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本朝史撰述的发展
一、李焘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重视当代史撰述,是中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而两宋史家在这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北宋时,司马光所撰《稽古录》一书,其中即包括有《国朝百官公卿表大事记》,记北宋开国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间的大事,下距司马光写成的时间神宗元丰四年(1081)只有14年。而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偏安,宋金的和战,这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变化,不断激发着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一些有识之士而又有志于史学的人,则往往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本朝史撰述,从而使南宋时期在当代史撰述方面产生了许多重大成果。其中,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最为知名。
李焘(1115—1184),字仁甫,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20岁时,著《反正议》14篇,“皆救时大务”[69]。以进士第为地方官,为政有方,以余暇治学,“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研核”。后至朝廷任职,并修国史。他仿《资治通鉴》体例,以40年心血,撰成一部北宋编年史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事起自建隆,迄于靖康,全书980卷,另撰《举要》68卷。这是中国史学上前所未有的、部帙浩繁的编年体皇朝史。李焘先后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乾道四年(1168)、淳熙元年(1174)分别奏上部分书稿,而于淳熙九年(1182)进呈全书。李焘在进书上言中自谓:“臣今所纂集义例,悉用[司马]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顾臣此书,讵可便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也。旁采异闻,补实录、正史之阙略,参求真是,破巧说伪辨之纷纭,益以昭明祖宗之丰功盛德。”他强调此书“于实录、正史外,颇多所增益”,尤其是治平以后事,凡“大废置、大征伐,关天下之大利害者”,都取“宁失之繁,无失之略”的原则;故其“网罗收拾垂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70]。由此可以看出李焘的撰史旨趣和著述方法,也可以看出此书受《资治通鉴》的深刻影响。然李焘以一人之力,撰千卷之书,这是他超过前人的地方。《宋史》本传称他“平生生死文字间”,可谓确论。
《长编》的突出特点,是翔实。一是所叙史事详尽,“宁失之繁,无失之略”,故神宗朝每年史事多达9卷,哲宗朝每年更增至15卷。二是旁征博引,“使众说咸会于一”。李焘仿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之法,自撰注文,以存异说。如《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979)记杨继业事,是据路振《九国志》的叙述;但李焘在注文中又引《三朝国史·杨业传》的记载,别为一说,且云:“今但从《九国志》,更须考之。”这类情况,书中甚多。还有一种情况,是顾及所记史事的不同方面。李焘自来“耻读”王安石书,但他记熙、丰变法事,对变法派和反对派的言论、行事都详细记述。南宋叶适论其书曰:“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夫孔夫子之所以正时月日,必取于《春秋》者,近而其书具也,今唯《续通鉴》(即指《长编》——引者)为然尔。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71]这是对《长编》的翔实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南宋陈傅良甚至认为:“一代之书,萃见于此,可谓备矣。”[72]
《长编》在文字表述上也反映出作者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之深。其记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吴越归地”事,把吴越王钱俶小心谨慎、曲意奉迎而终不免纳土的过程,把北宋宰相卢多逊的建议和宋太宗的坚决,都写得从容、紧凑。而对于事件的结局,作者一方面写了宋太宗“受朝如冬、正仪”的盛典,一方面写了吴越王钱俶将吏、僚属痛哭“吾王不归矣”;这两种不同的历史场面,写出了人们截然相反的心情,从而把事件本身烘托得格外突出。像这样的史笔,在《长编》中屡屡可见。
李焘治史,态度是很严谨的。他在奏上全书时,曾列举“损益修换”即增删修改处4400余事,编为目录10卷。尽管如此,他在上书表中还是说“抵牾何敢自保”。这表明了他对待历史撰述的求实作风。
宋孝宗观览《长编》,称李焘“无愧司马迁”。朱熹教导门人读史说:“若欲看本朝事,当看《长编》。若精力不及,其次则当看《国纪》。《国纪》只有《长编》十分之二耳。”[73]南宋杨仲良据《长编》而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亦名《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初刻于理宗宝祐元年(1253),行于世。这反映了《长编》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史学价值。
今传《长编》,系后人据明修《永乐大典》所录抄出,时已缺熙宁至绍圣年间部分记载及徽、钦两朝史事,重新编次,厘为520卷,然其仍不失为宋人所撰最翔实的北宋史。
李焘除《长编》外,其他各种撰述累计亦在千卷以上。他是中国史学史上著作最丰的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