的培养下,雷锋更加懂得了什么是阶级苦、民族恨,更加懂得了什么是革命的道理。
雷锋入伍不到8个月,由于表现突出,被连党支部发展为预备党员,成为当年入伍新兵中唯一的预备党员。在考虑雷锋入党问题上,也有同志出于严格党员标准的考虑,提出雷锋入伍时间太短,是否延长考察期的问题。但雷锋在地方工作期间就有思想基础,也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部队坚持了共产党员的标准,没有拘泥于时间长短,发展雷锋加入了党组织,在新兵中树立了榜样,树立了标兵。加入党组织,对于雷锋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1961年8月,年仅21岁的雷锋出席了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回连后担任了四班班长。1962年夏天,东南沿海形势紧张,部队有所行动,雷锋写了一份要求到前线去的请战书,未获批准。8月1日,他同团政委一起出席了抚顺市望花区政府举行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雷锋代表全团指战员在会上讲了话。雷锋入伍两年多,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团营嘉奖多次,先后被评为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模范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部队在找雷锋谈话以后,将雷锋的事迹整理成材料,上报给上级机关。许多看了材料的老领导都认为,多年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好榜样了。工程兵党委首先作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决定,政治部专门召开基层连队的政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这是最早开展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此后,雷锋这一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优秀战士的典型从连队到军区逐渐树立起来了。
在荣誉面前,雷锋始终谦虚谨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
(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广泛流传
从1960年11月中旬以后,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已经在部队和地方广泛流传开来。为此,上级党委决定让雷锋到军区所属工程兵部队和旅顺海军基地做巡回报告,并派了宣传处干事专程陪同。
雷锋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在报刊上发表。1960年11月26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这篇稿件在沈阳军区《前进报》上登了两个半版,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社总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杂志、《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各报在发表时对标题做了一些改动。《解放军报》于1960年12月13日刊登在第二版,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题为《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沈阳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号召,雷锋的名字红遍东北大地,在辽宁已经是家喻户晓,并逐渐在全国产生了影响。随后,不少单位邀请雷锋作报告,介绍他的成长经历。雷锋的事迹感人,讲演也精彩,很受听众欢迎。[1]
1962年2月,雷锋同志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这次会议上,雷锋被与会代表所认识,其事迹流传更为广泛。会后,沈阳军区首长决定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分赴各部队、各学校进行巡回演讲,雷锋和其他8位同志共同成为演讲团成员。雷锋的诉苦报告,在空军机场、海军舰艇、工厂车间、农村打谷场,到处都讲。大家都说雷锋是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激动的场面。雷锋所在部队在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市青年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报纸上宣传了许多学习雷锋的先进典型。
雷锋牺牲以后,关于学雷锋问题,曾有过争议。有的人把雷锋的牺牲看作是一次事故,不能大力宣扬,就连雷锋牺牲的讣告都不能刊登。但部队认为,雷锋是全军区的先进典型,多次立功嘉奖,还是地方人大代表,他非常值得人们学习,应该广泛宣传。雷锋所在团党委决定举办“雷锋事迹展览”,当地市委主要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布置展览过程中,出钱、出力、出物。参观开始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多月过去还没有间断。消息传到省城,雷锋的事迹轰动了辽宁省和沈阳军区。时任省委书记黄火青作出指示:“限时把展览搬到沈阳文化宫,向全省开放。”这样,雷锋事迹很快传遍了东北三省,也传到了北京。新闻界老前辈吴冷西同志认为雷锋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先进典型,迅速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调去了雷锋的18本日记。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极端匮乏,“雷锋”作为极具时代意义的精神财富很快推向了全国。
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数不尽的好事,他的先进事迹早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颂,但却有人至今也不理解、甚至对他的所作所为产生怀疑。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当时,甚至整天和雷锋在一起的干部,也怀疑过雷锋做好事的动机。有人认为,雷锋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出名。还有人质疑,雷锋做好事时为什么还要留下那么多的照片?甚至还有人怀疑雷锋的艰苦朴素是假的。有人对他到处讲演、做报告进行自我宣传不是很理解。事实上,雷锋在出名之前已经默默无闻地做了无数件好事,那些做好事留下的照片以及很多单位邀请他做报告,都是为了宣传他的先进事迹,以他为榜样,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与学雷锋活动的兴起
3月5日被定为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的纪念日,每年的3月5日,很多人都要走向社会开展“学雷锋”活动。2000年的3月5日改为“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这些都是因为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的时间是这一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的实际日期是2月22日,而不是3月5日。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发表之前,雷锋的事迹早已被发现了。在部队和全国的一些地区和地方,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学雷锋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人民群众从心底里愿意接受雷锋、学习雷锋,并自觉地把学雷锋活动以自我教育的方式转化到现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雷锋牺牲后,他所在部队的战友们为他先进的事迹所感动,最先在军营里掀起了学雷锋活动。之后,雷锋的事迹走出了军营,走向了社会,在辽宁全省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开来。1963年2月初,首都几家大报也先后刊登了他的日记摘抄。雷锋日记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无比热爱之情,这种精神令人极为感动。当时,《中国青年》编辑部决定将雷锋更全面、更完整地介绍给读者,编委会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专辑。当时他们想到了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的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正是毛主席的这一题词,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知并激励了无数青年,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英雄,如果毛主席能为他题词,一定会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于是就产生了请毛主席题词的想法。随后,他们就向毛主席发出了请他题词的信函。发出这封信的时间是1963年2月17日。
