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统与现代的争论 > 4 21世纪的展望(第5页)

4 21世纪的展望(第5页)

[149]同上书。

[150]《汉书·武帝纪》。

[151]同上书。

[152]同上书。

[153]《汉书·武帝纪》。

[154]《汉书·昭帝纪》。

[155]同上书。

[156]同上书。

[157]《汉书·昭帝纪》。

[158]同上书。

[159]《汉书·宣帝纪》。

[160]《汉书·宣帝纪》。

[161]《汉书·儒林传》。

[162]《汉书·宣帝纪》。

[163]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李宗桂:《董仲舒道德论的文化剖析》,载《孔子研究》,1991(3);《论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载《学术研究》,1994(1)。

[164]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7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165]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3册,90~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6]参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81~8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167]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164~1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8]参见华友根:《西汉礼学新论》,135~173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69]《文献通考·选举八》,引刘攽:《送焦千之序》。

[170]汉代博士制度问题,学术界有相当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黄开国:《汉代经学博士与建置变化》,载黄开国:《经学管窥》,37~60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顾颉刚:《博士制度和秦汉政治》,载顾颉刚:《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728~75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张汉东:《论秦汉博士制度》,载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册),409~491页,济南,齐鲁书社,1984。

[171]《后汉书·章帝纪》。

[172]《后汉书·章帝纪》。

[17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册),133页。

[174]关于《白虎通义》的性质,学界有说是经学,也有说是法典,还有说是礼典。参见王四达:《〈白虎通义〉与汉代社会思潮》第八章(《述尧理世:从理论指导到制度落实——从〈白虎通义〉是“法典”还是“礼典”谈起》),200~218页,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175]《后汉书·章帝纪》。

[176]《尚书·璇玑铃》。

[177]《后汉书·曹褒传》。

[178]同上书。

[179]同上书。

[180]同上书。

[181]同上书。

[182]同上书。

[183]《汉书·五行志》。

[184]《后汉书·曹褒传》。

[185]皮锡瑞:《经学历史》,1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6]皮锡瑞:《经学历史》,101页。

[187]同上书,124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