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 > 第二节 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第2页)

第二节 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第2页)

(一)雷锋自觉自愿地热情帮助他人的行为

理想是信念的目标,觉悟是行动的能源。雷锋热情帮助他人做好事的行为,完全出于自觉自愿。他所以能够如此,在于他有崇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革命理想。雷锋被人们所敬仰、崇敬,并不是因为他干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相反,他所做的都是一些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的小事。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留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凡是他认为应该做的,他就主动去做。

一天,与雷锋同班的战士小周接到家里来信,看过信后,像有什么心事似的,引起了雷锋的注意。他从侧面一打听,才摸清了小周情绪起变化的底细。原来是小周的父亲得了重病。雷锋是小周的知心人,他知道小周一贯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从来不谈个人的困难,父亲病了,他也不会请假。雷锋就设法弄清了小周家的通信地址,以小周的名义写了封信,又给他家寄去了10元钱。不久,小周家又来信了。信中说,寄来的10元钱如数收到了,父亲的病已见好,望他不要惦记,安心在部队工作。小周觉得这真是个怪事:我什么时候给家寄钱了?后来当他了解这事是雷锋办的时候,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才好。雷锋说:“不用提了,你的困难不就是我的困难吗?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你!”

有一回雷锋出差到丹东,从抚顺车站一上火车,就给老人让座、找座,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协助列车员擦地送水,忙个不停。到沈阳换车时,他发现站台上有一位中年妇女丢了火车票,正急得没有办法。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解放军,多么响亮的名字,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人不由得不钦佩。

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雷锋都还将省吃俭用的钱捐出去,可见在他心中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雷锋就是这样“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成自己的幸福;宁可自己累点,让别人多休息;宁可自己麻烦些,给别人以方便;宁可自己少吃少用少花,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他说:“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大公无私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二)雷锋帮助他人做好事范围广泛

雷锋胸怀博大,爱心深沉,他把祖国大地当作“家”,把人民大众视为自己的亲人。他帮助别人做好事,无微不至。他说:“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就在哪里工作。”他从最基本的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下去,最终汇集成巨大的能量来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昌盛。雷锋入伍以后,在人民解放军这个革命的大熔炉中,他热心帮助身边的战友和周围的人民群众,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在连队,他以实际行动发扬人民军队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公差勤务、内务卫生,他事事抢在头里;部队放电影,他为了让别人去看,主动留下站岗,有时一连站几个班;平时战友的衣服、被子脏了,袜子破了,他不声不响地帮助洗净补好;谁若是生了病,他主动地去请军医,端水送饭;发现哪个同志有了缺点毛病,他利用一切机会找其谈心,热情帮助改正;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人,他总是热情、耐心地去辅导……

乔安山和雷锋同时入伍,后来又分在同一个班里,乔安山文化程度低一点,一开始并不肯努力学习。雷锋一有空闲时间就找他谈心,讲学习文化的好处,讲“天下无难事”,全在用功钻的道理,讲怎样学才能学得好的方法,不断地鼓励乔安山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勇气。雷锋和乔安山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时曾留下一幅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这张照片既反映了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也留下了雷锋帮助战友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真实记录。

从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雷锋做好事是随时随地的。他在短短22年的一生中,把自身的光和热,毫无吝惜地奉献给别人,写出了人类历史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种最壮丽的诗篇。或许雷锋是个凡人,只是后人带着某种理念把他的人格精神塑造得近乎完美。可当你听到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素不相识的乘客主动为老人和孕妇让座,周围乘客发出那一声声赞叹;当你遇到一位不知姓名的陌生人见义勇为,把遭受意外的路人送去医院,又不留姓名悄悄离去。当人们朝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可贵,被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所感动。

(三)雷锋热情帮助他人做好事无私无求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做过的好事无数,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回报,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雷锋帮助过很多人,当人们向他表示感谢的时候,都被雷锋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做好事既不是为了出名,也没有任何动机和目的。