2月19日,毛主席的秘书把《中国青年》杂志请毛主席题词的信送给了毛主席。大约过了一天,《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同志打电话到毛主席办公室,询问主席是否已经答应题词。他们说,《中国青年》杂志在3月1日出版,能否请主席在2月25日前写好,因为印刷还需要一周的时间。秘书将他们的要求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让秘书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
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意识到,“雷锋,一个普通的名字,在人民中如此响亮。既然人民认可他,那他就一定会有益于这个时代”[2]。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听到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毛泽东从时代的高度,从历史的远处,选择了雷锋。”[3]2月22日,毛主席把一张信纸递给秘书。秘书一看是“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他为主席拟的10来个题词,主席一个也没用。毛主席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4]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我们更加理解了毛泽东同志当时为什么没有按照事先拟好的题词内容来写,而是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样如此简短明了的一句话,他的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什么精神。这段话,就是放在今天对我们如何学雷锋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召唤让雷锋成为时代的光辉典范,“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已经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当时,能得到毛主席的题词几乎是至高无上的荣誉,雷锋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个人的积极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1963年3月2日,在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学习雷锋”专辑上,发表了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周恩来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同时,还刊登了董必武、罗瑞卿、郭沫若、谢觉哉等其他中央领导的诗歌和文章,广大青年争相购买,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本专辑在全国5个代印点几经重印,累计印数达到800多万份,仍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有些青年买不到,就互相传阅,或到图书馆借阅。后来,《中国青年》编辑部还收到一位炊事员寄来的一封信,说他到处奔走,也没买到这一期《中国青年》,他只好借了一本,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了下来。把一本16开48页约10万字的《中国青年》手抄了一遍,这个读者对学雷锋的真挚可见一斑。编辑部收到这封信后,给他寄去了几本这一期的《中国青年》,并请他把手抄本寄给编辑部。1963年10月,《中国青年》创刊40周年纪念时,这本手抄的“学习雷锋”专辑在编辑部举办的展览会展出。周恩来看到这本手抄本时仔细询问了它的来历,并指示有关部门增加给《中国青年》的纸张供应,以扩大发行。
经过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及《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的大力宣传,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在全国不断发展起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发表以后,在全国范围内一个群众性的学雷锋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从此,雷锋的先进事迹传遍了全中国,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成为中国的红色灵魂。雷锋精神作为时代的精神引领,成为广大青少年前进道路上的路标,在中国大地上迸发出夺目的光彩,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为不少先进人物题词,如白求恩、张思德、刘胡兰等,并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早在1963年3月就为雷锋题了词,1977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需要雷锋。”1990年2月,在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发表27年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为雷锋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倡导下,20世纪90年代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得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时代新人。1993年3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实现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全国各地到处充满着蓬勃生机。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更加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更加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更加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些正是雷锋精神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仍然为我们这个时代进步所必需,仍然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需。”
一系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使得雷锋精神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流传至今。这么多领导人为一个普通的士兵题词,不约而同地把他的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首次。作为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雷锋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人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雷锋。我们应该始终以理性的态度领会雷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鼓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学雷锋活动从儿童、青少年一直到中老年,从军内到军外,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学雷锋标兵、学雷锋先进个人和学雷锋先进集体。千万个雷锋在茁壮成长,一时间在神州大地上激起了一股学雷锋的热潮,在全社会树立起关怀他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雷锋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偶像,学习雷锋精神,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人们唱着学习雷锋的歌,读着《雷锋日记》,口袋里装着有雷锋照片的笔记本,帮助老人、扶危济困,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农民割麦子、秋收,帮助五保户……凡是雷锋做过的,人们都争着去做。
[1]佟希文、董祖修、李建羽主编:《让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新时期学雷锋讲座》,19页,沈阳,白山出版社,1990。
[2]华琪:《时代与雷锋》,4页,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3。
[3]同上书,5页。
[4]同上书,3页。
[5]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