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经籍志》不仅作为唐代珍贵史料的一部分,还是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按照学界的主流观点来看,《旧唐书·经籍志》改编自《古今书录》。《古今书录》记载了唐代开元藏书最盛时期的51852卷图书,包括大序、小序和提要说明,而《旧唐书·经籍志》的改编方法是略去序录、删去提要,仅留下撰人姓名,并采用了四部分类法,分为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四个部次。《旧唐书·经籍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志目录的价值,我国历朝官修的藏书目录都是根据当代藏书著录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图书发展情况,历代官修目录在书名、撰人、卷数上的变化,都是展现图书发展的珍贵史料。此外,从《旧唐书·经籍志》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目录分类方法的演变。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晋中经簿》开创了我国系统目录中的四分法,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唐代玄宗开元年间,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借以缮写。又置弘文馆、崇文馆,设校书郎整理、校订图书,以聚书点缀升平。两都所聚图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分列经、史、子、集入库,从此开始有了图书以经史子集分类入库贮藏的制度。[15]
《旧唐书·经籍志》有一套较为创新的分类体系。一级类目为:甲经录、乙史录、丙子录、丁集录。其二级类目为:经录共十二: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经解、训诂、小学;史录共十三: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略录;子录共十四: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法、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录共三:楚词、别集、总集。此外,该书还根据需要在部分二级目录下设有三级目录,如史录中的正史下设有史记、前汉、后汉等。
《旧唐书·经籍志》采用了一、二、三级类目划分,并继承了《晋中经簿》的优点,还设有经、史、子、集四个部类的类名和各大类的类名。在内容上,首次把佛、道经籍列入了子部,使之不仅容纳经传图书,还包括了佛、道经籍。《旧唐书·经籍志》的优点还体现在其完整地保存了《古今书录》的内容,但其缺点在于缺少开元后两百年间文人学士的著作,而这一弊端被后来出现的《新唐书·艺文志》所改善。
在《旧唐书·经籍志》之后,历代古籍编撰的目录,大都仿其类例分为四部,不再把佛、道经籍与四部并列,或者作为附录。《旧唐书·经籍志》采取了删繁就简、学术贯通的编纂思想,在目录上的分类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是研究我国古代目录学的珍贵材料。
(姜虹冰)
[1]肇(zhào):开始。
[2]“人文”前遗“观乎”,全句应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乖:背离,不一致。
[4]博洽:广博,繁多。
[5]未遑(huánɡ):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6]干纪:违犯法纪,指造反。
[7]曩时:往时,以前。
[8]窃:自谦词。
[9]表:体现。
[10]刍辞舆诵:众人议论,民语村言。
[11]指:通“旨”。
[12]司总:管理。
[13]刊:改正,消除。
[14]弊:败,疲困。
[15]肖东发、于文:《中外出版史》,5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