雷锋和乔安山入伍前在弓长岭矿一同当工人,有一次,他得知乔安山母亲生病缺钱,就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津贴。他在日记中写道:

他的母亲就像我的母亲一样,他有困难,也等于我有困难。我和他是阶级兄弟,应当互相帮助。

一天,雷锋在报上看到一篇《毛主席关怀警卫战士学文化》的好文章,读后很受感动,他就把小乔找到一起,一字不漏地读起这篇文章来。他读一段,讲一段,小乔心领神会,又鼓起了学习的勇气。他向雷锋表示决心,困难再大,也要攻下算术关。雷锋为战友的进步高兴,顺手把早已给小乔订好的算术习题本和一支钢笔,送给了小乔。雷锋已经被标上了“助人为乐”的标签,这是人民主动给他的评价,可见他多么受人民的欢迎和尊重。雷锋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他也有着自己平凡而忙碌的人生。他对祖国对人民所付出的一切也许对他来说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就是这样平常的一部分却造福了千万家,甚至改写历史。他比常人多的只是一份甘于奉献、敢于奉献的心。

雷锋总是在为自己制定一个又一个高目标,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与此同时,他也超越了周围的其他同志。这种不断奋斗的精神正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的,不断发展自己,锻炼自己。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斗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繁荣富强。

三、雷锋的“傻子”精神

很多人会说,他是傻子,单纯的傻子,但社会需要这样的傻子。社会需要雷锋精神,我们也都渴望有一个处处温暖的社会家园。而当下的人们却往往对这种“傻子”嗤之以鼻,人们不愿意当这种所谓“傻子”,都希望付出了会得到物质回报,岂不知精神层面的回报更让人满足和愉悦。

(一)雷锋的“傻子”精神,就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

说起向雷锋学习,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傻子”精神。在雷锋看来,当这样的“傻子”是光荣的。雷锋的“傻子”精神就是多替国家着想,多替人民着想,一心想着他人而没有自己,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博大胸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执着追求。雷锋在1960年8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

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看看雷锋是怎么“傻”的。深秋的一天,雷锋带着连里的二十多名战士上山打草,准备搭过冬的菜窖。当时国家经济有困难,部队厉行节约,连队每日三餐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定量的。上山的人中有位身高体大被称为“大力士”的同志,这天早饭吃了三两馒头,一碗稀饭,还没吃饱,索性把准备带上山的一盒饭也一并吃掉了,来到山上,他甩开膀子大干,没到中午肚子里就咕咕叫了。休息时,他看别人打开饭盒吃饭,自己饥肠辘辘,可午饭早提前报销了,只好忍着躲在一旁发呆。雷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怎能让同来的战友挨饿呢?他勒紧了腰带,把自己的一盒饭端给“大力士”。这位战士说什么也不接,雷锋便笑着说:“今天我的胃疼,实在吃不下去,请你帮个忙吧!”事后,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虽饿点,但能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雷锋宁可饿着自己,也不让战友没饭吃,可以看出雷锋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对同志体贴入微。雷锋工作上从来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他关心战友,热爱群众,把默默无闻的好事做到军营内外,留下了“公差走千里,好事做万件”的美谈。

还有一次,他从丹东坐火车回抚顺部队,在沈阳换乘时,遇见一位拄着拐杖、身背大包袱的老大娘。他立刻走上前去,接过大娘的包袱,搀扶着这位老大娘,走出地下道。当他得知大娘与他同路,是到抚顺看望儿子的时候,便又把老人扶上了去抚顺的火车,找好座位,站在大娘身边,忙前忙后,照顾一切。闲谈中,老人掏出一个信封,问雷锋是否知道信封上写的地址,她是第一次来抚顺,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儿子。雷锋对抚顺是熟悉的,可信封上却没有写明确的地址,只有“抚顺××信箱”的字样,这时雷锋也犯难了。但是他非常理解老人要见儿子的急切心情,就安慰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找到亲人。”火车进了抚顺车站,雷锋再一次背上了老人的大包袱,扶着大娘走出站台,东询西问,辗转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帮助这位老大娘找到了儿子。

