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燕羣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序》得詩意,但未盡其用耳。其說已見本篇。
【纂疏】孔氏:「燕禮於客之內立一人為賓,使宰夫為主,與之對行禮。其實君設酒殽,群臣皆在,君為主,群臣總為賓矣。飲有酬賓送酒之幣,食有侑賓勸飽之幣。」
○《四牡》,勞使臣之來也。有功而見知,則說矣。首句同上,然其下云云者,語疏而義鄙矣。
○《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禮樂,言遠而有光華也。首句同上,然詩所謂「華」者,草木之華,非光華也。
○《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序》得之,但與《魚麗》之《序》相矛盾,以詩意考之,蓋此得而彼失也。《國語》富辰之言,以為周文公之詩,亦其明驗。但《春秋傳》為富辰之言,又以為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此詩。二書之言皆出富辰,且其時去召穆公又未遠,不知其說何故如此?杜預以作詩為作樂而奏此詩,恐亦非是。
【纂疏】董氏曰:「《韓詩序》云:『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與毛氏合。」先生《初解》曰:「舊說以《鹿鳴》之下至《魚麗》為文武燕勞之樂歌,而此詩之《序》又以為閔管、蔡之失道而作者,何也?曰:文武之際,固有燕兄弟之詩矣。周公以管、蔡之為亂也,故製作之際,更為是詩,委曲致意,以申兄弟之好。蓋燕兄弟者,文武之政,而閔管、蔡者,周公之心也。夫燕兄弟之詩,當極其和樂,以篤兄弟之好,而此詩專言死喪急難之事,其志切,其詞哀,當處兄弟之變,孟子所謂『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之義也。文武燕兄弟之詩,雖不可見,然意其詞氣和平,必異於此,故《序》者以閔管、蔡之失道發之。」王氏曰:「燕兄弟,亦必有詩,然《鹿鳴》《四牡》等篇,詞多和平,惟《常棣》一篇詞多激切,意若有所懲創,則周公因管、蔡之事更為此詩無疑。」
○《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
○《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序》之得失,與《鹿鳴》相似。
【纂疏】鄭氏曰:「『下下』,謂《鹿鳴》至《伐木》,皆君所以下臣也。臣亦歸美於王[53],以答其歌[54]。」蘇氏曰:「於其燕也,皆用之歟?」
○《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車》以勞還,《杕杜》以勤歸也。此未必文王之詩,「以天子之命」者,衍說也。
【纂疏】鄭氏曰:「昆夷,西戎。玁狁,今匈奴也。」
○《出車》,勞還率也。同上詩。所謂天子,所謂王命,皆周王耳。
○《杕杜》,勞還役也。同上。
○《魚麗》,美萬物盛多,能備禮也。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於憂勤,終於逸樂,故美萬物盛多,可以告於神明矣。此篇以下時世次第,《序》說之失,已見本篇。其内外始終之說,蓋一節之可取云。
○《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此笙詩也。《譜》《序》篇次、名義及其所用,已見本篇。
○《白華》,孝子之潔白也。同上,此《序》尤無理。
○《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同上。然所謂「有其義」者,非真有。所謂「亡其辭」者,乃本無也。
《南有嘉魚》,樂與賢也。太平之君子至誠,樂與賢者共之也。《序》得詩意而不明其用。其曰「太平之君子」者本無謂,而說者又以專指成王,皆失之矣。
○《南山有臺》,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序》首句誤,詳見本篇。
○《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見《南陔》。
○《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見上。
○《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義而亡其辭。見上。
○《蓼蕭》,澤及四海也。《序》不知此為燕諸侯之詩,但見「零露」之云,即以為澤及四海,其失與《野有蔓草》同。臆說淺妄,類如此云。
○《湛露》,天子燕諸侯也。
○《彤弓》,天子錫有功諸侯也。
【纂疏】詳見本篇詩名下。
○《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此《序》全失詩意。
○《六月》,宣王北伐也。此句得之。《鹿鳴》廢,則和樂缺矣。《四牡》廢,則君臣缺矣。《皇皇者華》廢,則忠信缺矣。《常棣》廢,則兄弟缺矣。《伐木》廢,則朋友缺矣。《天保》廢,則福禄缺矣。《采薇》廢,則征伐缺矣。《出車》廢,則功力缺矣。《杕杜》廢,則師衆缺矣。《魚麗》廢,則法度缺矣。《南陔》廢,則孝友缺矣。《白華》廢,則廉恥缺矣。《華黍》廢,則蓄積缺矣。《由庚》廢,則陰陽失其道理矣。《南有嘉魚》廢,則賢者不安,下不得其所矣。《崇丘》廢,則萬物不遂矣。《南山有臺》廢,則為國之基隊矣。《由儀》廢,則萬物失其道理矣。《蓼蕭》廢,則恩澤乖矣。《湛露》廢,則萬國離矣。《彤弓》廢,則諸夏衰矣。《菁菁者莪》廢,則無禮儀矣。《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魚麗》以下篇次為毛公所移,而此《序》自《南陔》以下八篇尚仍《儀禮》次第。獨以《鄭譜》誤分《魚麗》為文武時詩,故遂移此序《魚麗》一句,自《華黍》之下而升於《南陔》之上。此一節與《小序》同出一手,其得失無足議者,但欲證毛公所移篇次之失與鄭氏獨移《魚麗》一句之私,故論於此云。
【纂疏】先生《初解》云:「成康既没,文武之政侵尋弛壞,至于夷厲,而《小雅》盡廢矣。蓋其人亡,其政息,雖鍾鼓管弦之聲未廢,然其實不舉,則無所施之,所謂廢也。宣王中興,內脩政事,外攘夷狄,北伐南征,以復文武之境土。故序詩者詳記其所由興廢者如此[55],以發其端,而《小雅》之見於經者,於是變矣。」
○《采芑》,宣王南征也。
○《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内脩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竟土,脩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吉日》,美宣王田也。能慎微接下,無不自盡以奉其上焉。《序》「慎微」以下非詩本意。
《鴻鴈》,美宣王也。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此以下時世多不可考。
【纂疏】王氏曰:「勞者勞之,來者來之,往者還之,擾者定之,危者安之,散者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