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常用毛主席的话告诫自己:“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1]他一方面把点点滴滴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国家建设,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另一方面又在工作上以不怕困难、奋发努力的精神,自觉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雷锋在1961年4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们的国家不富裕,还有困难,一定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我每花一分钱都很自然地联想起过去的生活,告诫自己不能忘本。
雷锋把攒下的钱储蓄起来,并不是为了个人将来做什么用,而是用于支援国家建设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志和人民。为了庆祝抚顺市望花区成立人民公社,雷锋从银行取出自己在工厂和部队长年累月积存下来的200元钱送去。人家不收,雷锋再三要求,直到他说的流出了眼泪,公社的同志无法谢绝他的一片深情厚意,才答应收下100元钱。余下的100元,他又支援了正在进行抗洪抢险斗争的辽阳灾区人民。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用自己的钱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等等。也许有人认为,几百块钱算不了什么,可那是五六十年代,工资和物价都是很低的。那时,雷锋参加工作仅仅七年。现在,关于什么是幸福、什么才是人的精神家园,好多人在内心充满了迷茫。有的人是很富裕了,可同时幸福感又很低。人们追求到了物质,却没有感受到精神的快乐。我们看看雷锋是怎么认识的。他在日记中写道:
多为国家着想,生活艰苦点,但心里快乐。
他在生活上坚持低标准,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工作上坚持高标准,向干得最好的同志看齐。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说有大楼不住却去住草棚,有米饭不吃却去吃野菜,而是要像雷锋那样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不浪费任何财物,不随便花不该花的钱,不跟别人比吃穿,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努力为人民为社会创造财富,多作贡献。
虽然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在今天看来,尤其需要大力提倡,尤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三)雷锋的勤俭节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立场
雷锋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是从保证自己在政治上永远不忘本、不变质出发的。他每到一处,就忆苦思甜,教育青少年,教育同志,要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雷锋在1962年4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作风。雷锋认为,应该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我们的党和国家才不会变质。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之后,他了解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听从了党关于勤俭节约的号召,毅然把自己买的皮夹克、料子裤等收进箱底,并决心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
三、雷锋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艰苦奋斗是人类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获得人生的成功发展。雷锋精神具有许多闪光点,而他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今天我们看来,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雷锋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
雷锋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自于他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从《雷锋日记》的视角,就可以看到雷锋的艰苦创业精神。
1962年1月16日,天下了大雪,刮着刺骨的北风。雷锋为了使车辆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随时开得动,主动到车场保养车辆。双手拿着冰冷的工具,调整和修理铁的机器,天的确冷得很,有时手拿着铁的机件,就把手和机件粘在一起了。特别是双手伸到汽油里去清洗机件,把手指冰得好像针扎一样,他想起连长在军人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在三九天里保养车辆是一个艰巨的战斗任务,过硬的功夫是在冰天雪地里锻炼出来的。经过8个多小时野外苦战,终于把汽车保养好了,但是雷锋的手却被冻裂了。他认为,这是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技术的极好机会。
雷锋认为,只有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这就是雷锋的幸福观。1962年5月8日,部队发放了夏天的军装,每人发两套军服、两双胶鞋。这时,雷锋想到此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可是党和人民对部队却依旧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使雷锋从内心感激党和人民的关怀。党和人民对我们这样好,我们也得为党和人民着想,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处处做到增产节约,发扬我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为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减轻人民的负担,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他只领了一套单军服,一双新胶鞋,其他用品也少领了。以前雷锋用过的东西,他利用业余时间都修补好了,继续使用。穿破了的衣服也是补好了再穿。他觉得就是现在穿一套打补丁的旧衣服,也比他过去披的破烂衣服要好千万倍。
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要精打细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
雷锋把点点滴滴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国家建设,自觉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在他看来,不能认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力气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生活方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但是良好的生活作风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奢侈、不浪费的朴实的生活作风。
(二)雷锋事迹中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
到过雷锋纪念馆的人们都还会清楚地记得,雷锋去世后留下了10件特别值得纪念的遗物,这10件遗物分别为:雷锋生前读过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雷锋驾驶过的13号汽车,雷锋手中握过的冲锋枪,手榴弹,雨夜送大娘时穿过的雨衣,体现雷锋艰苦奋斗精神的节约箱,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时戴过的红领巾,雷锋为战友和群众理发的工具,针线包,装有雷锋学习用品的挎包。每一件遗物都记录了雷锋走过的路,体现了雷锋精神形成的真实。
1960年底,雷锋事迹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在报刊上发表以后,各地邀请他去作报告。他以自己血泪斑斑的家史,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激励人们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斗争中,团结一致,坚定地战胜困难。雷锋的事迹登报以后,运输连把他的东西收拾一下,摆在几张桌子上:一张桌子上放着他的衣物——一件补了又补的衬衣;一件印着字的绒衣,也打了补丁;一条补了不少补丁的裤子;两双打了补丁的鞋子和一双补了好几种颜色补丁的袜子。另一张桌子上,放着他的“节约箱”,里面有边角料、螺丝钉、牙膏皮、破手套、用过的擦车布等。还有一张桌子,摆着他扫水泥用的簸箕和扫帚,旁边写着这样的说明词:雷锋在给建筑工地运输水泥期间,坚持用这个簸箕和扫帚扫取撒落在车厢上的水泥,前后扫了两千多斤等。这些本来是对全连同志进行艰苦奋斗思想教育的,但这个小小的展览一传出去,每天都吸引着一些人前来参观,想谢绝都谢绝不了。这件事传到了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位同志,专程来参观,收集雷锋的这些物品和他读过的书籍。
早在雷锋牺牲前,他已是沈阳军区树立的学习榜样,但他并不居功自傲,没有停留下来不再进步的想法。他仍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向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攀登。
(三)雷锋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与他的群众观点联系在一起的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中国文化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与雷锋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雷锋对人民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他永远保持普通士兵的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他永远不脱离群众的表现。
有些人参观了雷锋纪念馆后,看到新发现的雷锋的遗物,随之也对雷锋形象产生了误区,要重新塑造一个“豪华型”的雷锋,改变雷锋的形象。对于这件事,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早在1992年写的《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文中,就进行过研究。[2]他指出,雷锋到鞍山工作后,总穿着在农场发的带着油泥和补丁的衣服,有些同伴说雷锋太土、太寒酸了。在这些人的劝说下雷锋到商店买下了这些有奢侈之嫌的东西。不久,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召开,号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雷锋受到很大教育,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穿戴这些东西是不合适的,就把这些东西包起来,放到箱子里,并在1962年4月17日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可见雷锋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今天却被用来“修改”雷锋精神是行不通的。雷锋精神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精神文明的发展。雷锋精神包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和美德内涵,雷锋精神的理论意义与它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一种超越了功利的美德精神力量,与不同时代精神的结合更是让其永焕生机。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雷锋精神不仅只适用于过去的年代,而且也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也应随之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地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形式、新的内涵,使雷锋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雷锋精神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世代相传,成为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1]《毛泽东文集》第7卷,2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罗国杰文集》下卷,224—225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