真正的奋斗不需要奖状的**,我们迷恋各种奖项、结果,却总是把自身努力的过程看得太轻。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计得失,不为虚名,只是单纯地为人民奉献,履行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义务,只是在不断督促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务他人。

(二)雷锋的“傻子”精神,实质上就是多做贡献、少取报酬的精神

雷锋总是在点滴的小处发光发热,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及时地看到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最贴心的帮助与关怀。

乐于吃亏的“傻子”多于只知占便宜的“聪明人”。不然,我们今天的生活何以会比我们的前人好出千百倍?如今,世界上的财富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这个基本的趋势,证明了鲁迅先生指出的事实:“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只要有雷锋那种甘当“傻子”的觉悟,并切实付诸实践,就完全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无私奉献的人。帮助他人,却苦了自己,尽管如此,雷锋仍然感到幸福愉快。

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新旧社会对比的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地刮,地上盖着一层雪,显得很冷。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戴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太太。他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像这样的雷锋事迹数不清、道不完。他并不是多么伟大的英雄,会树立多么伟大的丰功伟绩。雷锋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其出发点就在于他有一颗爱人之心。他爱党、爱人民、爱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用爱去浇灌理想中的未来。雷锋在1960年的日记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正是雷锋同志一生所追求的人生真谛。

一个革命者,他一进入革命的行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是个人主义者。

雷锋同志以自己的言行告诉人们,大公无私不仅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每一个公民所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具备的社会道德。说到底,人的精神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而大公无私的精神则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所产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标志。人是以群体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存在于社会生产关系之中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把人民群众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它要求人们必须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应该从公忘我,而不应该从私为我。否则,如果人人“私以处世”,社会必然停滞、倒退,如果人人只注重自己的“实惠”,遇事先问“有利无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得到顺利的、真正的成功。

(三)雷锋的“傻子精神”其实就是实干精神、不怕吃苦精神、追求崇高理想的忘我精神

国家的事业需要这种“傻子”精神。从我们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看,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都具有“傻子”精神,特别是基层老党员、老干部,他们位鄙人微,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集体的事业而工作,傻得可爱,傻得可敬。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个单位、一个群体发扬“傻子”精神。

雷锋来到东北鞍钢支援国家建设时在化工总厂工作,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同来的伙伴不安心配煤的工作,晚间休息时,他有意识地打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当着大家朗诵起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一个人的生活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并且劝告伙伴好好读一读这部小说,像保尔那样,着眼于美好的未来,勤学苦干,把自己炼成合格的“钢”。这个伙伴在雷锋的帮助下,终于开始热爱组织上分配给自己的配煤工作。

纵观雷锋精神,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助人为乐”因子。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就是做好事从不留名甚至不愿让人知道。同时,雷锋随时随地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他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朴素的语言诠释了乐于助人的深层根源——帮助别人是实现“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理想的有效途径。

以上我们用几个方面的事实,阐述了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基本特点,归纳起来就是: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广泛的而不是个别的,为公的而不是利己的,持久的而不是一时的。在雷锋的心目中,是党给了他新的人生,给了他一切。所以,雷锋甘愿为了党献出自己的一切,只要是为党工作,雷锋不仅从来不讲代价,而且专门去做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工作。只要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雷锋都是心甘情愿,乐在其中。团结友爱不是简简单单地搞好与身边人的关系,“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做大事。“助人为乐”不再只是个人的善行而是吹遍社会的友善之风。助人为乐与无私奉献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虽然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几十年,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雷锋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他的音容笑貌依旧在岁月里熠熠发光。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雷锋精神永远都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1]《毛泽东文集》第2卷,2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