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诗经·小雅·雨无正》,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7页。
[23]参见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5~57页。
[24]《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86页。
[25]《礼记》卷三十二《丧服小记》,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6页。
[26]《礼记》卷三十四《大传》,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6页。
[27]《礼记》卷五十二《中庸》,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9页。
[28]《礼记》卷六十三《丧服四制》,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94页。
[29]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9页。
[30]《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9页。
[31]《孟子》卷八《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3页。
[32]参见刘向:《战国策》卷二十一《赵策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70页。
[33]“利而勿利”,原句为“利而物利章”。此据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改,意谓“利民而勿以自利”。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下册,第1326页。
[34]《论语》第三《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页。
[35]《论语》第十七《阳货》,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8页。
[36]《论语》第五《公冶长》,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页。
[37]《老子》第五章,王弼注,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3页。
[38]《孟子》卷七《离娄上》,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3页。
[39]《荀子》第十一卷《天论》,王先谦集解,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06页。
[40]有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列举出自西周至近代,人们赋予“天”的15种含义。参见冯禹:《天与人——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关系》,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5~26页。
[41]《国语》卷二十一《越语下》,韦昭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41页。
[42]《荀子》第十一卷《天论》,王先谦集解,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06页。
[43]《荀子》第十一卷《天论》,王先谦集解,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11~212页。
[44]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5页。
[45]董仲舒:《春秋繁露》第三十五《深察名号》,苏舆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8页。
[46]董仲舒:《春秋繁露》第四十九《阴阳义》,苏舆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41页。
[47]董仲舒:《春秋繁露》第三十五《深察名号》,苏舆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6页。
[48]董仲舒:《举贤良文学对策一》,《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96页。
[49]司马迁:《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60页。
[50]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60页。
[51]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51页。
[52]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53]刘知幾:《史通》卷三《书志》,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2页。
[54]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六《天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6页。
[55]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五《天论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2页。
[56]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刘禹锡天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