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共赴新程手抄报 > 昨日光(第2页)

昨日光(第2页)

那天傍晚,她去图书馆还书,在门口遇到了那位总是低着头、默默打扫的华裔老校工。她几乎从没注意过他。擦身而过时,老校工没有抬头,仿佛自言自语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含糊地嘟囔了一句:

“C区的摄像头……虽然老是转不动,但有时候,也能拍到点不该拍的东西。”

林未晞猛地停下脚步,心脏骤然收紧。她回头看去,老校工已经推着清洁车,佝偻着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仿佛刚才那句话只是她的幻觉。

C区!那是通往她们宿舍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大家公认的监控死角!学校以维护隐私为由,那里的摄像头常年角度固定,且据说经常故障。

一股莫名的力量驱使着她。她几乎是小跑着找到了学校的安保处,以“可能遗落了重要物品”为由,坚持要求查看C区摄像头在失窃时间段的记录。安保人员起初不耐烦,但在她异常的坚持下,最终还是调出了录像。

画面果然模糊,角度也确实刁钻。但在某个特定时刻,一个快速闪过的镜头边缘,捕捉到了一抹熟悉的裙角——是萨曼莎另一个跟班的校服裙角,正鬼鬼祟祟地将一个亮晶晶的东西塞进走廊花瓶的装饰缝隙里。

真相大白。手链是那个女孩偷的,目的是嫁祸给林未晞。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一切指控土崩瓦解。萨曼莎和她父母不得不向她正式道歉,沃森太太的表情也难得地有了一丝尴尬。

风波平息了。

但林未晞站在宿舍窗前,看着窗外异国冰冷的月光,心里没有多少沉冤得雪的喜悦,只有一片更深的寒意。她抚摸着枕套下那枚从崩碎的“小鸟”上偷偷捡回、被她磨得光滑的微小齿轮。

这一次,她没有依靠愤怒,也没有依靠任何人的庇护。她依靠的是在绝境中强行压下的情绪,是抓住蛛丝马迹的冷静,是利用规则去反击规则的智慧。

还有那看似“偶然”的、来自阴影中的点拨。

那个老校工……真的只是随口一说吗?

她不知道答案。但她知道,童年的那个林未晞,那个会爬树、会为了一只零件小鸟跟父亲顶撞的林未晞,在这一刻,真正死去了。

活下去的,是一个开始学会在黑暗中视物,并准备亲手铸就铠甲的林未晞。

第三节:资本的启蒙与“礼物”

时间的车轮碾过几个春秋,将林未晞从寄宿学校的青涩少女,推向牛津大学经济系的阶梯教室。知识的殿堂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陈旧书卷与新鲜野心混合的气味。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的理论,那些精妙的模型和公式,在她看来,是试图将人类贪婪与恐惧量化的神圣几何。然而,真正的启蒙,并非来自于课堂。

独立,意味着彻底摆脱林家的阴影,这需要金钱,大量的金钱。父亲提供的学费和生活费,被她视作最后的枷锁,在进入大学后便单方面切断。她需要为自己铸就的经济堡垒,是她所有自由与选择的基石。

第一个具体的事件,发生在她大一的春天。

那时,“奥罗拉科技”这个名字,如同彗星般划过伦敦金融城的天空。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其“革命性”的电池技术,创始人是拥有迷人微笑的剑桥天才。股价在狂热中一路飙升,成为了所有投资入门者眼中不容错过的神话。在周围同学、论坛股友一片“买入!加仓!”的狂热呼喊中,林未晞动用了她在餐厅端盘子、为人补习积攒下的几乎全部积蓄,在股价高点跟风买入。

她记得按下确认键时,手心微微出汗,心中鼓动着一种融入洪流、即将分享时代红利的虚假兴奋。

然而,彗星的尾巴是冰凉的。

仅仅三周后,一份匿名的做空报告横空出世,以确凿的证据指出“奥罗拉科技”的核心数据造假。神话瞬间崩塌。股价如自由落体般直线暴跌,恐慌性抛售席卷市场。林未晞眼睁睁看着屏幕上那条刺眼的下滑曲线,看着她辛苦积攒的数字以惊人的速度蒸发殆尽。

最终,她是在接近腰斩的位置,麻木地清空了仓位。走出证券交易图书馆的临时工位时,伦敦的绵绵阴雨打在她脸上,冰冷刺骨。那不是悲伤,而是一种被愚弄后的愤怒,以及对自己愚蠢轻信的深刻羞耻。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市场这个庞然大物,温和时是奶与蜜,残酷时是剃骨钢刀。

血本无归的失败,没有击垮她,反而像一盆掺着冰碴的水,将她彻底浇醒。她撕掉了之前奉若圭臬的流行投资杂志,一头扎进了Bodleian图书馆那浩瀚如烟的金融史料、企业财报和心理学著作之中。

她不再相信任何喧嚣的声音。她学习如何剥开华丽辞藻,审视现金流冰冷的数字;她研究市场泡沫史,识别那些在集体狂欢中必然出现的、违背常识的裂缝;她揣摩人性,理解恐惧与贪婪如何在K线图上刻下周期性的癫狂。

就在她沉浸在枯燥的数据海洋,试图构建自己认知框架时,“运气”再次悄然降临。

那是在图书馆一个堆放过期行业期刊的偏僻角落,她为了查找一篇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半导体泡沫的旧文。当她抽出那本厚重落灰的合订本时,一本薄薄的、没有封皮和署名的笔记,从夹缝中滑落。

她疑惑地拾起,翻开。里面是用凌厉而优雅的英文手写体所做的批注,附着在一些关键的企业财报和宏观经济分析文章旁边。

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精准、毒辣,直指核心。

在一篇关于某零售巨头前景光明的报道旁,批注写道:“库存周转率连续四季下降,应付账款激增,现金流谎言。繁荣的假象。”一年后,该巨头爆出财务丑闻,股价崩盘。

在另一篇鼓吹新兴市场债券的乐观分析旁,批注是:“用短期资本支撑长期建设,汇率风险未对冲,沙滩城堡。”不久后,一场货币危机印证了此言。

林未晞的心跳加快了。这不像学术笔记,更像是一份来自战场最前沿的、沾着硝烟与血丝的观察报告。每一句批注,都闪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洞察力,直指那些被华丽叙事掩盖的、决定生死的细微征兆。

她如获至宝,将笔记上的思维模式与自己所学相互印证。她开始尝试用这种“怀疑一切,审视本质”的眼光,去分析当下市场。同时,她也在那个曾经获得过指点的匿名经济学论坛上,用一个新注册的ID,小心翼翼地提出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

偶尔,会有一个名为“C。A。S。”的用户回复她。言辞简洁,从不给直接答案,往往只是一个反向的提问,或是一个指向某份晦涩数据报告的线索。

“C。A。S。”问她:“你认为支撑它当前估值的,是技术,还是故事?”

“C。A。S。”提示她:“去看看他们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订单数据,对比公开信息。”

这些点拨,如同在迷雾中射入的微光,指引着她调整研究方向。她顺着这些线索深挖下去,往往能发现自己之前忽略的关键矛盾。

终于,在她潜心研究半年后,她瞄准了一家被市场低估的、专注于工业传感器的小公司“铁砧工业”。根据公开财报和“C。A。S。”曾提及的供应链分析方法,她发现该公司虽然利润增长平缓,但在几个关键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在稳步提升,研发投入占比极高,且现金流异常健康。市场因其“传统”、“不起眼”而给予了极低的估值。

这一次,她没有丝毫犹豫,用仅剩的、加上新一轮兼职所得的资金,重仓买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